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第一章6.1 一般规定本章适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的要求。平面和竖向均不规那么 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宜适当降低。注:本章抗震墙指结构抗侧力体系中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不包括只承当重力荷载的混凝土墙。表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 )结构类型烈 度678 (0. 2g)8 (0. 3g)9框架6050403524框架-抗震墙1301201008050抗震墙1401201008060局部框支抗震墙1201008050不应采用筒体框架-核心筒1501301009070筒中筒18015012010080板柱-抗震墙80705540不应采用注:
2、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局部);2 .框架-核心筒结构指周边稀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3 .局部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为框支层的结构,不包括仅个别框支墙的情况;4 .表中框架,不包括异形柱框架;5 .板柱-抗震墙结构指板柱、框架和抗震墙组成抗侧力体系的结构;.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适用的最大高度;6 .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确定。层高不同图12抗撞墙示意图6.1
3、.5 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之间有较大偏心距时,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导致核芯区受剪 面积缺乏,对柱带来不利的扭转效应。当偏心距超过1 / 4柱宽时,需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如采 用水平加腋梁及加强柱的箍筋等。2008年局部修订,本条增加了控制单跨框架结构适用范围的要求。框架结构中某个主轴方向均为单跨, 也属于单跨框架结构;某个主轴方向有局部的单跨框架,可不作为单跨框架结构对待。一、二层的连廊采 用单跨框架时,需要注意加强。框-墙结构中的框架,可以是单跨。6.1.6 楼、屋盖平面内的变形,将影响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在各抗侧力构件之间的分配。为使楼、屋盖具有传 递水平地震剪力的刚度,
4、从78规范起,就提出了不同烈度下抗震墙之间不同类型楼、屋盖的长宽比限值。 超过该限值时,需考虑楼、屋盖平面内变形对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分配的影响。本次修订,8度框架-抗震墙 结构装配整体式楼、屋盖的长宽比由2.5调整为2 ;适当放宽板柱-抗震墙结构现浇楼、屋盖的长宽比。6.1.7 预制板的连接缺乏时,地震中将造成严重的震害。需要特别加强。在混凝土结构中,本规范仅适用于 采用符合要求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屋盖。6.1.8 在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是主要抗侧力构件,竖向布置应连续,防止刚度和 承载力突变。本次修订,增加结合楼梯间布置抗震墙形成平安通道的要求;将2001规范横向与纵
5、向的 抗震墙宜相连改为抗震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宜设置端柱,或与另一方向的抗震墙相连,明确要 求两端设置端柱或翼墙;取消抗震墙设置在不需要开洞部位的规定,以及连梁最大跨高比和最小高度的规 定。6.1.9 本次修订,增加纵横向墙体互为翼墙或设置端柱的要求。局部框支抗震墙属于抗震不利的结构体系,本规范的抗震措施只限于框支层不超过两层的情况。本次修 订,明确局部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底层框架应满足框架-抗震墙结构对框架局部承当地震倾覆力矩的限值 框支层不应设计为少墙框架体系(图13)。为提高较长抗震墙的延性,分段后各墙段的总高度与墙宽之比,由不应小于2改为不宜小于3(图14)。图13框支结构示意图跨高
6、比大于6的连梁框架口 口 口口口口口目口口n墙段3(单肢培)|墙段1 J 墙段2 (小开润墙)(联肢墙)图14较长抗震墙的组成示意图6.1.10 延性抗震墙一般控制在其底部即计算嵌固端以上一定高度范围内屈服、出现塑性钱。设计时,将墙 体底部可能出现塑性钱的高度范围作为底部加强部位,提高其受剪承载力,加强其抗震构造措施,使其具 有大的弹塑性变形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89规范的底部加强部位与墙肢高度和长度有关,不同长度墙肢的加强部位高度不同。为了简化设计, 2001规范改为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仅与墙肢总高度相关。本次修订,将墙体总高度的1 / 8改为墙 体总高度的1 / 10 ;明
7、确加强部位的高度一律从地下室顶板算起;当计算嵌固端位于地面以下时,还需 向下延伸,但加强部位的高度仍从地下室顶板算起。此外,还补充了高度不超过24m的多层建筑的底部加强部位高度的规定。有裙房时,按本规范第条的要求,主楼与裙房顶对应的相邻上下层需要加强。此时,加强部位的 高度也可以延伸至裙房以上一层。6.1.12 当地基土较弱,基础刚度和整体性较差,在地震作用下抗震墙基础将产生较大的转动,从而降低了 抗震墙的抗侧力刚度,对内力和位移都将产生不利影响。6.1.13 配合本规范第424条的规定,针对主楼与裙房相连的情况,明确其天然地基底部不宜出现零应力 区。6.1.14 为了能使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
8、构的嵌固部位,本条规定了地下室顶板和地下一层的设计要求:地下室顶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以有效传递地震基底剪力。地下室顶板的厚度不宜小于 180mm ,假设柱网内设置多个次梁时,板厚可适当减小。这里所指地下室应为完整的地下室,在山(坡)地建 筑中出现地下室各边填埋深度差异较大时,宜单独设置支档结构。框架柱嵌固端屈服时,或抗震墙墙肢的嵌固端屈服时,地下一层对应的框架柱或抗震墙墙肢不应屈服。据此规定了地下一层框架柱纵筋面积和墙肢端部纵筋面积的要求。相关范围一般可从地上结构(主楼、有裙房时含裙房)周边外延不大于20m。当框架柱嵌固在地下室顶板时,位于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应按首层柱的下端为弱柱设计
