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汇编.docx
《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汇编.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件名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2 页码2-1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那么及消毒管理方法的有关规定,医 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 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 工作,做空气、物体外表、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催促检查预防院 内感染工作。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催促病房如实登记院 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响信息
2、,采取有 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 以内。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 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 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文件名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40 页码10-8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 时间、途径。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患者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3)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建
3、议: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以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迹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 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6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参见一次性用品、物品贮存监 控管理制度)7 .医院感染的监测(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必须对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 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 制提供科学依据。医
4、院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医院感染控制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响,监测资料妥善保存。 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响。文件名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40 页码10-9医院应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 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患者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100500张病床的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8%; 一类切口手术部 位感染率应低于0. 5%。(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到达 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5、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 范。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V100cfu/ml,不得检 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应每 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应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 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 检出任何微生物。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 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 生物监
6、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 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的和 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 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 uW/crr?,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文件名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40贞码10-10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 00%以 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到达99.90%。各种消毒
7、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它消 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 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 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 规定。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o(3)环境卫生学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外表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医院应每月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产房、供应室无菌区、治疗 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 医院环境卫生因素
8、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资料收集:手术室感染控制小组2021-3-6文件名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2 页码2-2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 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 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文件名控制院内感染各项卫生学标准电子文件编码 YFGL-02-003 页码1-1一、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供应室、无菌间、烧伤病房、重 症监护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乙型链球菌不得超过20 个/m 3,物体外表、医务人
9、员的手上不得超过8个/cm?。二、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 洁区、急症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 500个/n?,物体外表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个/cmz,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总数 不得超过8个/cm?。门诊大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4000个/m三、产科病房、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外科病房,空气、物体外表 和医务人员的手,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四、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房物体外表,不得检出绿脓杆菌。五、婴儿室、儿科病房,物体外表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和化脓菌。六、凡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其他任何种类的微生物,消毒的医疗 用品不得检出病原
10、微生物。七、各种使用的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0微瓦秒/cm?。文件名院内感染监测登记报告制度电子文件编码 YFGL-02-004 页码1-1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 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响系统。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 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爆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 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催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 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
