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体制的变迁与信用关系的转换bihe.docx
《融资体制的变迁与信用关系的转换bih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融资体制的变迁与信用关系的转换bihe.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融资体制的变迁迁与信用关系系的转换南开大学经济学学系 陈国富第一节 国民民收入分配格格局的变化与与融资体制的的变迁一、“放权让利利”改革与国民民收入分配格格局的变化在计划体制下,国国有经济居于于垄断地位。这这种垄断地位位是依赖两种种紧密相关的的制度来维护护的,一是国国家单方面决决定分配比例例并拿走全部部剩余的收入入分配制度;二是以财政政为主体的高高度集中的投投融资体制。二二者分别从资资金来源和资资金运用环节节维系着国有有经济的垄断断地位。为了了加快工业化化进程,特别别是为了优先先发展重工业业,国家运用用政府的高行行政动员机制制和高强度的的控制力,使使国民收入分分配最大限度度地向政府部部门倾斜。
2、凭凭借这种政治治性动力机制制,国家不仅仅积累了规模模可观的国有有资本,而且且还实现了经经济的快速增增长。然而,经济增长速速度虽快,但但人民得到的的实惠并不多多。经济发展展的这种模式式使劳动者的的积极性受到到严重压抑,也也使国民经济济积累了深重重的危机。在在这种背景下下,“放权让利”便成为经济济改革的基本本思路。“放权让利”的的直接后果是是改变了国民民收入的分配配格局,导致致收入分配迅迅速向居民个个人倾斜。居居民个人可支支配收入从11978年的的50.7%持续提高,到到1995年年达到73.6%,而企企业和国家财财政可支配收收入从19778年的300.79%和和16.855%分别跌至至1995年
3、年的15%和和12.3%(吴晓求等等,19999)。国民储储蓄结构的变变化也反映出出大体相同的的趋势,19979年,居居民个人、企企业和政府所所占的储蓄比比例分别为223.5%、333.65%和42.885%,到11996年则则依次为.775%、200%和5%(张张杰,19997)。国民收入分配格格局的变化其其意义是深远远的:首先,它使居民民收入的性质质发生了变化化。19788年以前,居居民收入基本本上属于消费费性收入,主主要用于现期期的消费。11978年以以后,居民收收入水平逐渐渐超过现期消消费需求,剩剩余收入的形形成后,收入入资本化的需需求开始出现现并逐渐扩大大。其次,它为打破破资本积累的
4、的国家垄断、促促进投资主体体的多元化创创造了条件。经经济改革以前前,国家拿走走几乎全部剩剩余,低工资资和平均主义义的分配制度度使居民个人人失去了资本本积累的基础础,资本积累累成为一种特特权被国家垄垄断着。因此此,在传统的的计划体制下下,是不可能能自发生长出出非国有经济济的。但收入入分配格局向向居民个人倾倾斜以后,居居民个人掌握握了这部分“剩余”收入的控制制权,从源头头上形成了国国家不能直接接控制的经济济资源。从经经济流程来看看,这部分剩剩余收入既可可以进入国有有银行体系,从从而成为国有有企业扩大再再生产的资本本来源,但也也可以不进入入国有银行体体系,而是通通过民间借贷贷等形式成为为非国有经济济
5、的资本来源源。所以,国国民收入分配配格局变化以以后,打破了了国有经济在在资本来源上上的垄断,为为非国有经济济进行资本积积累排除了一一个体制上的的障碍。只要要管制有所松松动,居民手手中这部分金金融资源就随随时可能成为为非国有经济济的种子。国国家一旦容许许其他主体进进行投资,这这些种子就会会破土而出。第三,它改变了了经济发展融融资模式(即即融资体制)的的流程。计划划经济时期,国国民经济的发发展依赖于一一种以财政为为主体的融资资模式。国家家在这里充当当资本流动的的中介,它把把国民收入的的大部分通过过财政集中起起来,再直接接分配给它所所选择的国有有企业。这一一时期,融资资的流程是在在财政的框架架下完成
6、的。改革开放以后,国国民收入分配配向居民个人人倾斜,财政政收入占GDDP的比重连连年下降,财财政已经无力力承担原有的的集中国民收收入和直接投投资的功能。为为了弥补政府府在国民收入入中分配份额额的下降,国国家建立了一一个由政府控控制并占垄断断地位的国有有金融体系,通通过设置大量量国有银行分分支机构垄断断存贷款业务务,然后,再再由国有银行行向国有企业业注资。这时时,融资的流流程变成一种种以国有银行行中介的借贷贷过程。二、从财政型融融资体制到国国家借贷型融融资体制在计划体制下,融融资体制是在在财政的框架架下运作的。国国民收入的大大部分由国家家财政集中,资资本积累和投投资主要由国国家财政完成成,项目完
