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记的一个诗人.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不能忘记的一个诗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能忘记的一个诗人.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毕奂午,原名桓武,后改奂午,曾用笔名毕篥、李福、李庆、鲁牛等。1909年生于河北井隆县贾庄,一个太行山 东麓矿区的小山村,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以挖矿为生。毕奂午父辈和家庭出身已不可考,零散的资料基本都只写到他的 童年是与祖母一起度过的。祖母知书识字,给毕奂午很好的启蒙教育。毕奂午小小年纪便已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和古 文观止,祖母给他讲的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的故事,也给他埋下了文学创作的种子。想来,辛亥革命前的河北 山村,大量的妇女受教育程度相当低,这位知书识礼的祖母该是位世家闺秀,由此推测毕奂午家在当地可能也是乡绅书 香之家。而贾庄的地方志文献载,毕氏是当地的望族,明嘉靖年间,贾庄毕氏始祖毕扶由井隆七狮
2、窑迁居贾庄村西高埠 处,建造房屋“毕家台”。毕家台至今依旧在贾庄老街,而毕家累世文脉绵延,出了不少贡生、监生。毕奂午在贾庄当地的新式小学念书,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历史悠久,老舍便是这所学校早期的毕 业生。毕奂午就读北师时的校长是王西徵先生。王西徵是位卓越的教育家,早年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这位非凡的诗人因各种原因出版作品不多,我收藏的毕奂午的诗集,只有掘金记,1936年7月由文化生活出 版社所版,属于全面抗战前夕“文学丛刊”系列丛书之一。“文学丛刊”自1935年底至1949年初由巴金主编,陆续出版达十集,每集十六种,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和评论。可谓是民国期间出版时间持续最久、
3、内容丰富广泛、思想艺术水平很高的一套系列丛书。其在书装上自始至终 都采用三十二开本,一式的封面设计,素白封面,全无装饰,只印上书名、丛刊名、作者名和出版社,极其朴素,却自 有一种简洁大方之感。“文学丛刊”每集十六种,诗集并不多,仅一种或两种,但被“文学丛刊”选中出版的诗集,往往都成了中国新诗史上 的经典。如第一集卞之琳的鱼目集、第三集臧克家的运河、第四集胡风的野花与箭、第五集曹葆华的无 题草、第六集邹荻帆的木厂和王统照的江南曲、第十集陈敬容的盈盈集等。掘金记是“文学丛刊”第二集中唯一的一本诗集,该集另有长短篇小说九种、散文五种、剧本一种,作者阵容包 括靳以、萧军、沙汀、芦焚(师陀)、荒煤、周文
4、、柏山、蒋牧良、欧阳山、陆蠡、丽尼、悄吟(萧红)、何其芳、巴 金和李健吾。其中,萧红的商市街和何其芳的画梦录都是两位作家的散文处女集,且日后皆成为新文学史上的经典之 作,可见主编巴金的敏锐文学嗅觉和扶持新人的独到眼光。尽管诗人毕奂午和掘金记今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诗集甫一出版,在当时新诗界便激起一阵浪花,好评如 潮。诗集刚一出版,京派评论家李影心就在1936年8月30日大公报文艺发表书评给予高度评价:“我们缺乏那种 气魄浓郁的好诗。两年前诗坛出现了臧克家,我们极感悦快;现在,掘金记的作者又重新燃起我们对气魄浓郁好诗的 期望博大雄健与绵密蕴藉同为新诗开拓的广大天地,诗人尽可依据自己禀赋环境,跋涉
5、任一适合自己脚步的路 程我们不大清楚毕奂午先生在掘金记外是否另有诗作,不过仅读掘金记那一首诗,便可见出这位新晋诗人 奇拔的气魄,恰是歌唱了诗人自己进展前程的序曲。”除李影心外,同为诗人、当时以画梦录在文坛享有盛名的何其芳对毕奂午的诗也十分欣赏,1938年他在“成 属联中”执教时编的新文擘选读就选入了毕奂午春城村庄两首诗,数量与闻一多、徐志摩等相同,仅次于卞 之琳,而郭沫假设只入选了地球,我的母亲,戴望舒只入选了我的记忆而已。何其芳认为毕奂午的诗有臧克家现实主义的张力,且他的诗“笔力粗强似甚于臧克家”。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作 为新诗理论家的闻一多编现代诗钞时,掘金记已被列入“待访”诗集,当时毕
6、奂午身陷日军监狱,闻一多以读不 到毕奂午的诗为恨。掘金记分为两辑,第一辑收十首诗,第二辑那么包含四篇散文,书中没有诗的写作时间,但作者在书前的题记 中写道:“这里面的文字,一大局部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写的四篇散文,写的时期略微靠后,是两年前吧。我从中学 毕业了,趁暑假回到我那位置于一个大矿山附近的故乡去一趟。在那里我看见不知有多少的人是遭遇着像冰岛渔夫 里面所描述的人物的同样命运潘堡尔壮丁们的生命是都被大海吞噬了于是我便描了这样几幅小画。但它们并没 有把河泊山下居民的哀愁的万分之一申诉出来。”由此可见,诗集的两辑恰对应诗人两段人生经历,由纯真懵懂的文学少年,到进入社会更深刻思考社会痼疾的青 年文
7、人,而细读两辑中的文字,也会发现诗人文风从轻灵变得雄浑。第一辑中除了与诗集同名的掘金记一首,多是 短小的诗,我最喜欢的是春城和田园两首,均来自诗人初中课堂的习作。新诗历史上,中学生的习作收入诗集 的例子并不少见,如汪静之的恿的风、陈敬容的盈盈集中都有数首中学时的习作,但课堂作业直接作为成熟的 创作公之于众倒并不多见。而且,毕奂午这两首诗的语言、意象、韵律,都堪称完美,如果不是诗人在题记中言明,绝 难想象是出自稚嫩学生之手。春城一首,以一句“也是春天的极短句开篇,既点出了全首的季节背景,又给读者留 下了一点悬念:又一个春天来临,该是勾起诗人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之后,作者那么以洗
8、练而灵动 的笔触,通过一连串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勾画出一幅初春的城市风情卷:赶马车进城的车夫、游荡在城街间寻营生的 人们、缕麻编草鞋为生的鞋匠。“永不带(戴)手套的乡下人”“带着菜色的黑眉男子”“摸索于人类之足底”这几个细部描写, 寥寥数笔,底层人民饥寒挣扎的卑微生活,便毕见纸上。然而,诗的色调又不尽是灰暗,“冒着杏花雨”“没有一棵苜蓿花, 没有一棵金凤花”,让人读后感受到春日花开的亮色,但慢慢回味,却又涌起一种莫名的哀伤和凄婉,全诗以“向炎夏走 去”结尾,恰与开篇呼应。整首诗,景与人物交融,意象生动,明暗色交织,情感流畅而细腻。毕奂午诗中意象的营造颇为大胆,也独具特点。如田园中,诗以“新的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能 忘记 一个 诗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