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意愿研究,理论与实证.docx
《生育意愿研究,理论与实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育意愿研究,理论与实证.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育意愿研究,理论与实证人口衰退、老龄化和超低生育率构成了 21 世纪的人口危机,而生育赤字和超低生育意愿是这场危机的原爆点。近年来,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中国也出现了生育意愿探讨热潮,本探讨的作者对生育意愿的理论演化图谱和实证探讨发觉进行了全面评介请看下文:摘要 人口衰退、老龄化和超低生育率构成了 21 世纪的人口危机,而生育赤字和超低生育意愿是这场危机的原爆点。本探讨围绕生育意愿,从生育意愿与生育率关系的稳定性、生育意愿改变规律、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生育赤字、家庭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等方面勾画出 20 世纪 80 年头以来生育意愿理论的图谱和实证探讨的发展脉络,探讨了中国生育意愿探讨
2、存在的几个相识问题。中国的生育意愿已低于更替水平,这无疑是生育危机的前兆,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关键词生育意愿;超低生育意愿;低生育率;生育赤字;家庭政策引言 生育意愿是生育探讨的重要领域,自 1936 年美国学者乔治盖洛普(George Gallup)在一项民意调查中首次运用志向子女数(ideal family size)这个概念之后,生育意愿就进入了生育探讨的视野(Trent, 1980)。生育意愿是一个多梯度的概念,依据与生育行为关联的亲密程度,生育意愿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志向子女数,指在不考虑本人状况下的志向子女数。这事实上是一种生育看法(attitudes toward fertil
3、ity),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且改变缓慢。(2)期望子女数(desired family size),指本人希望生育的子女数。这个概念通常用来反映生育需求水平(McCleland, 1983)。(3)准备生育子女数(fertility intention or intended family size),指考虑到影响自己生育的各种因素状况下准备生育的子女数。在生育意愿探讨中,这个概念运用得最多,因为它与实际生育行为的关系最为亲密(Ryder Westoff, 1971)。此外,生育意愿概念体系还包括生育时间支配、对子女的性别偏好、夫妻(伴侣)生育意愿的一样性等。 生育意愿两度成为生育和
4、人口政策探讨的热点。第一次探讨热潮出现于 20 世纪 60 年头和 70 年头,其次次探讨热潮兴起于 20 世纪末。这两次探讨热潮都把生育意愿探讨推上了新的高度,并且对一些国家的生育政策及相关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两次探讨热潮的时代背景原委有什么不同?与第一次相比,其次次探讨热潮原委发生了什么改变,取得了哪些进展?这些发展具有怎样的理论价值和政策意涵?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中国也出现了生育意愿探讨热潮,并具有显明的政策需求导向,但只有少数学者切入到更深的层面(郑真真,2014;风笑天,2017),而且,学界对生育意愿水平的性质推断仍存在分歧。一些学者对低于更替水平的生
5、育意愿表示担忧(郭志刚,2010;顾宝昌,2011),也有学者认为平均 1.8 个孩子的生育意愿属于较高水平(靳永爱,2014;周爽、黄匡时,2015)。前者的担忧是从生育意愿的人口学后果考虑的,而后者的乐观则以生育政策为推断标准。这两种不同的推断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政策导向。假如对生育意愿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深化的理论相识,生育意愿探讨的科学性和政策意义都会大打折扣。笔者认为,中国的生育意愿探讨不仅须要问题导向和政策需求导向,同样也须要理论引领,正确的探讨策略应当是问题导向与理论引领相结合。鉴于此,本文对生育意愿的理论演化图谱和实证探讨发觉进行了全面评介,以期为中国的生育意愿探讨供应一个理论和实证探
6、讨的参照系,并在国际阅历和中国情景下探讨中国生育意愿探讨的几个关键议题。生育意愿探讨再度兴起的背景和缘由 一个理论的产生或者一个探讨领域的出现都是现实社会情景的镜像,因此,对生育意愿问题的相识和对相关理论的理解都不能脱离其产生和演化的历史背景。生育意愿探讨的两次热潮是在完全不同的人口改变背景下发生的。第一次探讨热潮有三个重要背景:一是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全球人口增长浪潮,缓解人口增长压力和防止过度生育或生育过剩(excess fertility)成为探讨者、政策制定者和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二是从 20 世纪 60 年头起先,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了生育率转变,到 70 年头末,生育率转变发展成全球