7、工工后,在交给给国家所选择择的企业使用用,企业按计计划进行生产产。国家确定定分配标准,并并拿走几乎全全部利润和折折旧基金,之之后又再次通通过财政进行行积累和投资资。国家不仅仅充当资本流流通的中介,而而且控制着经经济流程中的的每一个环节节。从融资的的角度看,这这种体制可以以称之为“财政型融资资体制”。但是,分权让利利的改革是这这种模式的条条件发生了很很大的变化,突突出表现在国国民收入分配配格局迅速向向居民个人倾倾斜。居民个个人在国民收收入中的比重重,从19778年的499%上升到目目前的79%以上。而在在国家财政对对国民收入分分配的集中度度从过去的最最高时的近550%下降到到目前的9%左右。国民
8、民收入分配格格局的变化改改变了国家融融资的基础,财财政融资的基基础是用于积积累的国民收收入没有分配配到个人手中中,而是由国国家代表全民民直接拥有。但但现在这些收收入被分配道道居民个人手手中,如果国国家不放弃对对资本实行行行政分配的体体制,就必须须通过控制银银行,才能将将迅速增加的的居民个人储储蓄有效地集集中到国家手手中,以弥补补企业财政注注资的萎缩。这这样,国有企企业的资金来来源就由过去去的财政拨款款变为银行贷贷款。相应地地,融资体制制由财政型融融资体制转化化为国家借贷贷型融资体制制。在新的融资体制制中,尽管国国家继续充当当融资的中介介,但国有企企业的真正出出资者已由国国家变成居民民个人。与财
9、财政型融资体体制比较,银银行借贷型融融资体制内的的预算约束呈呈现一种不对对称的结构。在在国有企业与与银行之间,其其预算约束是是“软”的,但银行行与居民储户户之间的预算算约束却是“硬”的。两种不不同性质的约约束共存于同同一体制,它它们之间的冲冲突将会成为为总需求和总总供给关系失失衡的重要根根源。但是,在在经济发展的的不同阶段,两两种约束之间间存在着强势势与弱势的转转换,由此导导致经济的扩扩张与收缩。当借贷型融资体体制处在生成成阶段时,国国有企业与银银行之间的软软约束居于支支配性地位。“预算软约束”是公有制经济的一个固有的特征,但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一约束关系体现在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财政关系上。改革开
10、始后,财政型融资体制被借贷型融资体制所取代,财政预算内资金越来越少,为了确保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国家转为通过国有银行广泛吸引居民储蓄,在依赖严格的金融控制将储蓄转化为对国有企业的贷款。由于银行和企业同属于国家所有,银行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并不具备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约束机制,特别是,当银行形成地方实际隶属关系时,地方利益渗入银行的目标函数,使银行对企业的投资需求即难以抵御,更难以约束。这样,企业的投资冲动演变成实际的投资膨胀。在经济的扩张阶段,新的融资体制并没有表现出与旧体制不同的性质,改变的只是银行承接了一部分财政的职能。但在借贷型融资体制中,存在居民储户与银行之间的预算硬约束,这一
11、性质决定了上述过程可能无限地持续下去。因为,借贷型融资体制本身隐含着很高的金融风险。当预算软约束所引起的金融风险堆积到一定程度后,承担风险的中央政府必然会出台强化贷款约束和加强金融管制的政策,最后形成投资需求的萎缩。国家在通过国有银行吸引大量国民储蓄的同时,放松了对国有银行的注资,使这些银行的自由资本维持在极低的水平,据世界银行(1996)统计,我国四大专业银行的资产比率1989年平均为6.34%,到1994年下降到平均3.5%。一般认为,企业负债率超过70%,就是进入高风险状态。企业负债率过高是引发金融动荡的基本因素,根据现代银行信贷制度,投资项目或企业负债率一旦超过50%,则随着比例的不同