9、,即地震 时首层柱底屈服、出现塑性钱。为实现首层柱底先屈服的设计概念,本规范提供了两种方法:其一,按下式复核:tMbua+MWl.式中:XMb11a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 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梁受压筋和相关楼板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地下室柱上端与梁端受弯承载力同一方向实配 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应 根据轴力设计值、实配钢筋面积和材料强度标 准值等确定;XM除一地上一层柱下端与梁端受弯承载力不同方向实 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弯矩值,应 根据轴力设计值、实配钢筋面积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等确定。设计时,梁柱纵向钢筋增
10、加的比例也可不同,但柱的纵向钢筋至少比地上结构柱下端的钢筋增加10%。 其二,作为简化,当梁按计算分配的弯矩接近柱的弯矩时,地下室顶板的柱上端、梁顶面和梁底面的纵 向钢筋均增加10%以上。可满足上式的要求。本条是新增的。发生强烈地震时,楼梯间是重要的紧急逃生竖向通道,楼梯间(包括楼梯板犯勺 破坏会延误人员撤离及救援工作,从而造成严重伤亡。本次修订增加了楼梯间的抗震设计要求。对于框架 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构刚度、承载力、规那么性的影响比拟大, 应参与抗震计算;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较小,是否参与 整体抗震计算差异不大。
11、对于楼梯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较小, 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第二章6.2计算要点6.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应按本节规定调整构件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其层间变形应符合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 规定。构件截面抗震验算时,非抗震的承载力设计值应除以本规范规定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凡本章和 本规范附录未作规定者,应符合现行有关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6.2.2 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 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6. 2.2-1)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符合上式要求,但应符合下式要求:
12、Em =(6. 2. 2-2)式中:Sh一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 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 按弹性分析分配;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 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 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梁受压筋和相关楼板 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口 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 二、三、四级可分别取L 7、1.5. 1.3. 1.2; 其他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可取14,二级 可取L2,三、四级可取11。当反弯点不在柱的
13、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6.2.3 一、二、三、四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7. 1.5.13和1.2。底层柱纵向钢筋应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6.2.4 一、二、三级的框架梁和抗震墙的连梁,其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V = 7vb(H+ML)/Zn +VGb (6. 2.4-1)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梁、连梁可不按上式调(6. 2.4-2)整,但应符合下式要求:V=ll(Mu+MGn+K;b式中:V-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n梁的净跨;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9度时高层建筑还应包括 竖向
14、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 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M、收分别为梁左右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一级框架两端弯矩均为负弯矩时,绝对 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心、叫分别为梁左右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 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根据实配钢 筋面积(计入受压筋和相关楼板钢筋)和材料强 度标准值确定;加梁端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可取13,二级可取 1.2,三级可取1. 1。6.2.5 一、二应按下式调整:、四级的框架柱和框支柱组合的剪力设计值V= %(M+M)/Hn(6. 2.5-1)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按上式调整,但应符 合下式要求:式中:V7 = 1.2(您
15、+此)/凡(6. 2.5-2)柱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框支柱的剪力设计值HnM、忱尚应符合本规范第6. 2. 10条的规定;分别为柱的上下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截面组合的柱的净高;弯矩设计值,应符合本规范第6.22、62.3条的 规定;框支柱的弯矩设计值尚应符合本规范第 6. 2.10条的规定;ML、分别为偏心受压柱的上下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根据实配钢筋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轴压力等确定;小一一柱剪力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二、小一一柱剪力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二、四级可分别取1.5、1.3、1.2. 1.1 ;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一级可取L4