7、性趋势,成为人口探讨最重要的领域;三是随着平安、有效、简便、低成本的现代避孕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理性生育(rational fertility)具有了技术基础,使避开非意愿生育(unwanted birth or untended birth)成为可能,生育意愿成为可以进行规范性分析的可操作概念,实现了与生育决策、生育行为之间的逻辑对接。这一时期探讨生育意愿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生育率转变的缘由和微观机制,在政策上关注如何防止生育过剩以及帮助人们避开非意愿生育。这次探讨热潮在理论上明确了生育意愿的概念和测度方法,扩展了生育率探讨的视野,揭示了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路径,创立了生育决策理论
8、。 20 世纪 70 年头末和 80 年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完成生育率转变,加之对生育意愿反映生育行为效度的质疑始终存在,生育意愿探讨进入了低潮。但相对寂静了一段时期之后,生育意愿探讨在 20 世纪末再次成为生育问题探讨的热点。生育意愿探讨再度兴起的人口背景与第一次完全不同。首先是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出现了重大转折,世界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从 1965-1970 年的 2.06%降至2010-2015 年的 1.18%,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降到了 0.29%;进入 21 世纪以来,已有将近 30 个国家和地区在和平环境中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或零增长。其次是全球老龄化浪潮到来,2015 年世界人口中 65
9、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了8.3%,发达国家老龄化水平达到了 23.9%,人类整体进入了老龄化时代。最终是超低生育率出现,2010-2015 年已有 37 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低于 1.6,其中 15 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低于 1.4(United Nations, 2015)。人口衰退、老龄化和超低生育率成为 21 世纪的人口危机,干脆影响甚至冲击到一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平安。生育率的长期低迷是导致人口衰退和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干脆缘由,而提高生育水平是解决人口危机的重要途径。因此,生育意愿问题重获关注,成为近年来发达国家生育率探讨的核心问题。下文对生育意愿再次成为人口探讨热点的三个
10、干脆缘由绽开分析。 (一)超低生育意愿的出现 就一个人口群体的平均生育意愿而言,少于两个孩子即为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意愿(sub-replacement fertility intentions)。国际阅历表明,在后生育率转变时代,平均准备生育子女数少于志向子女数,平均生育孩子数少于平均准备生育子女数(Bongaarts, 2001)。尽管表 1 中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志向子女数都高于更替水平,但其实际生育率都处于超低水平,而那些平均志向子女数低于更替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更是如此。这意味着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意愿属于超低生育意愿,是生育危机的根源。低于更替水平生育意愿的出现标记着一个新的人口发展阶
11、段(Goldstein et al., 2003)。 奥地利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超低生育意愿的国家,年轻人的平均生育意愿在1985 年就低于更替水平(Sobotka, 2009)。2001 年欧洲公众舆论调查(Eurobarometer Survey)结果显示,奥地利和德国年轻人的平均志向子女数只有 1.7,20 世纪 90 年头末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年轻人的平均期望子女数也降到了 2 以下。这个现象也出现在欧洲以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见表 1)。悲观的观点认为,在生育意愿大幅度下降的状况下,生育率回升的可能性很低,甚至会进一步下降(Sobotka, 2009)。因此,生育意愿被认为是后生育率转变时
12、期影响生育率的最关键因素(Bongaarts, 2001)。 (二)经典生育率理论受到挑战 经典的生育率理论对生育意愿的分析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关注社会经济的结构性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旨在揭示生育率下降的动力机制及生育率差异的缘由;另一条路径是微观分析,强调个体和家庭因素的作用(Vitali et al., 2009)。微观生育率理论主要有两个探讨范式(Miller Pasta, 1993):一个是社会心理学范式,另一个是家庭经济学范式。前者关注导致孩子的价值出现差异或孩子价值降低背后的心理动机(Hoffman Hoffman, 1973),后者则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产和消费者行为理论
