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228—2021 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环境保护).pdf
《HJ 1228—2021 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环境保护).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J 1228—2021 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环境保护).pdf(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 HJ 12282021 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 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obile source air pollutant emission standards 本电子版为正式标准文本,由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审校排版。2021-12-30 发布 2022-03-01 实施 生 态 环 境 部 发 布 HJ 12282021 i 目 次 前 言.ii 1 适用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原则.2 5 总体要求.2 6 标准制
2、订必要性研究.3 7 行业情况分析.4 8 国外相关情况分析.5 9 技术路线的确定.6 10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7 11 标准实施的可行性分析.10 12 标准文本结构及编制说明的主要内容.12 附录 A(资料性附录)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内容与格式要求.13 HJ 12282021 ii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范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制订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标准实施可行性分析、标准文本结构和标准编制说明主要内容等要求。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资
3、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本标准生态环境部 2021 年 12 月 30 日批准。本标准自 2022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HJ 12282021 1 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制订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标准实施可行性分析、标准文本结构和标准编制说明主要内容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订。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
4、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HJ 565 环境保护标准编制出版技术指南 HJ 945.1 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规则(国环规法规20204 号)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air pollutant emission standards 为改善环境质量,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浓度和数量等限值以及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其他因素、监控方式与监测方法等所做出的限制性规定。3.2 移动污染源 mobile sources 汽车、摩托
5、车、三轮汽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和飞机等以燃料为动力的可移动污染源,简称移动源。3.3 排气污染物 exhaust emissions 从排气管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3.4 污染控制装置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s 用于控制、限制或者监控排气污染物或蒸发污染物排放的装置。3.5 车载诊断系统 on-board diagnostic system(OBD)安装在车辆和发动机上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属于污染控制装置,应具备下列功能:诊断影响发动机排放性能的故障;在故障发生时通过报警系统显示;通过存储在电控单元存储器中的信息确定可能的故障区域并提供信息离线通讯
6、。HJ 12282021 2 3.6 型式检验 type test 一种类型的产品在设计完成后,对试制出来的新产品进行的定型试验,以验证产品能否满足标准技术要求的检验。4 基本原则 制订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除应符合 HJ 945.1 中的基本原则外,还应满足以下原则:a)持续减排原则 标准应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持续降低移动源对环境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b)管理支撑原则 标准应重点支撑环境管理的有效实施,满足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需求。c)分类控制原则 依据标准定位和作用不同,区分为新车(含其他移动源,下同)标准和在用车(含其他移动源,下同)标准,且各类产品依据产品特性,提出不同的
7、排放控制要求。新车标准是从源头削减污染排放的重要措施,其实施主体是生产企业,应明确产品从设计定型、批量生产,直到使用阶段等各个环节的排放控制要求。在用车标准的实施主体是车主(用户),用于筛选高排放污染源,以促使用户对车辆进行正常的使用、维护和保养,保持污染控制装置的正常工作,避免拆除、损坏或私自改装车辆等影响污染物排放的行为。在用车标准制订过程中应考虑与新车标准排放要求的衔接。5 总体要求 5.1 工作内容 制订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技术工作包括以下内容:a)通过环境管理需求分析明确国家对大气污染控制和温室气体控制的总体要求;b)结合环境管理需求分析结果,评估现行标准的实施情况,确定制
8、订标准的重点;c)进行行业国内外相关情况研究,结合管理需求,确定标准将要发挥的作用和编制标准的技术路线;d)研究确定标准的适用范围、排放控制要求、测试方法、实施与监督等主要技术内容;e)对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进行实施可行性和效益分析,编写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等技术文件。5.2 工作流程 标准的制订应按照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规则的要求开展各阶段工作,具体工作流程见图 1。HJ 12282021 3 图 1 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工作流程 6 标准制订必要性研究 6.1 环境管理总体要求 分析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管理需
