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章节练习题--第七单元测评.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章节练习题--第七单元测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章节练习题--第七单元测评.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 总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红 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 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说,红楼梦对于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就 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 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是对帝王将相的历史之颠覆,又是一种人文 精神的崛起。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认为,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
2、无仅有的“文化小 说,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 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 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 才。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虽然雪芹像是只写 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 的大观与奇境著名作家王蒙说: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 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遍红楼 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材
3、料二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红楼女儿结海棠诗社,写下海棠诗,其中以宝钗黛 玉二人的诗作最为突出。曹雪芹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既要写出二人出类拔萃的才华,又要 通过她们不同的诗作出色地表现出她们各自的性格特质。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 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诗)宝钗是封建阶级 典型的大家闺秀,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都是她 “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 胭脂”的注脚。“淡极始知花更艳”,承“胭脂”句发挥,白海棠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答案
4、:1.1 解析材料一中说的是“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但并不是“发现自己”,选项曲 解文意。1.8 解析B项,根据文章内容,宝钗的诗并没有特意标榜自己,只是诗中“亦自写身份”,即 自然地流露出了自身特质。1.9 解析B项,说得最直接。A、C两项说的是曹雪芹的才能;D项答非所问。4 .参考答案冷静客观而没有真正投入情感;诗句直露浅俗。解析 答题区域主要在材料三第2段中,从中找出林黛玉对陆游诗作评价的语句即可。5 .参考答案曹雪芹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曹雪芹是难得的复合型作家;他能以 不同的诗作来突显人物的才华;他能借诗作表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特质;他借黛玉之 口表达了高妙的诗论见解。解析
5、根据题干,曹雪芹”惊人的天才”的表现在三那么材料中均有所涉及,因此我们需要对 三那么材料的内容进行整合。材料一列举了鲁迅等人的评价,其中包含该题的答题信息;材 料二首段直接指出了“曹雪芹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既要写出二人出类拔萃的才华,又要通 过她们不同的诗作出色地表现出她们各自的性格特质”;材料三是黛玉对诗歌的评论,但 这实际是曹雪芹的评论。据此概括答案即可。6 .C解析A项,贾母是贾府中至尊的人物,妙玉对贾母是热情的,可见其机敏。但嫌弃刘 姥姥,她对不同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故A项不恰当。B项,从荣国府的环境、所用器具 等,均可见贵族之家的恣意豪华,虚荣享乐,此处刘姥姥见证了荣国府的鼎盛,而非由
6、盛而 衰,故B项不恰当。D项,由“黛玉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 钗走了出来”可知,此处并非表达黛玉的圆滑世故,而是她的小心谨慎,故D项不恰当。7 .D 解析D项,妙玉拿自己饮茶的茶具招待宝玉,说明她对宝玉有好感,而非反感。8 .茶叶,贾母与妙玉关于吃何种茶叶的对话;茶具,都是格调高雅的古玩珍藏;茶水, 旧年珍藏的雨水和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水;议茶,关于茶冲饮次数的议论;茶境,桃翠 庵、妙玉的耳房。9 .妙玉清高怪癖,虽是出家人却不能做到世法平等。嫌刘姥姥用过的茶具脏要打碎扔 掉,却拿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喝茶;用旧年珍藏的雨水为贾母泡茶,用藏了五年的雪水为 黛玉、宝钗泡茶。
7、宝玉天性纯良,关爱万物,平等待人,虽是俗世中人,却能做到世法平 等。让妙玉把杯子给刘姥姥,嘱咐小Y头带杯子给刘姥姥。10.B 解析“从”的宾语是“其言”,“其言”不应该断开,排除C、D两项。“适还”,刚刚回 来,“怆然”修饰“感”,结合句子大意分析,排除A项。11 .A 解析A项,“与诸子意义相同*昔误。诸子既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 著作,也指官名。12 .D 解析D项,“然后被三府同时征召为官”错误。结合“三府并辟,不应“可知,范式没 有应召。13 .参考答案(1)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会如此肯定地相 信呢?”(2)范式到后,就向棺木叩头说:“元伯,你走吧!
