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1500字读书笔记.docx





《《三国演义》1500字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1500字读书笔记.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国演义1500字读书笔记三国演义1500字读书笔记(一)时也,命也何为时?在我看来,所谓时就是不违反自然,遵循自然、世事发展的规律。何为命?我认为命就是特定环境下孕育出的特定性格。所谓时也,命也就是说当机会来临的时候自己有把握住机会的实力。三顾茅庐便是最好的佐证,刘皇叔自桃园结义,力杀黄巾,依附公孙赞、刘表,寄身于孔融、曹操,投奔袁绍,败当阳,走夏口,晃晃数十载瞬间即逝,可谓是无所成就,惶惶如丧家之犬。他不缺乏统领群雄逐鹿中原的实力,他缺的是时机。而诸葛先生对于他而言无疑是久旱之甘霖。试问,诸葛为何不选择权倾朝野的曹操,或者是基业雄厚之孙权,而偏偏选择侍候一无全部之刘备?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孔明
2、?我想是刘备的一颗虔诚的仁德之心。在探望诸葛之初,孔明就一再推辞,而刘备一起先就说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当孔明为刘备定下隆中对策之后,又再次推辞不愿出山。此时刘备哭泣着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我想正是刘备这份心怀天下的仁德之心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试想刘备假如没有这种品质,就是十顾茅庐,那也未必能请诸葛亮出山。在那个社会环境中,孕育出孔明这样的经世之人,那是时也,刘备能请诸葛出山那是命也。所以我们无需埋怨没机会,我们应当更多地问自己,假如机会驾临,自己能否抓住?生死兴衰皆轮回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横观魏蜀
3、吴三家,哪一家不是从无到有、从起到落、从兴到衰?再纵观我国历史王朝,更是生灭兴衰更替。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更是如此。可是我们有太多的不舍,总想得。得到了就不想再失去,世间哪有这样的道理?就是一生要兴复汉室的刘备,他也是说去就去了,一撒手,全留给后人处理。我们有的时候失恋了,就受不了。破产了,就活不下去了。我觉得生命就是个过程,就是从原点再回到原点。有人会问不论怎么努力获得,最终都将灰飞烟灭,那我们还那么舍命做什么?那我想问你知道你会死,莫非你就不活下去吗?不是这样子的,人生不是舍命地获得,而是不断地得舍,舍得。这样生命才有意义!我们舍命地赚钱,舍命地工作不是为了据为己有,而应当是和大家共享。知不行
4、为而为之凭诸葛亮的才智,莫非他不知道汉室气数已尽?莫非他就那么自不量力要和大自然较劲?我不这么认为,我们觉得诸葛亮他是不敢怠慢。自白帝城托孤以来,他可谓是诚惶诚恐,不敢出丝毫纰漏。我们中国人是很懂得感恩的,正如诸葛所言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诸葛亮六出祁山,他不是和自然规律抗争,他是在尽人事,听天命,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才觉得心安,也就是求个死得心安理得。他诠释的是赤胆忠义。然而,假如诸葛亮仅仅是为了求得心安理得,那他就没有什么值得后人仰慕的。因为他成全的仅仅是小义,实现的只是自我。而非大义,大我。所谓小义小我,我觉得就是狭隘的、自私的、个人的利益,而大义大我就是广袤的、大众的、
5、国家的利益。正如水浒传中的晁天王和宋公明,晁天王的聚义厅诠释的是小义,而宋公明的忠义堂诠释的是大义,也就是最终招安的缘由。我们再看孔明,我想孔明先生是深知易经的,因为易经中讲得最多的就是阴阳变动,一切在不断地改变,好的会变成坏的,坏的也可能变成好的。所以诸葛六出祁山,他是期盼着世事改变的,他在想倘如有变,那先祖兴复汉室的大愿就可完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多次发动大规模斗争,劳财伤民,不只是仅仅为了报恩,让自己死得心安理得,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在为统一天下、兴复汉室而殚精竭虑。他在尽人事,听天命。只要是本着大我大义,明知不行为而为之,那就不是偏执,而是执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须要更多的这种明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1500 读书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