9、求分析及现行标准实施评估 确定标准定位和编制标准的技术路线 确定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适用范围 排放控制要求 测试方法 实施 与 监督 实施效益、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 编写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 现场实测 确定全行业调研方案 确定实测方案 企业实地调研 排放数据收集及分析 行业基本情况 国内外标准及法律法规 行业相关数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现场调研及现场实测 评估 调整 HJ 12282021 4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总量控制、监督执法等要求,以及温室气体控制要求,明确国家对大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的排放管理需求。6.2 行业发展趋势 分析最新的行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等政策文件,梳理行业
10、发展方向、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的管理要求等。6.3 现行标准实施情况 结合环境管理需求分析结果,对已完成实施评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深入分析评估结论,提出标准制订的重点;对尚未开展实施评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分析研究现行标准存在的问题,包括标准的适用范围、排放控制要求、测试方法等,明确标准制订的重点。7 行业情况分析 7.1 制订新车标准需分析的内容 7.1.1 行业基本情况 分析行业基本情况,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行业规模现状,包括产品类型和用途、使用情况及主要用户、保有量、产能和年产量、年总产值(占全国工业年总产值的比例)、企业数量、企业规模等;行业内企业地理分布,企业在各省
11、、区域等分布状况;行业产品市场供应、进出口状况等;产品的燃料使用情况及燃料质量要求等。7.1.2 污染物排放控制情况 研究污染排放控制情况,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通过燃料燃烧的污染物来源分析,了解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类别;基于移动源相关产品的保有量、活动水平、使用寿命、燃料种类及消耗量,利用排放清单模型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进一步分析排放分担率;分析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及主要技术的污染控制效果、经济成本。通过研究该部分内容,确定标准中的污染物控制项目和该行业的排放状况、削减潜力。7.1.3 环境监管情况 分析行业环境监管情况,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产品的环境监管制度、实施主体、开展方式,环境监
12、督执法开展情况和总体监管效果。目前针对汽车产品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环境监管措施,并在不断完善中。针对新生产产品,主要采取了型式检验、环保信息公开、新生产产品达标检查、在用符合性检查、产品下线检查等监管方式;针对在用产品,主要采用了在用车环保定期检验、遥感检测、远程监控等方式。7.2 制订在用车标准需分析的内容 7.2.1 环境监管情况 内容参照 7.1.3。HJ 12282021 5 7.2.2 行业污染现状 分析保有量及在各区域的分布数量、燃料使用情况及质量要求水平、污染物排放量和占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及主要技术的污染控制效果和经济成本等内容。7.3 行业情况分析方法 7.3.1 一般
13、要求 开展行业情况分析,可采用数据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和实际监测等多种方法。7.3.2 数据资料收集 收集相关法律法规、环保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等政策文件;收集相关的排放标准、技术政策、技术规范等标准资料;收集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环境统计年鉴、行业发展年鉴等资料;收集信息公开、监督性检查的有关数据。7.3.3 现场调研 7.3.3.1 调研行业总体情况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企业数量、规模、产量、地理分布、市场供应、进出口情况等。7.3.3.2 调研代表性企业 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对已掌握的拟调研企业生产和排放数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确定调研内容;对选定的代表
14、性企业开展深入的现场调研,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产品类型和主要用途、企业年产量、年产值和利润、销售量、出口情况,产品污染排放状况、污染控制技术水平及投资成本、研发投入,现行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技术发展及排放削减潜力等。7.3.3.3 调研检测机构 根据调研内容实际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检测机构开展现场调研,了解产品污染排放的检测数据情况。7.3.4 实际监测 在资料收集和现场调研阶段,收集到的污染排放监测数据应能覆盖行业内的主要产品类型,能够反映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具备排放标准制订的必要数据;否则,应选择代表性产品类型进行实测。实测前,应根据产品类型制订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测方案
15、。实测方案至少包括产品类型、测试方法、测试工况、控制项目、采样规范、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内容。实测方案应组织专家论证,保证实测数据翔实可信,必要时可先开展初步测试,对初步结果开展分析评估并优化实测方案。8 国外相关情况分析 8.1 行业基本情况 分析行业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HJ 12282021 6 产品类型和用途、主要产品的产量和产能、企业的数量和生产规模及地理分布状况、产品市场供应和进出口状况、污染控制技术水平等。8.2 管理制度 了解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移动源产品的环境监管制度、实施主体、开展方式