16、 ,二级可取1.2 ,三、四级可取l.lo 6.2.6 一、二、三、四级框架的角柱,经本规范第622、623、625、6210条调整后的组合弯矩设计 值、剪力设计值尚应乘以不小于L10的增大系数。6.2.7 抗震墙各墙肢截面组合的内力设计值,应按以下规定采用:1 .一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以上部位,墙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采用1.2剪力 相应调整。2 .局部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墙肢不应出现小偏心受拉。3 .双肢抗震墙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当任一墙肢为偏心受拉时,另一墙肢的剪力设计值、弯矩 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6.2.8 一、二、三级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
17、其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7=3“(6.2.8-1)9度的一级可不按上式调整,但应符合下式要求:(6. 2.8-2)V.Ma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组合的剪力计算值;式中:V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抗震墙底部截面按实配纵向钢筋面积、材料强度标 准值和轴力等计算的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有翼墙时应计入墙两侧各一倍翼墙厚度范围内 的纵向钢筋;Mw 抗震墙底部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抗震墙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可取16,二级可取1.4,三级可取12。6.2.9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柱、抗震墙和连梁,其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以下要求:跨高比大于2.5的梁和连梁及剪跨比大于2
18、的柱和抗震墙:20人40) /RE(6. 2.9-1)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抗震墙、局部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柱和框支梁、以 及落地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15/eWo)Zrk剪跨比应按下式计算:A = Mc/(VcAo)(6. 2.9-2)(6. 2.9-3)式中:A- 剪跨比,应按柱端或墙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计算值对应的截面组合剪力计算值V,及截面有效高度自确定,并取上下端计算结果的较大值;反弯点位 于柱高中部的框架柱可按柱净高与2倍柱截面高度 之比计算:V按本规范第 6.24、6. 2.5. 6. 2.6. 6. 2.8. 6. 2. 10条等规定调整后的梁端、柱端或墙端
19、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人一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hoho截面有效高度,抗震墙可取墙肢长度。梁、柱截面宽度或抗震墙墙肢截面宽度;圆形截面 柱可按面积相等的方形截面柱计算;局部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柱尚应满足以下要求:1 .框支柱承受的最小地震剪力,当框支柱的数量不少于10根时,柱承受地震剪力之和不应小于结构底 部总地震剪力的20% ;当框支柱的数量少于10根时,每根柱承受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 力的2%。框支柱的地震弯矩应相应调整。2 . 一、二级框支柱由地震作用引起的附加轴力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L2 ;计算轴压比时,该附加轴 力可不乘以增大系数。3 .一、二级框支柱的顶层柱
20、上端和底层柱下端,其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和1.25 , 框支柱的中间节点应满足本规范第条的要求。4 .框支梁中线宜与框支柱中线重合。6.2.11 局部框支抗震墙结构的一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尚应满足以下要求:1 .当墙肢在边缘构件以外的部位在两排钢筋间设置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400mm的拉结筋时, 抗震墙受剪承载力验算可计入混凝土的受剪作用。2 .墙肢底部截面出现大偏心受拉时,宜在墙肢的底截面处另设交叉防滑斜筋,防滑斜筋承当的地震剪力 可按墙肢底截面处剪力设计值的30%采用。6.2.12 局部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柱顶层楼盖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第E.1节的规定。621
21、3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计算时,尚应符合以下要求:1 .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任一层框架局部承当的剪力 值,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计算的框架局部各楼层 地震剪力中最大值L5倍二者的较小值。2 .抗震墙地震内力计算时,连梁的刚度可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0。3 .抗震墙结构、局部框支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板柱-抗震 墙结构计算内力和变形时,其抗震墙应计入端部翼墙的共同工作。4 .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其框架局部的地震剪力值,宜采用框架结构模型和框架-抗震墙结构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层 高层 钢筋混凝土 房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