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期末测试卷必考(重点基础题)含解析请考生注意:1 .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 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 .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考前须知,按规定答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天外之音朱以撒车到停靠站,已是凌晨三点多了。接我的两位朋友还没有来,而我又是第一次到这个海边,周遭空寂无人涛声 四起,一颗心不由提了起来。急也没用。我干脆停下,在路边基石上坐了下来,静静等待天明。耳听涛声,眼前就出现了蔚蓝无垠的海面和雪白的浪花。不过,我也琢磨出来了,涛声还是很单调乏味的,就
2、 像一个人永远发出一个音节。这种单调已经持守了千万年,无从更易,以至于什么人听了,都会轻易地认同这种声响 只属于大海。大海的这种声响和其他自然属性的生物发声相比,是不能算悦耳的,不少乌呜虫唧要比它生动,甚至随 节气而转,“园柳变鸣禽”就是一例。它只是使我想到持守的情操,始终如一地在进行的状态里。我们总是喜欢新变, 改变生活的信念、理想的追求、事业的方向。改变倾向比拟明显的是朝着物质的丰富,而精神上未必也跟着富饶起来。 这样,免不了只能得到一些追求的皮毛之相,却离内在神髓甚远。涛声是大海的呼吸,在情绪的大海上,你听得出噫 吁唏嘘。在不舍昼夜的奔流中,柔情似水,却能把坚硬无比的礁石啃咬得怪状奇形,
3、能把无数沉船锈蚀成一堆堆烂铁, 这很能给人以暗示,持久的力量简直不可抵挡。浩瀚的海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游牧文化,伴随涛声走向远方,使心灵得到开放性的牧养。人更熟悉的是土地, 是代代相传的农耕文化。人们可以乘着海水走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永远听到涛声的召唤,随时准备出发。可是土地 无法游移,致使农耕人固守一方,日出日落周而复始地劳作。民族或个人的开展,如果只是满足于农耕阶段而拒绝游 牧的体验,终归会生出许多遗憾来,总是缺乏拓荒的意识而趋于保守。实际上,在许多一贯农耕部族的血液里,一些 惰性已深深地潜伏下来,使他们安于现状,对贫困无痛感,对外界的新变心如止水,这种现象总是会使我们面对农耕, 试图让游牧
4、文化渗入它的内涵。幸好随着开放程度的拓展,有许多黄土高原的农耕后代,选择一条与祖辈不同的路子, 背向荒沟高崖、山塘矮墙,面对沿海走来。他们终于听到了父辈未尝听到的涛声。当然,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 土地上去,可是听到了涛声的农家子弟,已不是往昔的胸襟与情怀了。有时,这种机遇会被视为人生的偶然,在我看 来,却是这个时代的神来之笔。盈耳的涛声,也让人考虑到人类的家址,不知什么时候要迁移到大海上。在我看过的不少关于海洋的图片里, 人类日渐逼近大海了。海边不断地矗立起形态各异的建筑群,这些群落的涌现,使海边的蛮荒气息消遁,飘洒出现代 的灯红酒绿。更有甚者是移山而填海,在海上扩展人生乐园。至于海面上的
5、污染,废油洋溢其上,连海鸟海兽皮毛都 糊满厚厚的油腻,也是时有所闻的,现在我们谈大海,美丽中免不了夹杂着凄怆:人们一旦听不到涛声了,那么真是 闻标题对于纸媒也很重要。C错误。D. “不关注新闻细节”错误,由原文”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 览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提供了条件”可知,第三段原文应该是 “甚少关注”,而不是“不关注”新闻细节。D错误。应选B。2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 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
6、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 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运用正反比照论证”错误,该局部主要使用的是因果论证。C错误。应选C。3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 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D项,“只要就能消除”错误,由原文第三段“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件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 心理也有密切的关系”可知,“标题党”除了媒体,还有网民,而且他们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追求利益,所以只要“媒 体”改变经
7、营原那么,是不能消除“标题党”现象的,还需要“网民”的改变。D错误。应选D。【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 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比照,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 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 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那么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拟,比拟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 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那么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拟
8、,选出错误或 者最恰当的一项。3、1. D. A2 .新闻主管部门:加强方向调控,防止社会舆论主体的缺位。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消除公众疑问,呈现事 件全貌。政府:落实政策的执行,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实施社会心理疏导。【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原文是“在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动乱,因而媒体在 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选项忽略了 “传统机制下”和“认为”
9、这两个因素, 说法不准确。B项,“这样的报道模式是可行的”说法有误,这样的报道模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是可行的,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 兴旺,信息渠道的单一,而在今天,这种报道模式并不可行。C项,原文是“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又证据的暖昧性”,流言的传播程度与事件的重要性和证据的暧昧性有 直接关系,而非“流言的产生”。应选D。1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 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此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 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政
10、府要迅速处置突发事件,引导舆论,稳定民心,就必须把握好突发公共卫生平安事件报道的度”说法不准 确,根据原文“实践证明,把握好对突发公共卫生平安事件报道的度,可对党委政府迅速处置突发事件,稳定社会起 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知,把握好对突发公共卫生平安事件报道的度对政府稳定社会至关重要,而依据“在突发事件 发生后第一时间,迅速、准确地进行报道,就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疏解社会情绪、稳定民心至关重要的一环”可知, 新闻媒体迅速、准确的报道,才能够有利于引导社会舆论、稳定民心,主体是新闻媒体,而不是政府。应选Ao.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
11、是一道 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分 主体来回答。材料一说到新闻主管部门需要加强方向调控,防止社会舆论主体的缺位;材料二提到媒体要及时、准确地报道,这样 才能够引导社会舆论、稳定民心;材料三图表显示,政府政策执行落实影响力最大,所以政府要落实政策的执行。【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 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
12、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 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 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 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那么:答案在文 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分点分 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 题目