13、分析生育需求、生育成本和生育决策(Becker,1960;Easterlin, 1969; Willis, 1973)。但是,低生育率时期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格局与生育率转变时期完全不同,在生育率转变时期,生育意愿普遍低于实际生育水平,而在后生育率转变时代,即使生育意愿已经处于特别低的水平了,实际生育水平还是低于生育意愿(Bongaarts, 2001)。在落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国家中,1950 年以来的各诞生队列终身生育率都低于生育意愿(Goldstein et al., 2003)。在法国一项 1998 年的调查中表示打算生育的被访者在 5 年之后再次被调查,但有 40%的人没有生育
14、(Testa Toulemon, 2006)。一项 2004 年对 21 个国家 18-40 岁女性和 18-44 岁男性共计 1.6 万个样本的探讨结果显示,只有 27%的女性和 22%的男性准备或确定在将来三年内生育一个孩子(Billingsley Ferrarini, 2014)。2001 年奥地利年轻女性中不准备生育的占 10%,比 1986 年调查的数据高出一倍(Testa, 2007)。欧洲一些国家 1965 年诞生队列中终身未育女性比例超过 15%,奥地利、英国、西班牙、荷兰甚至超过了 18%(OECD, 2011)。 (三)激励生育政策的需求 在老龄化压力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几乎
15、全部低生育率国家的政府都实行了激励生育政策(United Nations, 2017)。较为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生育意愿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上,生育率就有可能出现回升,前提是社会环境有利于生育(Sobotka, 2009),但超低生育意愿的流行使得政府激励生育的努力遇到了困难(Goldstein et al., 2003)。了解超低生育率形成的缘由对于政策制定特别重要,因此,关于家庭政策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影响的探讨成为生育意愿探讨的一个热点。生育意愿理论发展与 和实证探讨发觉生育意愿探讨在 20 世纪 60-70 年头的生育探讨领域中处于次要地位,新一轮的生育意愿探讨则成为生育探讨的核心问题。2
16、0 世纪末以来,生育意愿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的基本理论问题上。 (一)生育意愿与生育率之间的关系稳定吗? 以往生育意愿探讨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分析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差距来推断生育率下降的空间,二是为生育率预料供应依据。但一些学者对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水平之间关系的稳定性存在疑问,甚至怀疑生育意愿探讨的价值(Hendershot Placek, 1981),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生育意愿探讨的深化。 近些年的一些实证探讨发觉,在低生育率社会,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关系。海福特(Hayford, 2009)以全美青年追踪调查(National Longitudinal S
17、urvey of Youth)1979 年调查时 14-22 岁女性受访者为探讨对象并追踪到 2002 年,发觉她们平均生育子女数与最初的平均生育意愿相差 0.3。索博特卡(Sobotka, 2009)对奥地利的探讨发觉,1948-1966 年各诞生队列女性的生育意愿与终身生育水平之间只差 0.1。 有探讨者认为主动生育意愿不肯定能够实现,但消极生育意愿(不想生孩子或者不准备再生孩子)却通常都可以成为现实(Noak Ostby, 2000)。主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一样性虽然与消极生育意愿不同,但仍具有显著相关性,即使限制了背景因素和生命周期变量,正向的生育意愿仍旧可以预料生育行为(Domme
18、rmuth et al., 2015)。也有探讨者认为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率之间的差距是系统性的,并将其视为低生育率的一个重要缘由(Morgan Taylor, 2006)。因此,探讨者普遍认为生育意愿能够作为预料生育率的依据,而且在短期内更为精确(Kuhnt Trappe, 2016)。在牢靠的避孕方法已普及的状况下,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必定的逻辑关系(Demeny, 2003)。低生育率条件下的生育意愿与生育率之间关系稳定性的证明提升了生育意愿探讨的学术价值和政策意义。 (二)个体的生育意愿如何改变? 早期观点认为人们的生育意愿高度不稳定(Freedman et al.,1965
