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及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民居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及创新.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民居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及创新摘要古民居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蕴含独特的文化符号,是高校建筑、 景观与环境设计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高校在传统 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上,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陕北明清古民居遗构丰富, 地域特色鲜明。在地方高校教学中,可通过研究陕北古民居所蕴含的地域特色设 计符号,挖掘其中的地域建筑文化精髓,再结合当代设计要求,构建艺术设计理 念和创新教育观念,从而形成专业教学特色,促进地域文化遗产传承。本文以陕 北古民居的保护、利用与创新为例,探讨高校教学中古民居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实 践途径,以期为国内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关键词陕北;古民居;文化遗产;传
2、承;创新陕北古民居现状陕北地处秦晋黄河峡谷以西,自古河运便利。因与内蒙古接壤,地处边关,自古 以来战事频发、烽火不断。陕北还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交融、交汇 地,民间艺术独特而繁荣。明朝政府曾设立九边重镇、修筑长城以捍卫边疆,所 以在陕北大地上散落着为数不少的军事堡寨。自明万历年始,蒙汉和好,政府在 陕北边墙一带与蒙古族互市,双方获利颇丰。至清朝康熙年间,由于全国统一, 蒙古与陕北交界地区的贸易十分兴旺,于是陕北的红山、神木、黄甫川等都成为 蒙汉贸易的中心。蒙汉两族人民在陕北的互市一直延续下来,到清末保持了不断 扩大的势头。据田培栋的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一文记载,清末陕北沿长 城各县
3、的商业活动曾十分兴旺(见表1)。从表中可知,榆林府比延安府的商贸 活动兴旺得多,这解释了一个现象,同为陕北窑洞区,榆林地区现存明清窑洞大 院百余座,而延安地区却极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明清时期榆林地区繁荣的商 贸活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促进了北京四合院和山西富商建筑艺术与陕 北窑洞的嫁接,从而形成了以窑洞大院和地主庄园为代表的陕北明清古民居,形 成了陕北窑居建筑的最高成就和典型代表。陕北高原气候干旱寒冷、土地贫瘠、 植被稀少、地广人稀,早期以穴居形式为主要居住方式,是人类较早聚居的 见证。现有的陕北古民居多分布于榆林的佳县、吴堡、神木 府谷、清涧、米脂、 绥德、横山、榆阳区等地。陕北古民
4、居为合院式窑居建筑,是北方合院式建筑体 系的一种形式,只是用来围合院落空间的建筑单体是窑洞。陕北疆域辽阔,连绵 的大山沟壑间,村落隐匿、道路崎岖、经济落后。然而,恰恰是这份落后与封闭, 使陕北有幸保存下一批珍贵的明清古民居实物。这些陕北窑洞大院与地主庄园, 像一个个流落民间的公子,散布在幽静、深远的大山梁宛沟壑之间,那高耸 的围墙和气派的大门,便已悄然昭示出他不平凡的身世。据实地考察,陕北 现存的明清古民居宅院可以百计。在陕北明清民居遗构中,所知最早的实物是明 代的,清代后期数量最多,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已矗立近四百年之久(见表2)。 这些明清古民居规模宏大,选址讲究,院落布局千变万化,建筑装饰精
5、湛,代表 着陕北窑居建筑的最高水平。现有1/3的院落仍有人居住,并能够正常使用,无 人居住或维护的院落正在急速地坍塌损毁,现状堪忧,加之气候、人为及乡村旅 游开发等因素影响,一些珍贵的古民居遗构遭到破坏,急需抢救性挖掘、辑录和 保护。陕北明清古民居资源,是中华古民居中一支独特的支脉,作为榆林市唯一 的一所高校,榆林学院在保护地方优秀传统建筑文化资源上应勇于担当。陕北古 民居的艺术特点从全国来看,明清时期的中国民居开展到了全盛时期,新建园林 宅第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在元、明、清的六百多年中,北方充分开展了表现尊卑、 主次、内外、血缘等传统文化的民居建筑。明清两代,中国总体进入封建社会晚 期。明初住
6、宅等级划分较之前更为严格,从大门与厅堂的间数、进深,雕刻纹样 及油漆色彩等方面均有严格限制,但在地方民居中,逾制的现象十分普遍。明代 砖石建筑数量大增,发券技术大幅提高,出现了 无梁殿”新式建筑结构。清代, 木材资源比拟匮乏,在民居建筑上更注重砖石材料的应用。由于经济增长,享乐 思想萌发,装饰之风在清代十分盛行,建筑装饰艺术走向繁复。鸦片战争以后, 清末民初这一阶段,由于西方文化的导入,陕北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出现了部 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象。从明代到清代,中国民居建筑不再追求结构美和构造 美,而更着眼于建筑组合、形体变化及细部装饰等方面的美学形式。由于黄土高 原的地质特点,陕北明清古民居院落
