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在古典医籍中的应用-中医古典医籍.docx
《麻黄在古典医籍中的应用-中医古典医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黄在古典医籍中的应用-中医古典医籍.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麻黄在古典医籍中的应用|中医古典医籍 关键词 麻黄 古典医籍 麻黄,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曰:其味麻,其色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多在8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凉干或凉至6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其性辛苦、温。入肺、膀胱经。具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难受;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之症。 伤寒论中辛温发汗代表方剂的麻黄汤,即麻黄、杏仁各9g,桂枝6g,炙甘草3g,水煎服。主治太阳伤寒,因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正邪相争,经气不利而出现
2、的恶寒发热,头身难受,无汗,咳喘,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外感风寒表实证。该方以麻黄为君,取其发汗以散寒及宣肺以平喘之功效。辅以桂枝解肌发汗,温经通阳,既助麻黄发汗解表,又可缓解肢体难受。佐以杏仁宣泄肺气,麻黄主宣,杏仁主降,二药相配,长于宣畅肺气,降平喘。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其方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之功效。中医最早的内科杂病方书金匮要略,金书22篇,200多张处方。麻杏石甘汤,以麻黄为君,即麻黄、杏仁各9g,石膏24g,炙甘草6g,水煎分服。治热郁于肺,发热口渴,咳逆气喘,甚则鼻翼煽动,苔黄,脉滑数等。该方以麻黄配石膏、杏仁,重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这与麻黄汤用麻黄配桂枝、杏仁治风寒咳嗽者,则有
3、寒热之分。故本方对表邪化热,壅遏于肺之肺热咳喘,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依据临床阅历,症属无汗而喘者,常为热闭于肺,石膏用量宜轻,可3倍于麻黄;若汗出而喘者,多为热壅于肺,宜重用石膏,可五倍于麻黄。且可随证加减清热化痰之类药物。小青龙汤,用麻黄39g、芍药、半夏各9g,细辛3g,桂枝、干姜、五味子、炙甘草各36g,水煎分服。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吐痰稀白,甚则喘咳不能平卧,口和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弦或浮紧等。此方取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干姜、细辛、半夏温化水饮,散寒降逆;又配以白芍、五味之酸敛,一开一合,散中有收,既可制麻、桂之耗散太过,又可防姜、夏之温燥伤阴
4、;甘草祛痰止嗽,调和诸药。 在南北朝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有些方剂又常配用麻黄以治金疮折伤之证。如该书所载麻黄散,用麻黄、当归、芍药、续断各9g,黄芩、白芷、干姜、炮附子、桂心、川芎、炙甘草各5g,为末,温酒调服。每日3次。治金疮烦疼。又如黄芪散,用黄芪30g,川芎、白芷、当归、麻黄、鹿茸、黄芪、细辛、干姜、勺药、续断、桑屎虫(即桑蠢虫,功能宣散攻托),山茱萸各10g,炮附子5g,为末,温酒调服。每日3次,每日2至3次。治金疮内塞。这是麻黄用治外伤方面的较早记载。 唐朝药性论曰:麻黄,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如千金方卷七麻黄汤,用麻黄、升麻、川芎、桂心、麦冬、甘草各6g,茯苓12g,杏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麻黄 古典 中的 应用 中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