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德州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高一语文 考前须知: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此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 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让广大青年走上了
2、救亡图存的历史舞台,运动中热血青年抵抗巴黎和会、捍 卫国家主权,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紧密结合,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与党同行、 与人民同行,推动当代中国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当前,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逐 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价值追求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展前途。随着中国的繁荣发 展和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在我国周边挑起事端。新时代青年要以极大的爱 国热情,坚定爱国情怀,坚守人民立场,把爱国报国的热血斗志投入到祖国高质量开展的伟大事业中去, 用实际行动推动国家和平开展。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
3、在肩。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 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现在,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 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 力,越要发动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青年要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
4、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 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立业于新时代。(摘编自刘慧、魏华爱国是青春的底色,光明日报2019年5月4日) 材料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青年工作视为极其 重要的工作,以满腔热情关注青年、鼓舞青年,领导青年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 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这一情节。新生代年轻人又重新重视乡村土地,愿意回到乡村, 耕作土地,暗示着将有下一代新人继承顺爷和六哥的衣钵,农村土地不会荒芜,深化了主题。由此可概括: 深化小说主题。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业开展必将如嫩芽吐绿
5、,充满勃勃生机。【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并对文章进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文章中顺爷和六哥一个七十二岁,一个七十四岁,”都是村中老人了”,他们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代表。“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他们勤劳,大早上就起床割麦;“留下的 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 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他们热爱家乡和土地,在村里青壮年都出城务工时,还能坚 守土地,坚持种田;“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 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
6、,他们热情淳朴,互相帮衬,乐于助人。但他们虽然坚守土地,但对进城务工的看法是保守的,总认为到麦收时节了就得回家割麦一一“顺爷想 不明白, 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顺爷明白,六哥 也一定打了无数 ,捂着嘴没笑出声来”。同时,他们对农村土地流转抱有偏见一一“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 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认为土地就是他们的根。现实意义:由文本二“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 “土地之所以能够成 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
7、养育人类的根本”可知,对于传 统意义上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根。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开展,土地流动是必然趋势。因此,对于这 些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需要科学引领和合理指导,让他们明白土地流动,农村人口流动的必然趋势,消除 他们的偏见。而在农村土地从“定居成为常态”,到大量农村人口往城市流动;从“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 职责”到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反对派和顽固派是正常趋势,而文中的顺爷和六哥就是典 型代表,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能够引发人们对农村改革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此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8、小题。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韩 愈上表切谏:“自黄帝以至禹、汤、文、武,皆享寿考,百姓安乐,当是时,未有佛也。汉明帝时,始有佛 法。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办寻 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缺乏信亦可知矣!”上大怒,遂贬愈为潮州刺史。河北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性果悍阴狡,潜谋作乱。庭凑围深州,朝廷不能讨。丙午,加王庭凑检校工 部尚书。上闻其解深州之围,故褒之,然庭凑之兵实犹在深州城下。诏愈至境,更观事势;韩愈既行,众 *皆危之。至镇,庭凑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馆,甲士罗于
