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解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建议”是关于义 务教育语文教学的导向性、原则性、操作性说明,着重从课程目标、课 程内容(任务群)、情境任务设计和信息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从五个方面予以阐释:第一,坚持教学目标的素养导向和语文学科 的独特属性;第二,全面梳理语文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统整、有序、进 阶的教学内容;第三,学会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和任务;第 四,深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学方式变革;第五,关注智 能互联时代语文教学发展趋势,用技术赋能语文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2、) 出台后,很多老师发现“教学建议”部分与2011年版相比发生了全新 变化,于是非常惊诧并纷纷询问:“过去的那些教学方式过时了吗? ” “自主合作探究也不用了吗? ”其实不是的。对教学方法来说,只有优 劣对错和适切与否的区别,而没必要追逐时髦唯新是举。课程标准作为最重要的学科课程政策和实践依据,本应将那些重要 的原则性和操作性建议完整地写进去,但在多达三十余稿的起草修改协 商过程中,多数专家认为应采取“基于新理念、针对新内容、回应新问 题”的写法,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一些公认的教学理念和做 法,如“因材施教”和“自主合作探究”等,由于大家司空见惯,在此 已经没有突出强调的紧迫和必要,有
3、限的篇幅就用在了诸如“如何制定 素养目标” “如何对待学习任务群” “如何进行学习情境设计”等更重 要和更紧迫的问题上了 O 中解放出来,探索有利于提升学生真实语文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作业方式。 严格控制作业数量,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不任意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探索多样化、个性化、分层次的作业布置方式。第五,营造良性的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保障。语文教师要厚植人文情怀,高扬人文精神,呵护儿童的天性、个性和创 造性,赋予语文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改变讲授为主、整齐划一 的控制型课堂,构建平等参与、合作交流、互助探究的教学文化,激发 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自信心和成就感;鼓励学生提出
4、有价值的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重视学生的原初经验和独特发现,形成主动交流、质疑 探究、快乐高效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协作者 的平等角色出现,不包办代替,不以权威自居,要能自省、善反思、多 商量,要有教学民主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 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位学生平等 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确保所有学生全体、全面、全程、有效地参与学 习。五、关注智能互联时代语文教学发展趋势,用技术赋能语文教 学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正从课程目标、资源、环境、途径、方式、手 段上带给语文教育重大而深远的变革。“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 化,探索语文教
5、与学方式的变革”这条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 环境变化,对语文课程资源环境、教学技术和方法变革及其负面影响规 避等方面提出建议。第一,现代信息技术带给语文教育教学环境的革命性变化。互联网、 大数据、移动终端设备给语文教育资源环境带来了重大变革。各种语文 学习资源无所不在,触手可及,无穷无尽。传统的纸质阅读和写作让位 于数字化阅读和交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所形成的海量信 息和学习资源平台,有望根本解决传统语文教育中面临的语料匮乏、情 境缺失、脱离生活、参与度不足、反馈不及时等问题,从而实现泛在的 学习、教学与交流。教师要重视跨媒介、跨学科、在线学习等新方式, 不断探索新技术环境下的
6、语文学习规律、技术以及教学方法、策略和模 式。第二,探索智能互联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变革。语文教师要突破传统 时空限制,引入无限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 空间,创设真实或拟真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给学生提供 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积极倡导利用线上丰富的课 程资源和信息交流技术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模式,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尝试 开展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即时交互教学、人工智能教学,探索线下 学习与在线教学深度融合,服务个体化学习。第三,在利用新技术的同时,也要防止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 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语文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要防止技术至上和网络沉 溺造成的人
7、际交往疏离,认识到网络对传统纸质读写、经典阅读、深度 思考等造成的不良影响,做到取长补短,使用适度。总之,语文教师要坚持核心素养教育导向,坚持以学生的语言生活 为基础,以情境化学习任务为驱动,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系统精准 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学习任务群和学业质量的要求,精心选择语言学习 材料和资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方法和策略的 指导,积极变革教学方式,营造良性学习生态,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工 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持续健康发展。“教学建议”的帽段部分是关于语文教学理念宗旨的概括性说明。 由于六个任务群中已有“教学提示”,且对有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提示 更具体,所以“教学建议
8、”的正文部分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任 务群)、情境任务设计和信息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四点原则性要求。本文 针对该教学建议的所有内容,面向一线教师作如下五方面的具体说 明。一、坚持教学目标的素养导向和语文学科的独特属性第一条“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是从 教学目标角度讲的,主要回答“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问题。“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目标;“立德树人”是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的总要求;“三观”和“三种文化”教育在 语文学科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向来具有 文道统一的特点。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是