12、,借款企业便把程度不同的投资经营风险转嫁给了金融机构。中国至今没有有效的破产机制,单个国有企业无需承担与责任相对称的风险,但这是由于国家提供了救助的承诺。这样,国家实际上负责国有经济的全体风险管理。在中国的经济中,风险的传递以国有企业为起点,经由国有银行到达中央政府。所以,对于国有经济的全体风险,也只有中央政府才有规避的激励。随着银行系统不良资产的与日俱增,系统性风险日积月累,政府似乎意识到,国有银行的信贷资金并不是免费的午餐,居民储蓄终究是要还本付息的,一旦发生挤兑,整个国有银行系统就有崩溃的危险。但政府对这一局面的严重性的认识开始时并不充分。1993年提出“软着陆”,意在控制投资过热,缓解
13、通胀的压力。对融资体制的调整,重点在大规模削减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全力整顿金融秩序;但此时,政府仍然没有放弃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融资倾斜政策,继续对亏损的国有企业进行补贴。只有到了1995年以后,政府才终于认识到借贷型的融资体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最终促成了1996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攻坚方案的出台。1996年以后的几年里,贷款通则、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相继出台,强化了贷款的约束规则,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趋于谨慎,地方政府投资办企业、上项目的热情在下降。这些改革措施使从金融体系出去的贷款流量相对放慢和减少,投资需求趋于萎缩。第二节 融资资体制的国有有经济导向与与资源配置的的制度性扭
14、曲曲一、融资体制的的国有经济导导向改革开放以前,政政府是唯一的的投资主体,财财政拨款是企企业资金来源源的唯一渠道道。改革开放放以后,这种种“单一主体、单单一渠道”的格局逐步步被多元投资资主体、多元元融资渠道的的格局所取代代。但是,220多年的经经济改革并没没有改变融资资体制的国有有经济的基本本导向。国家通过金融控控制继续对国国有经济给予予倾斜。从改改革启动到880年代,政政府对国有企企业的融资支支持是以财政政拨款和供给给平价生产资资料的方式进进行的。800年代以后,由由于预算内财财政资金的萎萎缩和生产资资料价格的放放开,政府转转而通过控制制银行寻求对对国有企业的的金融支持。11997年以以前,
15、中央银银行一直通过过指令性的信信贷额度计划划对银行系统统的信贷行为为进行控制,确确保融资向国国有经济倾斜斜。在国家的的金融控制下下,国有商业业银行在信贷贷决策上偏离离商业原则,将将贷款更多地地投向国有企企业。统计表表明,尽管国国有工业企业业增加值只占占全部独立核核算工业企业业增加值的550%,但在在金融机构贷贷款余额中,国国有企业所占占比例却高达达近80%。进入90年后,金金融风险的积积累迫使国家家出面塑造了了以股票市场场为核心的证证券市场,试试图为国有企企业寻求一条条新的融资渠渠道,将原来来由信贷市场场实现的货币币型金融支持持转换成由股股票市场实现现的证券型金金融支持。但但是,在证券券市场的
16、成长长过程中,国国家较多地运运用了计划手手段,从股票票额度的确定定到上市公司司的甄选都是是在计划框架架内通过行政政分配方式来来运作的,基基本上只有国国有企业才有有机会获得来来自证券市场场的资金。所所以,融资体体制从间接融融资向直接融融资过渡,不不仅没有改变变其国有经济济导向的基本本性质,而且且还使这一导导向得以强化化。二、资源配置的的制度性扭曲曲相对于市场化改改革的总体进进程而言,融融资体制的市市场化进程明明显滞后,这这种滞后造成成了现行的融融资体制内存存在多重扭曲曲和矛盾,有有些矛盾还有有进一步激化化的趋势。(一)储蓄供给给主体的多元元化与投资主主体的单一化化的矛盾市场化的改革使使所有制结构
17、构发生了重大大变化,国有有经济一统天天下的格局被被打破,非国国有经济在成成为国民收入入的主要贡献献者的同时,也也成为国民储储蓄的主要供供给者。这一一转化发端于于农村的制度度变革。承包包责任制提高高了农副产品品的产量,农农副产品价格格的上调改变变了农民的贸贸易条件,从从而极大地提提高了农村的的现金流量,收收入的增加使使农民开始积积累储蓄存款款。197991984年年间,农民储储蓄存款以年年增长率411%的速度增增长。可是,国国家对农村的的直接贷款并并不多。在119791984年年间农村信用用社对农民、乡乡镇企业和集集体企业的贷贷款总额只占占存款总额的的33.9%,即使到了了1991年年,也才占到