9、庭。愈厉声曰:“天子以尚书有将帅材,故赐之节钺, 不知尚书乃不能与健儿语邪!夫逆顺之为祸福岂远邪!自禄山、思明以来,其子孙有今尚存仕宦者乎!如 牛元翼者,朝廷不欲弃之,尚书何为围之不置? ”庭凑曰:“即当出之。”未几,牛元翼将十骑自深州突围 出。户部侍郎、判度支张平叔上言:“官自果盐,可以获利一倍。”又请“以泉盐多少为刺史、县令殿最”, 诏百官议其可否。韩愈上言,以为:“城郭之外,少有见钱汆盐,多用杂物贸易。盐商那么无物不取,两得利 便。今令人吏坐铺自朱,非得见钱,必不敢受。如此,贫者无从得盐,自然坐失常课,如何更有倍利!又, 刺史、县令职在分忧,岂可惟以盐利多少为之升黜,不复考其理行! ”事
10、遂寝。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 称荐于公卿问,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那么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B.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C.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I .以下对文中加点
11、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共同祖先,号轩辕氏;今国人所谓的“炎黄”,即指他与炎帝。B.工部,隋唐六部之一,掌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C.度支,官署名;唐制,户部的度支司掌国家财政收支,有自行调整财税措施的专权。1).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上等称“最”,下等称“殿二亦泛指等级的高低上下。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韩愈忠诚耿直,直谏排佛。皇帝信奉佛法,留佛骨于宫,导致臣民狂热跟风;韩愈直言进谏,强烈反对, 因触怒皇帝而被贬潮州。B.韩愈忠勇果敢,不辱使命。韩愈到达镇州之后,置身于兵革
12、,临危不惧,厉声呵斥,义正辞严,最终说 服王庭凑解除了深州之围。C.韩愈心怀百姓,理性论政。张平叔提议通过官府卖盐以获取更多利益,韩愈有理有据地对这一举措的利 与弊进行分析,成功劝止。D.韩愈宽宏通达,倾心交友。朋友寂寂无名之时,他尽心举荐;朋友居官食禄、自己通达显贵之后,仍然 一如平昔,相聚赋诗论文。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2)诏愈至境,更观事势;韩愈既行,众皆危之。14 .韩愈是如何说服王庭凑解除深州之围的?【答案】io. B 11. C 12. C. (1)达官贵人士人百姓恭敬供奉施舍钱财,只怕赶不上,有的人拿出全部家产
13、充当布施。(2)皇帝诏令韩愈前往事发地,再观察一下事态的开展;韩愈出发之后,众人都为他的平安担忧。13 .以天子的高度评价和委以重任来感化王庭凑,劝导其知恩图报;以安禄山、史思明的前车之鉴来 威慑王庭凑,告诫其一意孤行必将招致祸患;以围困牛元翼一事来质问王庭凑,警示其所作所为与朝廷 旨意背道而驰。【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前后三”指前后三次,作“舍身”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C。“为寺家奴”中“家奴”作“为”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D。画波浪线局部意思是:只有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他曾前后三次舍身去当寺院的家奴,最终却遭受侯景的 逼迫,在台城饿死,不久以后国家也灭亡了。
14、应选Bo【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 “有自行调整财税措施的专权”错。唐朝改民部为户部,下有度支郎中,掌管全国的财政预算和会计核 算,是唐代最高的会计主管部门,总管全国会计事务。没有自行调整财税措施的专权。应选Co【1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对这一举措的利与弊进行分析”错。由原文“如何更有倍利!” “不复考其理行!”可知是对这一举措的 弊端进行分析。应选Co【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瞻奉”,恭敬供奉;“惟恐”,只怕;“弗及”,赶不上;“竭”,尽,这里是全部的意思。(2)
15、“诏”,皇帝诏令;“事势”,事态的开展;“既行”,出发之后;“危之”,为动用法,为他(韩愈)的安 全担忧。【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天子以尚书有将帅材,故赐之节钺,不知尚书乃不能与健儿语邪”可知韩愈转述皇帝的高度评价,认 为他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他为节度使,以天子的高度评价和委以重任来感化王庭凑,劝导他知恩图报。 由“夫逆顺之为祸福岂远邪!自禄山、思明以来,其子孙有今尚存仕宦者乎”可知韩愈用安禄山、史思明 至今已无子孙存活做官的人的前车之鉴来威慑王庭凑,告诫其一意孤行必将招致祸患。由“如牛元翼者,朝廷不欲弃之,尚书何为围之不置? ”可知韩愈借围困牛元翼一事来质问
16、王庭凑,并标 明像牛元翼这样的人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警示其所作所为与朝廷旨意背道而驰。参考译文中使将佛骨迎接到京城,宪宗让佛骨在宫禁中停留了三天,于是遍送各寺。上自王公,下至土子与庶 民,人人瞻仰供奉,施舍钱财,惟恐不能赶上,有人将全部家产充当布施。刑部侍郎韩愈上表直言极谏, 他认为:“由黄帝以至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都年高寿长,百姓安宁快活,那个时候,是没有佛的。 东汉明帝时期,开始有了佛法。此后,中国变乱危亡接连不断,朝廷的命运与福气都不甚久长。只有梁武 帝在位四十八年,他曾前后三次舍身去当寺院的家奴,最终却遭受侯景的逼迫,在台城饿死,不久以后国 家也灭亡了。侍奉佛是为了
