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航空运输行业专题报告 航空需求复苏展望.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航空运输行业专题报告 航空需求复苏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航空运输行业专题报告 航空需求复苏展望.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航空运输行业专题报告 航空需求复苏展望航空需求:长期增长,势不可挡经济发展是航空需求的内生增长动力短期来看,历史偶发事件导致了旅客周转量与经济增长的短暂偏离。 例如:美国“911”事件后,2003 年的旅客周转量较 2001 年下降 2.72%, 直至 2004 年再次恢复至 2000 年水平;1990 年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破 灭后,1991 年旅客周转量较 1990 年下降 2.29%;2003 年非典疫情爆 发后,中国 2003 年 5 月旅客周转量较同年 4 月迅速下降 74.17%,至 全年最低点,直至 2003 年 8 月卫生部宣布非典型肺炎零病例,旅客周 转量迅速回升至全
2、年最高点。2007-2009 年金融危机期间,澳大利亚、 美国、日本的旅客周转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美国 2009 年的旅 客周转量较 2007 年下降 4.2%,日本 2009 年的旅客周转量较 2007 年 下降 13.37%,澳大利亚 2009 年的旅客周转量较 2007 年下降 6.33%。长期来看,旅客周转量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回溯中国、美国、日本、 英国、澳大利亚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至今长达 60-70 年的 GDP 与旅客 周转量(RPK)历史数据,我们发现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性。经济的长 期增长带动航空出行需求的持续向好。新冠疫情对民航业的冲击终将得 到修正。2020 年,新
3、冠疫情的爆发给全球民航业带来了巨大的外源性 冲击。2020、2021 年各国旅客周转量出现非正常下滑,幅度远大于历 史上的其他事件。但全球经济增长未完,短期航空出行需求下滑并不改 变航空需求长期增长趋势。后疫情时代,航空需求终将迎来复苏。中国航空出行需求空间广阔中国航空出行需求长期保持增长态势。中国旅客周转量从 1951 年的 0.23 亿人公里持续增长至 2019 年的 11705.3 亿人公里,年均复合增速 18.43%。 “四五”至“八五”期间,旅客周转量波动上升,增速较快。其中,“四 五”期间五年复合增速达 53.77%,“六五”、“八五”期间五年复合增速超 20%。“十五”至 “十三
4、五(不含 2020 年)”期间,旅客周转量平稳上升。 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旅客周转量迅速下滑。2021 年,中国旅客周转 量为 6529.68 亿人公里,仅为 2019 年的 55.78%。中国整体航空需求仍有上升空间。2019 年,中国人均航空出行次数为 0.47 次,远低于世界平均值 1.03 次。根据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 要规划,中国人均航空出行次数在 2035 年要超过 1 次。随着中国经济 的持续发展以及新冠疫情的逐步消退,未来中国航空需求仍存在增长潜力。 在民航强国战略的支持下,中国民航人均乘机比有望达到规划目标。中国航空市场需求区域分布不均衡,发达地区需求占比高。20
5、21 年,29个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超过 1000 万,大多分布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占全 国机场数量的 11.7%,152 个机场旅客吞吐量不足 100 万,大多分布在三 四线城市,占全国机场数量的 61.29%。前 29 大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占 2021 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的 70.78%。从热门航线来看,2021 年中国 航班量最多的前十条往返航线中,仅有西双版纳嘎洒-昆明长水一条航线为 非一线、新一线城市航线,市场需求不均衡。从民航新增客源、人均旅游花费增速看,中国下沉市场潜力凸显。2021 年民航新增客源大多来自于下沉市场。根据同程研究院数据显示, 2021 年 21%的民航新增旅客来自于
