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读后感3篇(《荆轲刺秦王》读后感200).docx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3篇(《荆轲刺秦王》读后感2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读后感3篇(《荆轲刺秦王》读后感200).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荆轲刺秦王读后感3篇(荆轲刺秦王读后感200)下面是我收集的荆轲刺秦王读后感3篇(荆轲刺秦王读后感200),供大家赏析。荆轲刺秦王读后感1秦王赢政为统一天下,派兵扫荡各国诸侯。及至攻燕,燕太子丹命荆轲刺杀秦王,但事不成,荆轲遂死。易水江边,杂草丛生,风仍是呼呼地吹着,天还是阴沉沉的。太子丹站立在江边,脸向着易水那边,呆呆地望着。从前易水饯别那个悲壮的场面已经过去,那么他自然不是来送别荆轲的,那他站在这儿想着什么呢?只见他身后有一座高大的坟墓,墓碑上刻着“燕国勇士荆轲之墓“,墓前的土地上插着香烛,摆着祭品。这便是太子丹为荆轲立的“衣冠墓“。突然江边响起一阵乐声,这才发觉墓旁边还坐着一各人。只见这
2、个人披头散发,衣着却端整。他正扶着膝上琴,奏出一支悲愤而豪迈的乐曲。是人听了这曲子心中的热血都会狂涌,太子丹也不例外。只听太子丹缓缓说道:“荆轲是为燕国死的,他是为百姓死的。“那人轻轻地说道:“是的,他死了。“太子丹说:“我记得,那天他就是从这条路离开的。你看,地上的车轮印还在。可是,人已经不在了。“那人说:“这条路的确有太多的回忆。“太子丹道:“这究竟是条什么样的路呢?这么一条直通秦国的不起眼的路。可是荆轲去了就再没回来。“那人道:“这是一条壮士之路。“太子丹奇道:“壮士之路?“那人点点头道:“这条路有着不同的意义,不只是因为荆轲是壮士,他是走这条路去的。这更是每个壮士心中的一条路。“太子丹
3、道:“什么路?“那人道:“一条意志坚决,去了就不容回头的不归路。“太子丹惨然道:“好一条壮士不归路。“那人一支曲子奏完了。太子丹看着他说道:“你是荆轲的挚友?“那人道:“我叫高渐离。“太子丹说:“我知道,那天送别荆轲时见过你。“太子丹接着说:“往后你打算怎么办?“高溅离道:“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太子丹愕道:“什么,你也要刺杀秦王?你要知道,连荆轲都无法胜利,你去只有送死。“高渐离淡淡道:“但我不能让荆轲白死。无论是为他报仇还是为燕国百姓的平安,我都非去不行。“太子丹道:“秦王自从处死荆轲后,大怒之下,已经发动大军再度攻燕,你有把握胜利?“高渐离道:“自有方法。“说罢站起身来,沿着这条壮士之路走
4、去。太子丹知道劝他不住,只有静默地看他离去。秦王统一天下后,高渐离投靠秦朝,做始皇身边的乐师。一日,渐离为其奏乐之时,突然举琴砸始皇,不中事遂不成,亦死。荆轲刺秦王读后感2近代杰出诗人臧克家曾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的爱国志士,对于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对荆轲赐予确定的人也许多,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统一是历史发展
5、的必定趋势,但是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我们大家赞颂与学习的。在我的眼里,荆轲是一个爱国志士、勇士与智士。西谚曰:“叛祖国犹舟人自穴其舟也,可不戒哉。”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一句足以将他的爱国豪情呈现出来。在这国难当头,他的反应不是退缩与倒戈,而是抛头颅,洒热血,愿以一死以换国之存。192023年编纂的小学课文,向孩子们这样讲解并描述“爱国”:“国以民立,民以国存。无民则国何由成?无国则-民何所庇?故国民必爱国。舟行大海中,卒遇风涛,则举舟之人不问种族,不问职业,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何者?舟为众人所托命,生死共之也。国者,载民之舟也,国之利害,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 秦王 读后感 20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