16、、具体要求、未来管理方向等。8.3 相关法规标准 研究分析国外(包括全球统一法规、欧盟、美国、日本等)相关移动源排放法规的情况,包括移动源排放标准的发展历程、体系现状、升级进程、排放控制水平、未来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9 技术路线的确定 通过环境管理需求分析及行业情况调研,确定标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依据标准定位和制订目标,综合考虑以下各方面因素,确定制订标准的技术路线。a)降低污染排放 为了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实现,降低污染排放,排放标准的制订应切实考虑污染减排的实际需求。结合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标准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移动源的保有量、排放量、减排潜力等因素,确定具体排
17、放控制要求。b)适应技术发展水平 为了确保排放标准经济和技术成本可行,应基于污染防治技术确定污染控制要求。调研国内外污染防治技术发展情况,梳理污染防治技术清单及技术原理。通过分析每类污染防治技术相关的监测数据,确定每类技术的减排效率、排放水平、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视情况而定)等环境经济技术关键指标与参数,以及其他环境影响、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技术水平分级。经过技术经济综合评估,筛选出合理可行的污染防治技术,以该技术所能达到的排放情况确定排放限值。在标准中不限定具体技术,以鼓励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此外,还应考虑测试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测试能力的实际条件。c)优化产业结构 当排放标准
18、的实施可以发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使用类型的功能时,应考虑行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环境管理要求的综合影响。d)协调国际法规 作为全球流通的销售产品,在制订移动源排放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国际贸易便利和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则要求,尽量与国际法规协调。研究国外同类标准法规,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进行比较分析;调研和试验验证同类法规在国内的技术应用情况和环境管理问题;结合成本效益分析、达标率分析,确定具体的排放控制要求。e)满足环境管理需求 当环境管理对标准制订提出明确要求时,应首先基于环境管理要求。制订在用车标准时,为了快速识别可能存在的故障车辆和排放缺陷车辆,应运用高效、易操作的
19、检测监测技术。基于产品制造和销售时所应达到的排放控制水平,同时考虑正常使用和维修保养情况下排放控制系统的正常劣化,确定具体的排放控制要求。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确定污染物削减目标、排放控制项目、受控项目类别、测量方法、标准限值等内容。HJ 12282021 7 10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 10.1 适用范围的确定 10.1.1 标准适用范围的设置应尽可能覆盖行业内各类产品。10.1.2 适用范围中应清晰界定标准适用的具体产品类型。对同类型产品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原则上不在不同标准中做出交叉规定。10.1.3 适用范围应明确标准规定的主要技术内容、标准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必要时
20、应明确标准的不适用情况。10.2 术语和定义的确定 10.2.1 应按照在标准文本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给出理解该标准所必需的术语和定义。10.2.2 术语和定义应有准确的来源。尽量采用国家标准、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或国际标准中的定义。若无可参考的术语和定义,应在充分文献调研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出科学、准确、简洁的术语和定义。10.3 排放控制要求的确定 10.3.1 新车排放控制项目 10.3.1.1 排放控制要求应覆盖污染产生的所有环节,可按照污染物产生的来源,分别提出排放控制要求。应包括排气管、曲轴箱和蒸发(视燃料特性而定,含供油系统和加油过程污染物,下同)等的污染排放控制要求。在未来的标准中
21、,除了上述可能产生污染物的来源之外,还应考虑非燃烧过程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10.3.1.2 为了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持续稳定达标,还可从以下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污染控制装置耐久性、车载诊断系统(OBD)要求、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污染物排放要求等。10.3.2 在用车排放控制项目 对在用车的排放控制,应突出快速识别、方法简便易行等特点。通常通过外观检验检查在用车是否异常、污染控制装置的配置情况,规定排气污染物和蒸发排放污染物(视燃料特性而定)的控制要求等。10.3.3 受控项目的确定 10.3.3.1 受控污染物项目应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管理需求,结合产品使用中污染物产生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可能产
22、生的污染物类别。移动源控制的污染物通常有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颗粒物质量(PM)、颗粒物粒子数量(PN)、烟度等;当燃料类型和污染控制技术发生变化时,还应考虑控制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10.3.3.2 在控制污染物项目的同时,应同时考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10.3.3.3 受控项目的确定应兼顾监测方法的技术可行性和环境管理目标需求。10.3.4 标准限值的确定 10.3.4.1 基本要求 1)持续减排 新制订标准的污染控制要求通常情况下应比当前的控制要求更严格,实现持续减排的目标要求,满HJ 12282021 8 足环境空气质量管理需求。2)技术
23、可达 达到标准限值要求,应有稳定的达标技术。3)经济成本可行 满足标准限值要求所需增加的经济成本,及对产品价格带来的影响社会可接受。10.3.4.2 新车标准限值的确定方法 1)依据标准定位和制订目标,综合考虑第 9 章中各方面因素,确定受控项目的控制范围,再结合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具体的标准限值。2)建议对于污染物排放贡献大、减排潜力较大的移动源,如汽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装配柴油发动机)、船舶等,应重点考虑污染减排需求和污染防治技术应用的因素;对于减排潜力较小,但出口产品较多的摩托车和小型通用机械等移动源,应重点考虑与国外法规协调一致。3)当考虑二氧化碳的控制时,应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HJ 12282021 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环境保护 1228 2021 国家 移动 大气 污染物 排放 标准 制订 技术 环境保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