11、护士、专职 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 目齐全。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每周星期一报感染办公室。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文件名院内感染监测制度电子文件编码 YFGL-02-005 页码2-1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新生儿室、烧伤病房、产房、婴儿室、供应 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有效成份含量及细菌污染量,每月监 测一次。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外表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 监测一次。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指示
12、剂监测, 并有记录,每季度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六、对婴儿室、儿科病房的物体外表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 况,每月监测一次。七、对一些特殊科室如烧伤病房、新生儿室,产房的化脓菌(金葡菌、 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每月监测一次。八、对接触血、脓液的器械或物品,每月监测残留血HBsAg。九、对无菌物品,每季度作一次无菌检验。文件名院内感染监测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5 页码2-2十、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对无菌切口感染情况, 每月汇总一次,并进行分析。十一、对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十二、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文件名消毒灭菌
13、工作规范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6 页码9-1一、消毒、灭菌方法的分类1 .物理消毒灭菌法(1)热力消毒灭菌:干热法、湿热法。(2)辐射法消毒灭菌:紫外线、闵湎 (钻60)。(3)清洁消毒。(4)其他消毒法。2 .化学消毒法:使用化学消毒剂杀死和消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为化学 消毒法。根据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分为三类:(1)高效化学消毒剂:能杀死包括细菌芽胞、真菌抱子在内的各种微生 物,又称灭菌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化氢等。(2)中效化学消毒剂:能杀死除菌芽细胞以外的各种微生物,如乙醇等。(3)低效化学消毒剂: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类病毒,有的对真菌 有一定效果,如新洁尔灭、来苏尔、石炭
14、酸、洗必泰等。二、医疗器物分类及灭菌、消毒方法的选择医院内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各种用具,按其导致病人院内感染的危险度 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类,根据医疗器物分类,选择正确、合适的灭菌方法,这是预 防医源性感染的基本原那么。1 .高危物品的灭菌(1)高危物品的范围损伤皮肤、粘膜、进入无菌器官或深部组织的医疗器物属高危物品, 如外科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动静脉置管、器官组织移植物、泌尿道插 管、注射液体均属这一类。文件名消毒灭菌工作规范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6 页码9-2(2)灭菌措施高危物品一旦被病原体污染,将会引起严重感染的可能,这一类物品 必须采取严格的灭菌,首选压力蒸气灭菌,不能耐受
15、高压的可采用干热灭 菌、环氧乙烷气体及高效化学灭菌剂如2%戊二醛、6%过氧化氢等(但如 有可能尽量防止使用)灭菌,灭菌后必须做灭菌效果监测。2 .中危物品的消毒(1)中危物品的范围指接触病人粘膜、皮肤的医疗物品,如呼吸机、麻醉机、口腔科器械、 纤维鼻咽镜、喉镜(纤维、动态)、支气管镜、胃镜、阴道窥器、体温计等, 损伤引起感染几率相对较低,但对免疫机能低下者,那么导致感染危险度增 加。(2)消毒措施此类物品必须采用高效消毒剂,其中金属器械(局部口腔科器械及内窥 镜活检钳、镶子等)可耐高温、高压的采用压力蒸气消毒,或用2%戊二醛 浸泡消毒,体温表用0.5%过氧乙酸消毒。3 .低危物品消毒(1)低危
16、物品范围指与完整皮肤接触或接触不密切的医疗器物。如便盆、血压计、听诊 器、床头柜、墙面、地板等。(2)消毒措施一般只需采用低效消毒剂或清洁剂擦洗、浸泡即可,只有明显致病微 生物污染的医疗器物才需高水平消毒,传染病人及需严格保护性隔离的病 人使用的器材均须经过灭菌处理。文件名消毒灭菌工作规范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6 页码9-3三、医院消毒效果监测的人员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具备 熟练的检验技能,选择合适的采样时间(消毒后、使用前),遵循严格的无 菌操作,以保证监测质量。四、监测方法1 .压力蒸气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1)工艺监测法(程序检测)。即按灭菌工艺参数进行检查,判断灭菌有
17、 否按规定条件进行。检查设备完好情况:仪表(温度、压力)、自控设备有无故障,管道、 夹层有无漏气。蒸气质量:不饱和蒸气、超热蒸气影响灭菌质量。检查物品包装规格、每锅装载容量。详细记录每锅的锅号、压力、温度、时间、灭菌物品、操作者姓名 或编号。(2)化学监测法化学指示胶带: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观察 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化学指示管(卡):将既能指示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 指示管(卡)放入每一待灭菌的物品中央(下排气压力蒸气灭菌锅用121 C 化学指示卡、管,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锅用1320c指示卡、管)。经灭菌后,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到达灭菌条
18、件。极少数基 层医院仍在使用已淘汰的硫磺、苯甲酸作为指示剂)。实践验证,将上述指 示剂与生物指示剂监测作对照,发现硫磺、苯甲酸漏查率达20%25%。监测所用化学指示剂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化学指文件名文件名消毒灭菌工作规范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6 页码9-4示胶带不能替代化学指示管(卡)用于包内作灭菌监测。(3)生物监测法。该方法是最可靠的灭菌效果监测手段,但等待检验结 果时间较长,需2448小时。最新研制的快速生物指示剂,13小时可 出检验结果,大大提高了灭菌生物监测速度。指示菌株:指示菌株为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7953株或SSIK31), 菌片或带培养基的生物培
19、养指示剂,含菌量5.0X1055.0X106cfu/片, 放置在热力较难到达的点,大型灭菌器至少5片,温度1210c0.5C, D 值(杀灭90%的细菌所需时间)为1.31.9分钟,杀灭时间(KT值)W19分 钟,存活时间(ST值)为3.9分钟。灭菌后菌片直接常规培养有无细菌生长, 或放入澳甲酚葡萄糖蛋白陈水培养基中562培养2448小时,观察如 原紫红色不变,表示灭菌成功,如变黄色那么提示细菌繁殖,灭菌失败。快速生物指示剂(FLASH):检测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活芽胞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a-D葡酸甘酶), 使PH值改变,通过在培养基质中加入一种特殊的荧光物质,使之显示荧光, 如灭菌后不能测到荧
20、光即认为灭菌成功。有1小时、3小时两种快速生物 指示剂。压力蒸气灭菌技术指标注意:压力蒸气灭菌器压力(MPa / cm2)温度(C)灭菌时间(min)下排气0. 07115400. 10512130预真空0.21013446A.对含液体、玻璃制品装的各种制剂不宜采用预真空灭菌器,以防爆炸,损坏灭 菌器,宜采用下排气灭菌器,按其特性,在确保不受损害的情况下,选用适当温度与 时间。文件名感染监测管理制度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1 页码8-1一、监测的具体目的1 .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如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高发科室、感 染部位分布、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谱、消毒灭菌效果等。2 .开展
21、前瞻性调查,可早期发现爆发流行苗头,防患于未然。3 .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包括灭菌、消毒、隔离措施效果评 价,一次性医疗用品灭菌、消毒质量评价。4 .动态监测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变迁、细菌耐药谱变迁,结合抗生素 合理使用的监测,合理调整临床用药结构,加强对抗生素的管制,指导临 床合理用药。5 .根据全面综合性监测的资料信息反响,为开展目标性监测奠定基础。6 .充分利用监测的资料信息,开展科研工作,如医院感染微生物的质 粒图谱分析及耐药机理研究,选择性去污染在预防内源性感染发生中的作 用,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等,这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科研 水平、管理水平将起积极的作用。二、监测类
22、型1 .全面综合性监测对医院内所有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环境、 各种侵袭性操作等)进行全面系统监测,以全面了解医院内感染现状、管理 现状,揭露问题,暴露矛盾,才能解决矛盾。2 .目标性监测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掌握医院感染高发科室、 高发部位以及高危因素等情况后,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迫切需要解决 的医院感染的难点、热点问题上,以到达控制和预防感染的目的。常采用 的监测有:对高危因素的部门的监测,按科室顺序的轮转式监测,以及按文件名文件名消毒灭菌工作规范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06 页码9-5B.预真空灭菌器:每晨消毒前需做BT)试验,建议用B-D试纸(图),将
23、其置于标 准试验包中央。C.BD试验标准包制作:由3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 1块大手术巾、30块lOXlOcn层纱布敷料,外用平纹细布包裹,体积为25X30X 30cm3,检测冷空气排除效果。米字型3M胶带检测,固胶带间隙大,常出现冷凝气团 漏检。D.压力蒸气灭菌分为下排气、预真空两种方法,有人对二类灭菌器按常规灭菌方 法灭菌,用指示剂检测比照研究,发现下排气灭菌器合格率58.8%,预真空灭菌器 100%达标。其原因为:a.设备老化、漏气、仪表(压力、温度)失灵。b.蒸气质量不佳,不饱和,含湿过多或超热蒸气等影响灭菌质量。c.操作失误:冷空气未排尽,消毒时间缺乏,包装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手术室 医院 感染 监测 控制 制度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