18、到66.8%。由于受体体制的约束,储储蓄来源的格格局与资金投投向的内在联联系被切断,结结果使农民储储蓄被迫纳入入国有银行与与国有企业的的依存关系之之中,农民以以净贷款人身身份向国有经经济提供贷款款。当改革推进到城城市与工业领领域以后,非非国有经济迅迅速增长。经经济改革不仅仅改变了经济济成分之间的的比例关系,而而且也改变了了国民储蓄的的结构。19979年,居居民个人、企企业和政府所所占的储蓄比比例分别为223.5%、333.65%和42.665%,到22000年则则依次为644.9%、332.5%和和2.6%(中国经济济年鉴(20001))。从整个社社会来看,储储蓄的供给主主体已经形成成多元化的
19、格格局,国有经经济部门不再再是最重要的的储蓄来源,非非国有经济(包包括农业)事事实上已经取取代国有经济济部门成为国国民储蓄的主主要供给者。国民储蓄的主体体结构已经多多元化,但是是吸纳储蓄的的金融机构基基本上为国家家所垄断。为为了将迅速增增加的个人部部门的储蓄有有效地集中到到国家手中以以弥补国家财财政资金的下下降,国家建建立起了一个个占垄断地位位的国有金融融体系并牢牢牢控制其金融融活动。银行行归国家所有有,就得承担担由国家(政政府)赋予的的社会经济责责任。结果,不不管国民储蓄蓄结构如何变变化,储蓄向向资本的转化化都被锁定在在国有银行与与国有企业之之间的链条之之上。国家财财政萎缩以后后,国家实际际
20、上是通过控控制国有金融融体系不断地地为国有经济济“补血”,以非国有有经济的成长长支撑着国有有经济。(二)以国有经经济为主体的的投资格局与与现实的经济济增长格局相相冲突国有经济有来自自政府的各类类形式的资金金投入和补贴贴,还有来自自国有银行和和证券市场的的金融支持,所所以,在投资资领域一直居居于主体地位位。就固定资资产投资而论论,198111997年年,用于国有有企业的信贷贷资金占全社社会的信贷资资金的比重一一直在60-80%之间间。19977年非国有工工业在工业固固定资产净值值中的比重是是36.3%,国有工业业的比重为663.7%。11998年据据新的统计口口径,非国有有工业的比重重是38.6
21、6%,国有及及国有控股工工业的比重是是72.4%(中国统统计摘要(11999),两两者相加大于于100%,是是由于存在重重复计算)。但是国有经济的的产出份额却却越来越小。在在工业企业总总产值中,国国有工业企业业产值所占比比重19799年为78.5%,到22000年下下降为23.5%;在全全部城镇就业业人口中,国国有经济所占占比重19778年为788%,到20000年下降降到51%;从19999年开始,在在社会新增就就业人口中,非非国有经济每每年吸纳的比比重都在900%以上。非国有经济(主主要指集体经经济、个体经经济及私营经经济等)的投投资份额不足足一半,它们们只能顽强地地通过“内源融资”寻求发
22、展。据据国际金融公公司(IFCC)1999年年的调查,中中国民营企业业的融资,无无论是初创时时期还是发展展时期,都严严重依赖自我我融资渠道。参参见表-1:融资方式 表-1 中中国民营企业业的融资结构构(%)经营年限 自我融融资 银银行贷款 非金融机机构 其他渠渠道 短于三三年 992.4 2.7 2.22 2.7 355年 92.11 3.55 00.0 4.4 6110年 89.00 6.33 11.5 3.2 长于110年 83.2 5.7 9.9 1.3 总 计 90.5 4.0 2.6 2.99 资料来源:格雷戈里 塔利夫:“中国民营企企业的融资问问题”,载于经经济社会体制制比较200
23、01年第66期。非国有企业的贷贷款占贷款总总额的比重一一直处于非常常低的水平。参参见表-2:表-2 非国有企企业贷款占全全部金融机构构贷款的比重重 1991 19992 19993 1994 19995 19996 19977所有金融机构对对非国有企业业的贷款占贷款总总额的比重 8.76 9.993 10.666 113.27 12.38 12.833 114.24国有银行对非国国有企业的贷款占贷款总额额的比重 7.16 7.550 7.511 99.05 7.998 8.100 88.85资料来源:樊纲纲,金融发发展与企业改改革,20000年,第第31页。非国有经济在投投入受到严重重限制的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融资 体制 变迁 信用 关系 转换 bihe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