9、一个事物的两面,语言教育和 思想教育向来不可分割。语文课程的思想、道德、人文教育不是外加的, 不应采用外贴的方式,而应该立足语言文字运用,把德育目标渗透于语 言文字学习过程之中。语文教师要采取“以文化人” “熏陶感染”的方 式落实育人目标,防止学科思政与语言学习之间的“两张皮”以及“贴 标签”做法。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既是课程目标 的凝练概括,又是教学内容的基本分析框架,四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而 又相互融合的整体。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可以有所侧重,但要防止 那种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教师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系统梳理课程目标、阶段目标、任 务群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以及学业质量要
10、求中的内容。基于学情学需, 理清先后主次,摸清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进阶关系,统筹规划学期目标、 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上位目标要合理分解细化,下位目标要适当凝练 聚焦。教学目标要清晰、可观测、可达成,反对套话空话、机械罗列和 照抄照搬。提倡用行为动词准确描述教学目标,力求发挥教学目标的定 向、反馈与指导作用。二、全面梳理语文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统整、有序、进阶的教 学内容“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组织上的重大创新,但它也给 一线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带来了极大挑战。学习任务群与单篇教学不同, 具有鲜明的情境性、整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尽管学习任务群对学习内 容(主题)和教学方法作了较为明确的提示,但一线
11、教师开展任务群教 学殊非易事,在此有必要作些具体如何落地的实践说明。第一,整体把握语文课程内容。与过去课程标准单纯呈现课程目标 和内容不同,新课标构建了一个由总目标、学段目标、任务群内容和学 业质量评价等构成的多层次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总目标高度凝练,学段 目标分别描述学生在某学段学习后的学业表现,任务群对学习内容和教 学提出具体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不同学段各学习领域的终结性要求和 考查要点,四者构成了一个由总到分、由概括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体系。比如总目标中的“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在学段目标的“阅读与鉴赏” 中分四个学段分级细化,同时在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 集中学习和落实,最后在“学
12、业质量标准”中又明确其关键表现。为此, 语文教师要全面把握整体筹划课程内容,做到心中有全局,平时有重点。 确定教学内容要做到“少而精”“活而实”“结构化”,避免“泛而空”“碎片化” “随意化” O第二,注重课程内容的螺旋进阶。教师要发现语文课程内容之间的 纵向衔接和横向呼应,发现特定课程内容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关联性, 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设计螺旋进阶的教学内容。比如“识字和写字” 数量:1-2年级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 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4年级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
13、会写”; 7-9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数量和要求逐渐增加。在 “阅读与鉴赏”部分,关于“整本书阅读”:第一学段是“尝试阅读整 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第二学段是“阅读整 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 段是“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第四学段是“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 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2011年版课标中有 “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但没有具体的学段要求,而在新课标中,这些 都有具体要求而且呈现出逐级递升的关系。第三,基于任务群整合教学内
14、容。新课标为了改变过去知识技能教 学的不良倾向,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统整,创造性地采用“学习任务群 组织呈现课程内容。六大学习任务群有着不同内容领域的侧重和自身学 习规律的要求。“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 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这句话提示教师要明确各学习任 务群之间的目标和宗旨,对其所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活动点作出整 体筹划,对其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梳理同一学 习内容在不同学段的表现以及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避免同一内容 的简单重复,同时也要防止重要知识点、技能点和关键活动点的遗漏缺 失。任务群的组织方式可以是主题、专题、议题、问题、体裁
15、、知识点、 技能点、活动点等,可以进行内容关联、技能关联、策略关联、教材单 元、跨单元和专题拓展。内容主题要尽可能聚焦,内容要结构化,教师 可以尝试运用“直线式” “螺旋式”散点式” “浸润式” “关联式”“跨学科”等方式重组教学内容,不能搞成大杂才会。第四,协调好课文、单元与其他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对于一线教 师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内容的上位来源,而教材中的单元和课文是教 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同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去补充延伸拓展其他各种课程 资源。“课文一单元一其他课程资源”之间并非简单的由少到多的数量 扩增和圈层扩大关系,而是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复杂联系。学习任务群并 不都是多篇教学,也不排斥单篇教
16、学,而是根据大任务、大单元来选择 文本和资源。这些资源和文本的功能定位并不一样,要区别对待。比如 有的是定篇,需要精读;有的则是例证某个核心知识的例文,因而可略 读或只读片段;还有的则是引子,引发学习话题或主题;而更多的则属 于样本和用件,以语文实践活动资料出现,或是为了构造资源富集的语 文学习环境。一篇课文可以设计多个学习任务,一个任务也可以用多篇 课文。课文、文本资源和任务之间构成一种多焦点切入、多功能介入、 非线性联络的关系。第五,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助力“双减”目标。教师应坚守义务 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不任意增 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追求
17、更高的目标。根据每个学 段任务群的内容要求和学习规律,以及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针 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精简、优化、整合,减轻学生过 重的学业负担,确保内容适量,难度适当,活动适宜。第六,发挥教师研发教学内容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结合自身优势,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积极合理地使用其他课程资源,积极研发课程内容 和教学内容,发挥研发教学内容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改变传统“文本为 纲” “技能为本”的教学模式,基于专题教学、任务群教学、大单元教 学和项目化学习积极开发并组织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统整和教学内容重构是新课标的最大亮点之一。教师选择 教学内容的总原则是:聚焦目标、突出典范、确保优质