13、,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4、1.而且长篇累幅/多至百韵/少亦数十韵/争能斗巧/层出不穷/此又古所未有也. 元稹 白居易2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 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日”“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句意为:并且篇幅较长多达百韵,少的也有几十韵,争相表现才能技巧,层出不穷,这也是自古以来不曾有过的。“长篇累幅”是主谓短语,应单独成句;“韵”两次出现,做宾语,“多至百韵/少
14、亦数十韵/”,递进关系 的复句,故在“少”前断开;“争能斗巧”和“层出不穷”描述用韵的特点,均为四字短语,动词性,可以独立成句, 应分别断开;“此”做“又古所未有”的主语,判断句,在其前断开。故本句断句为:而且长篇累幅/多至百韵/少亦数十韵/争能斗巧/层出不穷/此又古所未 有也。1 .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 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
15、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由段中“盖元、白觑此一体”可以推知元、 白为元稹、白居易。2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 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由“他人和韵,不过一二首,元、白那么多至十六卷,凡一千馀篇”可知,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由 “依次押韵,前后不差”可知,次韵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点睛】此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
16、点评价题,比拟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 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 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那么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 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参考译文:唐人有和韵,还没有次韵,;次韵其实是从元稹、白居易开始的。依次押韵,前后没有分别,这是自古以来不曾有 过的。并且篇幅较长,多达百韵,少的也有几十韵,争相表现才能技巧,层出不穷,这也是自古以来不曾有过的。他 人和韵,不过写一二首,元、白却多
17、达十六卷,共一千多篇,这又是自古以来不曾有过的。因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 格,超过了当世之人,当然不能不做传。大概元、白从此成为一体,并且是历朝历代所无,可以从此出奇制胜,自己 估量才力,做此尚有余力,因此在一来一往中,互相较量胜负,于是就借此压倒全场。5、1. D2.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忧;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 的憧憬。【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 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
18、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D项,”形成了这首诗晓畅直白的特点分析错误,这首诗,诗人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 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晓畅直白”应为“含蓄深沉”。应选D。1 .此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 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
19、知人论世”。“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 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 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忧;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 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 还想到“未报恩波”,这表达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表达作者思想观 点和情感
20、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一意境一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 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 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了解古代诗 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 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
21、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诗歌赏析:诗的前半局部写景。“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 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贯筲竞长纤纤笋, 哪躅闲开艳艳花。”黄势是一种粗大的竹子。廓躅,植物名,即羊碑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 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 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
22、长的蓬勃景象 写活了; “闲”字那么把羊脚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清楚。有 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 辉映。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表达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 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 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 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
23、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 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 说:“寄悲正在比兴处。”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 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瘁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 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忧;有自己被贬南荒回 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瘁”,却比说出来 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
24、,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 就容易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 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 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 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醇厚。.诗写僻境,以画意出之,写忧愤,以曲笔出之。诗人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 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武城县 第二 中学 第一次 调研 测试 语文试卷 解析 docx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