19、),但如何改变是探讨者更关切的问题。在低生育率社会,生育意愿的改变有规律可循,例如世界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明显低于年龄更大的人(见图1),一些基于截面数据的分析也发觉了同样的证据(Gray et al., 2013),表明生育意愿水平代际递减。 从生命周期来看,一些探讨发觉年轻人的生育意愿通常是不确定、不稳定的,但一般的改变规律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特斯塔(Testa,2007)基于奥地利调查数据的探讨结果显示,女性年轻时的生育意愿比较高,但随着年龄增长不断降低。利夫布罗尔(Liefbroer, 2009)对荷兰社会一体化追踪探讨(PSIN)数据的分析表明,虽然不同年龄群体的生
20、育意愿改变存在差异,但平均而言,生育意愿呈现降低趋势。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改变的主要因素包括配偶、教化经验和职业生涯。海兰特等人(Heiland et al., 2008)利用 1988 年和 1994/1995年两轮西德家庭调查数据建立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总和期望生育率(total desired fertility)的稳定性,发觉不同人群和两轮调查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50%的人在两轮调查中报告的总和期望生育率并不一样。这些差异主要是由背景因素(成长期是否与父母一起生活、兄弟姐妹数量、宗教信仰、生活经验等)导致的,并且这些因素在生命周期早期阶段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更大。海福特(Hayford, 200
21、9)对全美青年追踪调查1979-2002 年多轮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在青年时期平均期望生育子女数为 2.3,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降低。格瑞等人(Gray et al., 2013)发觉,生育意愿并非在生育期结束时突然下降,而是随着年龄增长渐渐下降,女性生育意愿降低幅度大于男性。关于生育意愿随年龄增长渐渐减弱的缘由,有学者用社会心理学的目标调整理论进行说明,即人们会随着经验、发展目标和环境的改变而调整生育意愿(Liefbroer, 2009)。上述探讨发觉的意义在于:在低生育社会,青年人的生育意愿及其改变对生育率的影响至关重要。 (三)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原委有哪些因素确定或影
22、响生育意愿?这是生育意愿探讨的关键问题之一。关于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有三个理论视角。 1.结构主义分析视角结构主义分析方法(structural approach)在生育率和生育意愿探讨中始终都是重要的探讨范式(Vitali et al., 2009),该探讨视角关注社会经济、制度、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结构性因素对个人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影响。图 2 呈现的是 38个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生育意愿的显著差别,可以在肯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经济结构性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在生育率转变阶段,对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方面,对于后现代化社会的生育意愿,则是从文化和价值观系统改
23、变中找寻缘由(Lesthaeghe, 1983;Vitali et al., 2009)。马森等人(Marcen et al., 2017)针对 6 岁之前移民美国的女性生育率与其迁出国生育率所做的对比分析表明,在限制了法律、制度和经济等条件后,这些移民的生育水平与迁出国的生育水平正相关,这反映出文化因素对生育的影响。其次次人口转变理论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兴起、社会性别同等、婚姻和家庭观念转变是造成低生育意愿和低生育率的重要缘由(Lesthaeghe van de Kaa, 1986)。有关低生育意愿产生的缘由,主要有三个假说:女性赋权假说、文化代际传递假说和社会网络影响假说
24、。女性受教化水平的提高、经济独立、决策实力和政治权力的增加共同构成了女性赋权,这些赋权是女性生育意愿下降的重要缘由(McDonald, 2000)。女性赋权假说认为,倾向于个人主义的现代社会性别角色的女性的生育意愿低于那些以家庭为中心、受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影响的女性(Miller Pasta,1993)。与以家庭为重(family-oriented)的女性相比,以事业为重(career-oriented)的女性更倾向于少要孩子(Vitali et al., 2009)。女权主义被认为是降低女性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哈特韦尔等人(Hartwel et al., 2014)对美国 352 名 18 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育 意愿 研究 理论 实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