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练习:散文类文本阅读.docx
《2023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练习:散文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练习:散文类文本阅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散文类文本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文本一放猖废名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 与之相比五猖庙那么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 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 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 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 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 ”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时 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 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 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
2、。另外,谁做猖谁自己 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 即是画花脸,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其中有小猖兵, 更觉得天下只有他们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这天生的,本来如此的脸面, 算什么呢?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土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 便是猖神了,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 的。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 没比这个更显得他们已经是神了,他们不说话,他们已经同我们隔得很远,他 们显得是神,我们是人是小孩子,我们可以淘气,可以嬉笑着逗他们,逗得他 们说话,而一看
3、他们是花脸,这其间便无可奈何似的,我们只有退避三舍了, 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何况他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叉郎当郎当的 响,真是天兵天将的模样了。说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 铁轮,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便是 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饭的筷子做把柄, 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我的叉的铁轮是在城里一个高坡上(我家住 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在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放猖,即由一 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 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
4、迎着,跑进去,又跑 起伏。始于90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一一直到被 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翻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 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 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 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 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 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 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 进。”好一个“逡巡而不
5、敢进”!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馥布破 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 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 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 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1944年5月中国军队 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 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 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 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
6、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 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491年农历七月的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 十高龄的老者一一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 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 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 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 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
7、而留下了一层光泽。 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 终”而好奇与叹惋。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非凡?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堀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 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 发月贵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 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 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 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
8、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 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摘编自沈念流水函关)文本二 张翔武:在对小说的态度上,你更喜欢故事本身,还是故事的叙 述技巧,比方语言风格、结构之类的?沈念:很长时间以来,纠缠作家们的无非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 题,我以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老题材可以有新写法,新题材不留神就成了老 腔调。一切皆有可能。我个人以为,在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后,写出什么样的 效果,就不只是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自身的内涵。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情 感的人无论怎么使用新的技巧,也只是在炫技,外表华美里面空荡。我现在对 自己在
9、这方面也越来越警醒,不想成为徒有外表的空心人。(摘编自为了不再恐惧平庸的生活对沈念的访谈)13.以下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以“流水函关”为标题,其中的“流水”指的是发生在函谷关的从 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到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西进的屡次战争。B.文章在描写函谷关的时候,既有具体翔实量化的客观数字,又有充满哲 理意味和抒情色彩的词句,给读者以不同的阅读感受。C.文章的句子富于变化,既有长句又有短句,既有整句也有散句,既有典 范的现代汉语句式,又有文言色彩的句子,读来别有风味。D.文章主体局部虽然描述的主要是一些往事,但最后呈现的是万千气象的 美好现实,丰富了文
10、章内涵,升华了文章的艺术境界。14.以下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贾谊的名篇过秦论多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气势充分,一气呵成,被 认为是一篇气“盛”的文章。B.记载陈胜起义的史记兼具史书性质和文学色彩,被鲁迅称为“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专说对待之理”,如“有”和“无”、“胜人” 和“自胜”等,充满了辩证色彩。D. “安史之乱”是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的创作背景,其中蜀相就 抒发了这种关心民痛之情。15 .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作者对于小说创作的观点。答:16 .文本一的函谷关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答: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往事的酒杯办
11、里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 家人住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 的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便懂得的常 识。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 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香与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 我总是被肉香吸引,吸引得不能自己。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 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我现在一直在回 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只能确定是白 酒。我脑子里只惦记着红烧肉,当然记不住他喝
12、的是什么酒了。我三舅家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景, 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是五加皮。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 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了桌上的那个酒瓶子。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 朝鲜冷面,爱喝啤酒。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面,就在 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进冷面馆,毫不汗 颜。我们随同学点单,每次都各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啤酒装在大 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无事,但就 是没有实际意义,还涨肚子。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室二
13、楼的厕所, 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的大门最近的厕所。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了。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 大家天天觉得饿。忘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去县城上饭馆, 打牙祭。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小饭馆里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的那瓶酒。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清 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道。恰逢我们 的杨敏如老师刚刚给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几口的 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地 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在小
14、酒馆里 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 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 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毕业工作之后,一张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 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哪里 聚会做客,那个声音都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个声音有不同的好 恶,要么像苍蝇,要么像福音。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之重逢。 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不免令人沮丧,是酒的遗憾,也 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
15、恐怖主义。具 体地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 分子信奉“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劝酒,各地的劝法不同, 但目标一致,劝到客人一醉方休,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不喝出人命,都称 其为喝好了、尽兴了。我在杂志做编辑时,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个接待方对我们热情如火, 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每顿饭至少举杯三次,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 你假设是尊重地主讲究礼仪,每一顿至少要喝九杯。但这不过是个基础。当地人 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有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 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 是
16、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 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喝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胃冲去厕所,没有一醉 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一去一 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局部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 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有一年前 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开会,晚上大家聚餐饮酒,我看见他单独喝酒,喝得似乎 很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结果一个同事拉住我说,千万别去,他不接 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己慢慢喝的。对于
17、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我至 今难忘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出于对 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赴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 是常识,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 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快成 常识了。(有删改)17 .以下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我”小时候虽然懂得酒香味胜过烟味的常识,却只被大舅家的肉香吸 引,说明那时“我”并未真正懂得喝酒的真谛。B. “我”第一次喝酒和第一次醉酒都是大学期
18、间和同学一起,虽然记忆深 刻,但都只是少年轻狂的举动,没有实际意义。C. “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这句话表现出“酒 文化”的恶俗,表达了作者对它强烈的反感和批判。D.作者说“无朋不成席,这是常识”,是对“无酒不成席”这句俗语的某 种程度的否认,厘清了酒席上人与酒的主次关系。18 .以下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行文节奏舒缓,从“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的往事入笔,自然带出 自己喝酒的几次经历,最后点出文章的主题。B.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如把舅舅的声音比作“天籁”,其实并非表现声音 动听,而是准确刻画了儿童渴望吃肉的心理。C.写“我”在苏北采风一段
19、,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夸张、反语等修辞手 法,将接待方的“热情”渲染得淋漓尽致。D.题目“往事的酒杯”是惯常表达“酒杯里的往事”的倒错运用,构思巧 妙,意味深长,且收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19 .结尾处“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答:20 .请根据作者关于喝酒的见闻和经历,简要分析人们喝酒时的不同心态。答: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与瓦共舞林延军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 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 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
20、子一头 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那么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 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 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 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 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 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 铺几块瓦片。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 “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
21、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 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 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 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 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 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 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
22、亲补瓦 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 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 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 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 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 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 可笑。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用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 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
23、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 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 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 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 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 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 沧桑,是衰老。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 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 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 瓦如梦
24、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 煨烧而成的瓦。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 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 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 ”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 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 就像父亲母亲的背。(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21 .以下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 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22 文章写到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高中语文 一轮 复习 练习 散文 文本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