创造性误读.docx
《创造性误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性误读.docx(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创造性误读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常常是在创造性误读中实现的,各民族文化和文 学的创新和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这种创造性的误读。创造性误读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 有目的的选择,通过吸收和改造异质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是否产生新 的因素是创造性误读与一般误读的根本区别。法国启蒙思想家斯宾诺莎、莱布里茨和伏尔泰 分别从中国哲学中寻找武器并根据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中国的思想资料,应该说是具有 创造性的。例如,他们从中国文化中发现泛神论以对抗中世纪的神学,并借助“天理”这一 概念,输入自然法那么的内涵,呼吁建立一个至高无上的理性法庭;在政体的设置上,他们宣 扬中国的政教别离,
2、以反对教权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宣扬中国三教分立,宗教宽容,反对 中世纪教会对宗教异端和学术异端的迫害;宣扬中国早期儒学的“民贵君轻”说,以伸张民 权。了解中国历史的人看了,就会觉得这些论述并不完全符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但这种 误读却有助于推行他们的启蒙思想。德里达、福柯对中文的误读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他们对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主义的反省;而严复对赫胥黎天演论的误读本意是出于 唤醒一代中国人的自强意识。就文学创作而言,创造性误读是艺术成熟的表现,庞德的意象诗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就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学和戏曲的基础上的创造性误读。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从美国汉学 家弗诺洛萨几百页的笔记中选取
3、了十几首中国诗,于1915年翻译出版了神州集。他根据 自身的理解与需要对中国诗歌作了有意误读,在中国诗歌中看到了他着意寻求的意象,找到 了他崇尚的自然、凝炼和简洁,于是他把辞约意丰的中国小诗视为意象派诗歌的催化剂。庞 德还听信弗诺洛萨之言,以为中国方块字是一幅幅组合的图画,觉得中国诗从文字到意蕴彻 底浸泡在意象里。由此,庞德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提炼出意象脱节、意象叠加、“全意象”等 艺术观念,并将这些特点融入到他的意象派诗歌理论之中。“意象”这个在我国古代被用来 作为表现主观情绪的手段,在庞德那里被夸大而演变成为诗歌的终极目的。正是这种对中国 诗歌和汉字的误解开发和丰富了他的艺术创造力,居然引出了“意象诗”这样一个硕果。德 国的布莱希特观看梅兰芳的表演后,将中国京剧重表现、重“神似”的美学特征视为“陌生 化”,从而印证他的“间离效果”理认,这也是从误解中生发出的创造。当然,更多的创造性误读是一种视域融合,即接受者与外来因素的同时改造,是在充分 理解外来因素的基础上的贯通,它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新质。(摘自胡亚敏主编的比拟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造性 误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