6、二线城市,18%的新增旅客来自三线 城市,29%的新增旅客来自三线以下城市,下沉市场增量旅客潜力巨大。居民旅游人均花费同比保持增长。2003 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684.9 元,2021 年增长至 1009.6 元,复合增速 1.65%。2003 年农村居民 旅游人均花费 200 元,2021 年增长至 613.6 元,复合增速 5.83%。2021 年疫情形势缓和后,城镇、农村居民消费迅速反弹,较 2020 年分别上涨 16.01%、15.66%,与 2019 年水平接近。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渐消退,预 计未来中国境内旅游市场仍将保持增长趋势,从而带动航空出行需求持续 增长。中国差旅市场规
7、模居全球首位。根据 GBTA 2021 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 国为全球最大的差旅市场,2021 年全年差旅消费预计为 2947.34 亿美元, 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差旅总消费的 39.09%。2021 年,上海、北京、深圳 等一线、新一线城市为中国差旅热门目的地城市,虹桥国际机场为到达机 场首位,北上广深往返航线为热门航线。航空运输是长途出行的第一选择高铁出行并未改变航空出行需求的增长趋势。2008 年后,高铁旅客周转 量迅速上升,成为民航有力的竞争对手。2008 年,高铁旅客周转量仅占 中国旅客周转量的 0.07%,到 2020 年,该比例已经上升至 25.17%。同 期,航空旅客周转量占比从
8、 12.43%上升到 32.78%,年均增速 7.42%,高 于 1996-2008 年的 3.89%。航空运输在长途出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平均时速来看,高铁的平 均时速一般在 200-350km/小时,民航的平均时速一般在 900km/小时,在 长途出行中,民航的高时速优势十分突出。从平均运距来看,1949-2020 年,民航的旅客运输平均运距一直远高于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2020 年,铁路旅客平均运距 375.14 公里,而民航旅客运输平均运距为 1510.68 公里,民航在长途出行中的不可替代性十分明显。长期来看,航 空运输在 600KM 以上的远距离出行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民航
9、的覆盖范围远超高铁。由于民航运输具有受地形地貌影响小、占地小 的特征,覆盖范围较高铁相对较大。在中国西北、西南等地势相对复杂的 地区,民航的覆盖范围远超高铁,选择民航出行更加便捷。从高速铁路规 划网及 2022 年夏秋航季中国国内航线图中可以看出,中国民航的航线更 密、覆盖范围更广。航空票价:市场化改革,释放需求红利一般而言,商务旅客和休闲旅客对航空票价的敏感度不同,商务旅客对 票价敏感度低于休闲旅客,需求弹性也较小。航空公司增加客运收入, 可以选择对价格敏感度较小的商务旅客提高票价,也可以对价格敏感度 较高的休闲旅客降价以提升客座率。因此,大多数航空公司在同一条航 线上都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10、以增加客运收入。航空票价市场化改革为 差异化定价策略提供了更大灵活性和空间。航空票价机制改革走向市场化中国航空票价机制已迈入市场化改革阶段。中国民航运输价格机制经历 了三个阶段的演变,逐步迈向市场化改革阶段。随着航空票价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航司在航线定价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其中,建国1992 年民航运价管理体制改革会议前为政府统一定价阶段,航空票价由 政府制定;1992 年会议后-2002 年为政府管制定价阶段,航空公司获得 有限定价权;2003 年至今为票价市场化改革阶段。改革期间,政府指导 价和市场调节价始终并行。民航局先开放了价格不敏感、数量较少的头 等舱和公务舱的价格,然后再逐步
11、增加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航线。由于每 个航季可上调价格的航线数量有限,促使航空公司精心挑选需提高价格 的航线,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中国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航线逐年增多,范围逐渐扩大。2013 年,31 条 航线的旅客运输票价实行市场调节价,随着 2014-2020 年的多次改革, 截止 2020 年,中国共有 1698 条航线实行市场调节价。市场化改革释放需求红利根据 2022 年夏秋季航班计划,我们梳理了前 20 大航线(以一周航班 量为基础)的经济舱票价水平,发现:1)越早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航线, 其经济舱全价票最高价格越高。前 20 大航线中,杭州-北京实行市场调 节价的时间最早,为 2013 年