8、生死异路,从此就永别了。”解析“结言”,约定的话;“尔”,代词,你;“之”,代词,这样;“审”,确实、确定;“何邪?”,怎 么呢?(2)“既”,已经,之后;“行矣元伯”,主谓倒装;“异”,不同;“此”,代词,这;“辞”,辞 别、告别。14 .参考答案用元伯母亲的质疑来做铺垫,更能衬托出范式的言而有信。解析 元伯母亲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范式的质疑,这是一种铺垫。参考译文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人,又名氾。年轻时在太学读书,是儒生,和汝南郡 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请假回家乡。(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该回 来的时候,我将前往贵府拜见你的父母,并看望你的孩子。”两人互相约好日期。后来约 好
9、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 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会如此肯定地相信呢?”张劭回答 说范式是讲信用的人,肯定不会违背约定的。张劭的母亲说:“如果真是那样,当然得替 你们准备酒食。”约定的日子到了,范式果然前来赴约,登堂拜见张劭母亲后,开怀畅饮,兴 尽才离开。范式做官为郡功曹。后来张劭病重卧床,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徵早晚都去探 望他。张劭临终时叹息道:“可惜见不到我的生死之交了 !”殷子徵说:“我和君章倾心与你 结交,这不算死友,还想找谁呢?”张劭说:“你们两位,只是我的生友。山阳郡的巨卿,那么是我 所说的死友。”不久张
10、劭死了。范式(有一天)忽然梦见张劭戴着官帽,垂着帽带,拖着鞋子 喊他:“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会在某时埋葬,永远命归黄泉。你要是没有忘记我,还能赶来 吗?”范式猛然醒来,不由得悲叹流泪,将晚上做的梦全部告诉太守,请求前去奔丧。太守 虽然心里不信,却难违他们的情分,就容许了他。范式便穿上了为朋友服丧应穿的丧服, 算着埋葬他的那一天,驱车前往奔丧。范式到后,就向棺木叩头说:“元伯,你走吧!生死异 路,从此就永别了。”当时参加葬礼的有上千人,都为他们流泪。范式于是留住在坟旁,给 张劭修坟种树,这样以后才离开。范式后来到了京师,进太学学习。当时儒生长沙陈平子 也同在太学,与范式没有见过面,陈平子得病将死
11、,对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山阳范巨卿是一 位义士,可以把身后事托给他。我死后,只需把尸体埋在巨卿门前就好了。”于是撕开一 块白绸写信留给巨卿。陈平子死后,妻子照着陈平子的遗嘱办了。这时范式刚好外出回 来,看了陈平子的信和他的坟墓,不胜悲哀,对着平子坟墓作揖哭泣,认为平子是他的死 友。于是想法护送平子的妻儿,亲自送丧回临湘。距临湘还有四五里地,他将平子写的信 放在灵柩上面,哭着告辞离去。平子的兄弟知道以后,找范式找不着。长沙上计掾史到京 师,呈上奏章说明范式的事迹,三府都要征召范式,但范式没应召。范式后来升迁至庐江 太守,享有威名,死在任上。15 .B 解析B项错误,从诗中来看,“卖画钱来付酒家”
12、,表现了曹雪芹物质生活的艰难,这 与李白将进酒中的情境是不同的。16 .烘托。首联通过写曹雪芹住宅环境简陋却幽雅,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的人格之 美。比照。颔联一写精神生活富足,一写物质生活艰难,对照中显出了曹雪芹精神境界 之高。直接描写。颈联用“悲”和“忆”感叹曹雪芹身世飘零,遭遇不幸。用典。尾联 用晋代阮籍“白眼”的典故表现了曹雪芹鄙视世俗的个性。反问。尾联“知多少”表现 曹雪芹所经坎坷之多,人生之艰。17 .(1)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3)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C 解析魄力:指处置事情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断的作风。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此
13、处指红楼梦具有巨大的吸引人的力量,选用“魅力着力:用力,致力。着重:把重 点放在某方面;强调。此处两个词均可使用。穷途末路:形容无路可走。穷形尽相:原指 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此处用于形容考证派的研究走到了尽 头,选用“穷途末路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 容极多。此处用于形容出现的曹雪芹遗物种类繁多,选用“不一而足”。18 .B 解析第2段主要讲红学进入辉煌时期的情况。由括号前后的内容可知,应先说研 究红学的人越来越多,再说争鸣的范围越来越大,排除D项。比拟A、B、C三项可知,B 项表述语意更简洁连贯,与括号前后内容衔接更紧密,排除A、
14、C两项。20 .参考答案文本研究经过红学界的大力提倡,有了很大进展,但产生的影响不甚明显。 解析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主客体颠倒,改为“文本研究经过红学界的大力提倡二 是搭配不当,“经历了很大进展”可改为有了很大进展.感性层面的情绪感受并非唯一方面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缺乏21 .经济(物质)富裕;社会公平(公正);心态(精神)良好。22 .略提示这里的“轻”应是去掉负担、功名利禄之心、虚荣之心等,可有如下立意:学 会做减法;人生不能承当太多的功利,放下包袱就能成功;身轻,更要心轻。亦自写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 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