7、组合呈现出因势而就、高低错落的特点,巧 妙利用山地高差营造院落内部的等级秩序,单体建筑崇尚工巧,雕饰华丽。相同 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技术传统,使陕北明清民居呈现出一些独特 的、共同的形态。首先,这些古民居宅院大都规模宏大、选址讲究、注重防御。 其次,在空间组织与布局上,表现出封建社会大家庭的尊卑秩序。在满足家庭基 本生产、生活的前提下,辟有各种院落,形成灵活、丰富的空间组合。再次,陕 北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精湛,人文内涵丰富。在大门、墀头、影壁、屋檐、屋脊 上,处处点缀着福、禄、寿、喜的华丽图案,表达了宅主的人生理念和美好期盼。 最后,陕北古民居的建筑选材、建造工艺和建筑细节处理极其
8、讲究,用最好的材 料、最优秀的工匠,建造高原窑居精华。而陕北的地主、官僚和商人,因其不同 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决定了民居所呈现的不同人文内涵。高校教学中陕北古民居保护实践1.实地考察、测绘,挖掘一手资料关于陕北古民居的记载,除了少数列入文保单位的有粗略基础资料外,大局部都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更没有规范的图纸资料。 因此,实地考察、走访是获取陕北古民居一手信息的必要途径。庆幸的是,一部 分大宅的后人还在,他们就像活字典,存储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大宅后人 的年龄多处于60-80岁之间,基本可清楚表述大多数提问。而他们的后代,那么 几乎全部定居于县城或大城市。可想而知,随着这些老人的去世,关于大宅的
9、故 事终将被时光淹没。陕北地域广袤,外出考察路途遥远,又因山高沟深,道路崎 岖难行。为了保证每次的考察、访谈能够全面、有效,外出之前,课题组必须做 好充分准备。对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两个表格,外出考察登记表与访谈记 录表,详细罗列出需要考察与访谈的条目,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既节约了时间, 又规避了麻烦,是行之有效的。在第三学期末,榆林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学生有测量与绘图”实践周。自本专业确定了陕北古民居课题后,实践周的内 容那么围绕陕北古民居测绘”而展开。外出测绘前,要先安排23次理论课程, 教师应对陕北地理、陕北古民居类型、陕北古民居专业名称及相关施工工艺等内 容,进行系统讲述,以便于学生
10、测绘时能准确、完整地记录信息。陕北古民居多 为窑与房的结合,窑洞结构并不复杂,但有一套对应的专业名称,需要学生提前 熟识。另一个经验是:在外出考察与测绘结束后,应及时将访谈信息和测绘数据 进行整理,以免遗漏和遗忘。2.标准制图,为数字化保存夯实基础在教学中,古 民居图纸绘制的过程,绝非仅仅是输出,还有输入。由于学生对古建知 识了解得不多,对部件的名称、结构、工艺更不熟悉,很难用图示化表达清楚。 因此,在标准制图环节,首先要对建筑进行理解,其次才是规范的图示化表达。 在图纸绘制过程中,要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建筑比例、工艺、结构,通过规范化作 图,如古民居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将建筑基本信息表达清
11、楚。在此环节, 要想绘出高质量的图纸,教师及学生都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本文以榆林学院艺 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级学生的绘图实践为例,据统计,一张CAD图由初稿 到标准成图,学生平均需要7-8次的修改过程;对教师而言,审图的循环工作 量非常巨大,尤其是班级人数较多时(该班有46人),每一次审核图纸,都必 须依据实景照片和测绘数据进行反复比对。在课后小结时发现,学生在古民居作 图过程中,容易在尺寸、比例、填充样式、规范画法、结构及工艺表现等方面出 错。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因粗心、作图技能及规范表达不熟练外,更多的是由于 对建筑结构理解不清楚,作图时只考虑形似,从而导致反复出现结构、工艺 表达错误的情
12、况。这时,教师可通过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结构、工艺,这 一步,恰恰也是古民居制图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内容。经总结,具体解决方法是: 将相关静态文字资料和多角度实景照片与动态的图演绎、视频相结合,帮助教师 直观、清晰地展示和讲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最后,审核通过的CA D图,要兼具美观性、规范性的特征,应结构准确、尺寸精准、标注规范。高校教学中陕北古民居的传承与创新实践1.将课题导入专业课程2017年,教育部获批了青年基金工程陕北窑洞庄园建 筑艺术研究,开启了 陕北古民居的保护、利用与创新”这一课题的研究。榆 林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室内设计乡村建筑与室内室内综 合实训等相关课
