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作调查报告.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林业工作调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业工作调查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林业工作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务或某方面状况调查探讨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以下是整理的林业工作调查报告,欢迎阅读!林业工作调查报告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深化贯彻执行*中心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确定(以下简称中心确定)及*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心确定的实施看法(以下简称河南省实施看法),探究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径,促进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林政管理处组织开展了我省林权流转状况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林权流转的基本状况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 80
2、 年头以来,特殊是中心确定和河南省实施看法发布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全部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别,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夫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我省林权流转的重要内容包括林木全部权流转和林地运用权流转,以及林地运用权和地上林木全部权同时流转。其中,以林地运用权的流转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沟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运用权为多。如洛宁县早在 1993年就出台了关于出让四荒运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确定和关于出让四荒运用权的实施细则。1995
3、年以后,*、*、*、*、*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治理四荒,拍卖、承包其运用权的看法或确定,*县、*县、*县等很多县(区)也出台了相关确定或详细的实施方法。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我省的林权流转行为,始于二十世纪 80 年头后期,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农户承包自主经营,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树木,实行树随地走,作价转让给农户经营,林木全部权发生了流转;山区大面积的集体林、果园由懂经营会管理的农夫接手承包,林木连同林地运用权一起发生流转。二十世纪九十年头中后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四荒的开发治理,农夫投
4、资经营林业的主动性越来越高,从起先承包几米的路段、河段,发展到承包经营一条路、渠或一条河段;从承包经营几亩、几十亩林地发展为买断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山经营权;从小片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发展到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随着林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林地运用权流转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拓宽。森林法的修订、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中心确定的出台,使林权流转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拍卖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实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者中标,与卖方签订合同(协议),出资买断肯定时期的林地运用权或林木全部权,并在林业
5、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允、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指根据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样,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运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全部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
6、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3、联合(合作)经营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运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 1000 亩,*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 30 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运用权和林木全部权,然后面对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
7、认领肯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运用权和林木全部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托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托付方根据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根据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 20*年起在我省新兴。 二、林权合理流转产生的主动效应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流转的加速,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亦随之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并快速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的打破了过去长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业建设主体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行业建设
8、项社会多元化参加的转变。以桐柏县为例,1999 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林面积达 18.5 万亩,占全县五年来造林总面积的 67%,参加经营的企业、单位、个人 2452 家,累计吸引投资 3800 余万元,占同期全县林业总投资的 70%。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安排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运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
9、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投入的增加、资源的优化组合必定地带来了资源量的增加。仅就桐柏县而言,1999 年的有林地面积为 118 万亩,目前,已增加 146 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 116 万立方米增加到 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 37.8%提高到 42.1%。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爱护了资源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是说造林不易,管护更难。过去植树造林产权收益不明确,群众主动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护困难,年年造林不见林。通过林权流转,明确了产权,保证了收益,谁造谁有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广阔林农有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林业 工作 调查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