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教学活动案例.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教学活动案例论语教学活动案例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纯熟地背诵课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教学活动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送你的阅读。论语教学活动案例一教学目的: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纯熟地背诵课文。2.翻译十那么名言警句,深化理解其内涵。3.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进步思想品德修养。教学重点:目的1、2。教学难点:目的2。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
2、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十那么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的是(PPT3:“展标”。齐读目的。)二、诵读课文学生齐读;正音。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那么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
3、解”)第一、二那么: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第三那么: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第四、五那么: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第六、七那么:抽生解释、直译。考虑为什么把两那么合在一起解释翻译。第八那么:抽生解释、直译。考虑并答复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第九那么: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化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第十那么: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自由朗读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五、分
4、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七、完毕语: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论语教学活动案例二学习目的:1.积累、理解成语。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纯熟背诵课文。3.培养文言注释才能。4.联络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2.评点论语十那么内容。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那么内蕴。教学时数:4课时。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第
5、一课时【学习要点】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那么,整体感知,析读十那么内容。预习导学: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2、细读论语十那么,熟读成诵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搜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搜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_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存在现代汉
6、语之中。3、朗读课文: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4、总结三个通假字:ABC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2)把十那么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论语十那么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重点:理解前五那么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学习要点:详细分析p ,详细讨论,学习前五那么内容。1、第一那么: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翻译2、第二那么:吾:
7、_日:_三:_省:_为:_谋:_忠:_交:_信:_传:_习:_翻译本那么3、第三那么:故:_知:_可:_以:_为:_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翻译本那么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考虑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考虑,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穿,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4、第四那么:罔:_殆:_翻译本那么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考虑?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理解20_0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考虑)5、第五那么:诲:_知之:_为:_是:_【固定句式】“也”译作“是”翻译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6、前五那么
8、哪几那么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哪几那么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那么(10分钟)论语十那么导学案第三课时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学习难点:理解后五那么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学习要点:详细分析p ,详细讨论,学习后五那么内容。1、第六那么:贤:齐:内:自省:翻译:2、第七那么:三:行:焉:其:善者:从:改之:翻译:找出这两那么当中的成语、考虑:这一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3、第八那么:士:弘:毅:仁以为己任:已:翻译考虑:这一那么当中表达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4、第九那么:岁寒:然:后凋:翻译:(5、第十那么:以:行:其:欲:加:于:翻译:这一那么的成语是【
9、理解第十那么】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互相谅解的意思。6、后五那么哪几那么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哪几那么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哪几那么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7、当堂背诵这后五那么。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论语十那么导学案第四课时【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展复习。(5分钟)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诲汝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后知
10、松柏之后凋也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任重而道远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2)为:读wi时,多作介词;读wi时,多作动词。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仁以为己任(3)焉: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之:指示代词,“这”;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构造助词,“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5)固定句式:
11、不亦乎?不是吗?也。是。3、当堂背诵这十那么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那么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根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考虑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1)、你喜欢哪一那么?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那么对你启发?(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连细节处都挑不出错漏。林玲薇教学设想: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蒙学读物。本文所选十那么,篇幅短小,内容粗浅,合适初一学生学习。但笔者也发现这
12、些内容都只是只言片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忽略呢?也许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考虑的所在!虽然论语已经远离我们两千多年,但是仔细阅读,我们发现其实每一那么都与我们的学习密不可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如何让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将是我课堂设计最主要的出发点。在备课的过程中,一位老师提出的“语文交际场理论”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该理论指出:“把老师与学生的“考虑”通过光阴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考虑”接近更为原始的状
13、态,实现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交融,进而让老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展交际,施行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的。”该理论正好与笔者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不谋而合,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决定尽量以该理论引导学生爱上论语,爱上孔子,让本来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圣人孔子变成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慈祥博学的长者,让本来晦涩难懂的论语变成我们生活学习的指南。然而如何实现“场复原”,如何让学生联络生活实际,如何让论语在二千多年以后仍具有现实意义?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年代长远,再加上历代各种文人对论语的不同解读,造成了如今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领会孔子的思想。而一些教参上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对论
14、语进展归类划分,更让笔者觉得匪夷所思。孔子的时代没有中考高考,读书也不是为了考试,当时人们读书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做“学问”。而对“学问”的定义,在儒家的思想上,做好人,做好事,这就是“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正如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著作论语别裁中说的那样:“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在孔子看来,学习绝非只是课本学习,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格、灵魂的提升。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历上来,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能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教学 活动 案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