13、程,均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保护、利用与创新古民居。利用专 业课程,师生团队专题探讨陕北古民居的利用途径。经文献查阅,在古民居的保 护利用上,不同国家的政策差异很大。例如,法国政府不提倡博物馆式的被动保 存方法,而是积极推动原汁原味、动态化保护的新思路。澳大利亚政府的观点是,既要保护建筑遗产中的社会历史元素,又要使其满足现代的使用要求,允许 改造利用文物建筑。日本在古民居保护上,形成了一个政府、社会、居民三方参 与的机制,即政府主导、官民协作。截至2017年12月,日本全国已经有117 个地区被选定为重要传统建筑群保护区”,传统建筑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保护。 结合我国开展的实际,现阶段对古民居的利用主
14、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就地修复展 示,二是异地搬迁保护,三是围绕其开展旅游工程。由于不懂工艺,榆林学院结 合学生专业特长,在教学中,师生实践最多的是第三种保护方式,即围绕古民居 打造乡村品质旅游工程。以米脂姜氏庄园古民居的传承与创新探索为例。姜氏庄 园是陕北最大的地主庄园,清代建筑,也是陕北古民居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 单位,其建筑组合独具特色,砖、木、石雕艺术精湛,门窗根格图案繁杂,被称 为西北民居第一宅,更被北京中华民族园以1: 1的比例复建展示。因产权 混乱,姜氏庄园旅游区保护利用难度很大,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思路。 2021年春,笔者经与姜氏庄园文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洽谈对接,初步确
15、定了姜氏庄园中院东、西厢房改造为展示陈列厅的思路。东厢房展厅陈列姜氏庄 园建筑沙盘,使游客可直观感受姜氏庄园建筑艺术的魅力,西厢房那么展示姜氏庄 园的老家具、老油灯等物件。专题确定后,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先完成文献资 料的收集,接着进入方案设计阶段(核心),然后邀请专家及姜氏庄园文物管理 部门相关负责人评图,最后调整方案,打印作品册。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 考察、访谈及收集资料,加深了对陕北古民居的认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尝 试设计,在教师引导下,对古民居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探索实践。用所学知识来 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可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身价值,树立服务社会的 意识。2.通过毕业设计
16、综合实践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多关注地域性所彰显的独特 风格。榆林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数年来不断挖掘陕北地质地貌、植被 气候及古民居的地域元素,结合当前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的实际客观需求,持续 探索与努力,力求描绘出符合时代开展的设计作品。连续五年来,学生围绕课题 积极进行实践。实践过的课题主要有榆林古城四合院开发设计米脂姜氏庄 园旅游区规划米脂古城古民居开发沿黄古渡口佳县木头峪开发设 计康家港古驿站骡马大店开发设计等。虽然有些作品的表现手法略显 稚嫩,但仍有不少作品获得省级、市级设计奖项。高校师生团队的不懈关注和介 入,会推动社会对陕北古民居保护与利用的重视及思考,必将有效促进陕北古民 居
17、的传承与创新。以高校为依托,搭建相关平台五年来,榆林学院艺术学院环境 设计专业师生团队围绕陕北古民居的保护、利用与创新”这一课题,进行了大 量的探索和实践,相关教学平台、科研平台陆续获批。截至目前,已经获批建设 榆林学院陕北古民居测量与绘图”工作坊、榆林市榆林窑居数字化基因库示 范基地建设科技平台、榆林市重点实验室榆林窑居数字化重点实验室。平 台的建立和经费的投入,使相关课题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深入,不仅将地域建筑文 脉梳理得更清楚,还形成了陕北古民居基因库,大量的测绘图纸、虚拟三维模型、 视频及照片等数字化资料,夯实了陕北古民居遗产数字化的基础。随着相关课程 教案、教学成果等的逐渐完善,艺术学院还将打造校级特色课程陕北古民居建 筑艺术,并资助出版模块化教材陕北古民居测量与绘图。围绕陕北古民 居的保护、利用与创新”的教学,已促使榆林学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关于 陕北古民居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结语 在全社会重视地域特色、挖掘地域文化、开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陕北古民 居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十分重要。高校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预备军。只有在高校课 程体系中不断融入传统文化,学习并领会其中的精髓,才能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 传统文化的魅力及传统工匠的智慧,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 我国丰富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持续不断地传承下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