17、祈求福缘,但梁武帝却反而招致了祸殃。由此看来,佛不值得使人相信,也是 清楚可见的了!宪宗非常恼怒,于是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性情果敢狡诈,阴谋作乱。王庭凑攻打深州,朝廷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丙午(十 五日),唐穆宗任命王庭凑为检校工部尚书。穆宗听说王庭凑已经撤除了包围深州的军队,所以,加官予以 褒奖。其实,王庭凑的军队仍然在深州城下未撤。皇帝诏令韩愈前往事发地,再观察一下事态的开展;韩 愈出发之后,众人都为他的平安担忧。到镇州后,王庭凑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韩愈到客房后,将士仍 手执兵器围在院中。韩愈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 不动这
18、些土卒!由叛逆转变而为福贵难道还远吗?从安禄山、史思明到吴无济、李师道,割据叛乱,他们 的子孙至今还有存活做官的人没有?像牛元翼这样的人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为什么你到现 在仍包围深州,不放他出城? ”王庭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J不久,牛元翼带着骑兵从深州突围出城。户部侍郎、判度支张平叔上奏,建议:“由官府自己梁盐,朝廷每年获利可增加一部”;又建议“各道 以泰盐多少作为考察刺史、县令政绩优劣的依据”。穆宗下诏,命百官讨论他的建议是否可行。韩愈上奏, 认为:“在城市以外的地方,很少有人用钱买盐,而大多用各种杂物交换。盐商,那么什么东西都可用来交换, 买卖双方都很方便。现在,如果朝廷下
19、令让官吏自设摊铺卖盐,那么,官吏必定只要现钱,其他杂物,肯 定不敢收。这样的话,手头没钱的贫苦百姓就无从买盐,国家自然减少盐业专卖的税收,怎么能说反而增 加一倍的收益呢?其次,刺史和县令的职能是为皇上分担责任,治理百姓,岂可仅仅以获取食盐专卖的收 入多少作为迁升和降职的依据,而不再考虑他们的政绩!”于是,张平叔的建议被搁置而未能实行。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 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 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
20、论文赋诗,和 昔日一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登梓州城杜甫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注】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诗人送好友严武到绵州,未几,徐知道作乱,因入梓州。伊,发语词。 乾坤,诗中指朝廷。15.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歌首联中的“黄花酒”与题目中的“九日”相契合,点明了时令为重阳节。B. “昔”与“今”、“异”与“同”等在比照之中彰显沧桑感,突显沉郁诗风。C.颈联将家之命与国之运紧密联系,以“悲歌”“醉眼”传达出一种无奈之感。D.
21、本诗时间与空间相贯通,景物与情感相融合,与作者的登高诗异曲同工。16.诗论家方回评价本诗“悲不可言”,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所写之“悲”的内涵。【答案】15. D 16.时光流逝,年老体衰之悲;漂泊异乡,亲人离散之悲;国家动乱,干戈不断 之悲;忧虑国事,无能为力之悲。【解析】【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D. “景物与情感相融合”错。本诗并没有景物描写。应选Do【1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的意思是从前喝黄花酒,现在已经是白发的老头。颔联“追欢筋力异”意思是想狂欢体力已经不允许 了,表达了时光流逝,年老体衰之悲;“望远岁时同”中“望远”点明自己漂泊流离,“弟妹
22、悲歌里,弟弟妹妹已经不在了,表达了漂泊异乡, 亲人离散之悲。“兵戈”“关塞”,点明国家正处风雨飘摇 战乱中,表达了国家动乱,干戈不断之悲。“此日意无穷”“悲歌” “醉眼”传达出一种无奈之感,表达了忧虑国事,无能为力之悲。(三)名篇名句默写(此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里的”,“两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化成自己对贤才的无比渴望。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梦游天姥而非瀛洲,是因为瀛洲“”,而天姥山与之相比,去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句,用比喻手法描绘出江水腾涌的雄奇壮观景象, 呈现给读者一幅有声有色且极富动感的画面。【答案】.青青子衿.悠悠我
23、心 .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 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衿”“涛”“睹”“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此题共3小题,H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白天里,我曾在这一座山城里蜂房般的的房屋的迷宫中漫游。我曾进进出出于大小商店之中,看点 什么,买点什么。我也曾在大街上滚滚的人流中漫步,没有什么固定的目的,只是作为一个外地人、一个 旁观者看看而已。我看玻璃窗里陈列的五颜六色的商品;我看街旁菜摊上摆的有一些我叫不知名的菜蔬; 我间或也能看到一些少数民族的妇女穿着极具特色的服装,头上
24、和手上戴着的首饰闪闪发出银白色的光芒。 我顾而乐之,忘记了时间的。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瞻仰的一些革命,比方红岩、曾家岩、周公馆、桂园等等。特别是红岩,更给我留 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我怀着十分虔敬的心情在那里走上走下,在那些大大小小的房间里瞻望。我的步履 很轻很轻,我几乎屏止住了呼吸。我一向景仰的那一些革命前辈仿佛还住在这里。我不敢放肆,我怕打搅了他们的清神。在院子里,现刎金虽然已是冬天J但那些五颜人鱼的菊荏却傲然怒放/表示出目余丕回 的喟:气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从我不知道名字的蔓藤,开着红色的花朵,红得像火焰,像朝霞,耀眼惊心。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鳞次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山东省 德州市 高一上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