15、证。“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承冰雪”句开掘,庚辰本此处 有脂批:“挖苦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竟是有 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这身份就是封建社会“淑 女的身份。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 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己害人都不自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 缝镐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诗)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持重相反,黛玉笔下的种花人“半卷湘帘半掩门”,潇洒活 泼,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
16、份。“碾冰为土玉为盆工说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月 窟仙人”不恰似“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缰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 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其时黛玉正居父丧,孝服在身,满腹的哀愁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 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广假设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假设 论含蓄浑厚,终让薪(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 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 而不伤。李纨以“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宝钗四平八稳的诗作评为
17、第一了。材料三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说的是香菱学诗的故事。林黛玉问香菱喜欢什么 诗,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句,黛玉听罢,极不赞成,说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 来的”。黛玉为什么不喜欢这两句诗?因为这两句诗直露浅俗,缺少诗人自己的情感投入。 大凡一篇优秀的诗词,在文字上无不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熔铸而成的。对于一个诗人来 说,大千世界的万千景象,都该引起内心的共鸣,都要怀着一颗多情的心来观照万物,是谓 之“诗心陆游的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意思大概就是说自己在屋里 焚香写字,因为不与外面的世界交通
18、,所以“重帘不卷留香久因阅读书写,当然就注意到 “古砚微凹聚墨多”了。此句最明显的缺点,就是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没有把“心”放在诗 歌里面,太冷静,太客观,真是没有多少言外之意可言。这是典型的古代知识分子对雅文 化的把玩心理。所以黛玉才说“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诗歌、美,或者文化, 乃至一切所要追求的,都需要用生命来悟证,最忌匕巴玩”心态。1 .以下对四位学者有关红楼梦的评价,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鲁迅先生认为红楼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写作手法和观念。B.来自华东师大的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文化意味上的中国历史的界碑。C.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绝无
19、仅有的百科全书。D.著名作家王蒙说,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读红楼梦,并且从中发现自己。2 .以下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宝钗、黛玉所作的两首诗都是七律,且为同一韵部。B.宝钗之诗除了标榜自己,还批评了黛玉、宝玉二人。C.黛玉以白海棠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处境。D.李纨推崇宝钗诗作,等于暗示了二人相同的价值观。3 .周汝昌认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的依据,最恰 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B.曹雪芹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C.曹雪芹是一个奇才、绝才,他写出来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章节 练习题 第七 单元 测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