18、、加强整合、力 求适切,注重内容间的有机联系,避免过度延伸和无关联拓展。遵循不 断分化和综合融通原则,分析、筛选、提炼优质教学内容,依据生活逻 辑、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性整合和创造性重 构。三、学会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和任务第三条教学建议是针对语文学习的“学习情境设计”提出的。提倡 “情境任务设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教师如何创设学生乐于参与、 可深度参与的学习任务情境,既是核心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更是 一项须要实实在在掌握的教学技术。目前来看,教师创设学习任务情境 应该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学习情境任务设计要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 激发他们的参与兴
19、趣,激活学习任务与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世界之间的 联系,要指向真实的生活场景和语言运用情境,指向他们未来生活中语 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这些是“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基本内涵。第二,学习任务情境要包含驱动性问题,将核心知识、关键技能或 大观念蕴藏其中,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语文知识和规律的过程,学习 掌握解决典型问题的方法,培养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复杂问 题的能力。语文学习任务与真实生活任务的不同在于:要有明确的“教 学价值”,即包含相应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比如设计一个“关 于课后延时服务”的访谈任务,要包括目的(想了解什么),角色(学 生),对象(家长、教师、管理者等),主题(“双减”
20、背景下的学校 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时间、责任、付费与否、服务内容等),用途 (学校撰写调查报告)等。这项活动设计应该将关于访谈的问题设计、 访谈的文体知识、访谈方法、流程和技能(比如如何提问)、报告写作、 发布与交流等一系列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第三,学习情境任务要具有挑战性、创造性、开放性、可行性。好 的学习任务要促进真实学习、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的发生;好的学习情 境任务要给予多数学生参与的机会,要提供多元、开放的空间和丰富的 学习路径。比如:你认为学校的设施目前还有什么不便之处需要改进? 请给校长提供一个可行性建议,描述其细节,说明其理由。这样开放性 的题目,学生人人有愿望、人人可参与,具
21、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和教育意 义。它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创意设计能力。四、深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学方式变革由于篇幅限制,在此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没有对具体的教学 方法予以专门论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再重要,一些已经达成共识 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在此有必要予以重申并继续倡导实 施。第一,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要面向 全体学生,同时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学习自主权。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 兴趣、能力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自我 监控、自我反思。因材施教,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指导,探索个 性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多样
22、化的学习需求。第二,设计真实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做好学习活 动的设计。注重过程指导,教学活动、问题和支架设计力求层次多、覆 盖面广、参与性强。基于语文技能之间的互惠互促关系,倡导说写结合、 读写结合、学思结合,追求“教学做”一体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积极利用新媒介促进学习,开展跨媒介教学平台的应用。倡导创意性、 趣味化、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和活动设计。突破学科藩篱,运用不同学科 的知识、信息、资料,开展跨学科学习设计。想方设法利用学校、家庭、 社区和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的方式、渠道和空间。第三,倡导新型教学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的课堂中心、讲授为主、 烦琐训练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新
23、型教学方式。鼓励开展大单元教学、 专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任务型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积极推行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如设境激趣、启发 诱导、讨论交流、示范操作、有意义传授、实作演练以及多媒体辅助, 教学手段要使用得当。重视教学活动的复杂情境和螺旋进阶设计,让学 生经历知识发现和技能形成的过程,避免简单机械地告知结论。“说到 一知道一做到”之间有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语文实践并不排斥知识, 而是要在有效理论和知识指导下开展学科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接触语 文材料,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发现和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教学过程力 求环环相扣、相机推进、张弛有度、务实高效。学习别人好的教学方法, 反对机械照搬;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反对因循守旧;学习国外先 进的母语教育经验,但要立足中国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 略。坚持学科知识、学生认知与社会生活的统一,坚持教学目标、内容 和方法的逻辑统一,将教学行为建立在严谨学理和循证实践的基础上。第四,创新作业布置方式。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语文教师要转 变作业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减轻学生负 担,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作业不仅仅包括书面作业,还可以是观察、访 谈、朗诵、表演、观赏、搜索、制作、研究、汇报、交流、讨论、项目 学习、社区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学生从烦琐枯燥的纸笔作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