12、 10 月。目前该航线的经济舱全价票最高价为杭州萧山-北京首都 2920 元、杭州萧山-北京大兴 2420 元,比京沪 线(航距接近)的最高值 1960 元高出 500-1000 元。2)前 20 大航线 自实行市场调节价以来,经济舱全价票最高价格年均上涨 5%-10%。 其中杭州萧山-深圳宝安、重庆江北-深圳宝安、南京禄口-深圳宝安的累 计涨幅均达到 75%,年均涨幅 9.7%。一线城市供需平衡强化,有望刺激需求红利释放。从北上广深互飞航线 来看,北京-上海、上海-深圳、深圳-北京航线自实行市场调节价以来, 供需结构基本维持稳定。随着“十四五”期间飞机引进增速的确定性放 缓,我们认为后疫情时
13、代,航空需求进一步复苏,供需紧平衡状态将现。 对以商务旅客为主的北上广深互飞航线,票价空间有望再次打开,从而 使得航空公司享受需求红利。从 2019 年夏秋、冬春及 2022 年夏秋、冬 春四个航季的数据看,中国东航北上广深互飞的航线数量领先,中国国 航、南方航空紧随其后。海航控股、吉祥航空、春秋航空一线城市互飞 航线增加明显,有望充分受益。复苏展望:2023 年底或昨日重现新冠疫情防控措施逐步宽松横向比较,中国防疫不躺平,政策相对偏紧。截止 2022 年 10 月 31 日, 全球已有 105 个国家解除了基于新冠疫情制定的旅行禁令,占所有国 家数量的 47%,包括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瑞
14、典、芬兰、挪威、 波兰、英国、马来西亚、越南、阿根廷、墨西哥等,入境上述国家不再 需要核酸检测及疫苗接种证明。已开放的 105 个国家 2019 年的国际旅 客入境人数占 2019 年全球国际旅客入境人数的 61%,国际旅游收入占 2019 年全球国际旅游收入的 52%。牛津大学跟踪了各国政府应对新冠疫情的相关措施,并从学校关闭情况、 工作场所关闭情况、公共活动取消情况、公众聚集限制情况、公共交通 关闭情况、居家隔离要求、公众信息传播、国际国内旅行限制等方面计 算了防疫政策的紧缩指数(Stringency Index)。从部分国家的数据来看, 目前中国的防疫政策仍处于紧缩状态。纵向比较,坚持动
15、态清零,强化精准防控,逐步走向宽松。中国于武 汉疫情期间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第一至六版,并于 2020 年 9 月 11 日、2021 年 5 月 11 日和 2022 年 6 月 27 日分别更新了第七至九版。第九版防控指南发布后,中国防疫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 防疫措施更加精准。防疫隔离时间与第七版和第八版相比明显缩短。目 前,入境需要的隔离为“7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 天居家健康监测”, 与第八版的“14 天隔离医学观察+7 天居家健康监测”比缩短 11 天。 密接的隔离时间、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治愈后的观察期,从“14 天隔离医学观察”分别转为“7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
16、天居家健康监 测(或 5+5)”、“7 天居家健康监测”、“7 天居家健康监测”,隔离时 间分别缩短了 4 天、7 天、7 天。三年来疫情反复,民航需求复苏多艰。自 2020 年 1 月武汉疫情大规模 爆发以来,中国民航复苏大体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 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7 月南京疫情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较为平稳,出行需求有序释 放,国内旅客运输量(不含港澳台)月均为 4123.66 万人次,国内旅客 周转量(不含港澳台)平均恢复至 2019 年的 85.73%。其中,2021 年 3-5 月国内旅客周转量分别为 2019 年 3-5 月的 103.73%、118.55%、
17、 108.68%。第二阶段为 2021 年 8 月至今年 9 月,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造 成疫情多点散发,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国内出行需求恢复屡次承压。 期间中国国内旅客运输量月均为 2488.3 万人次,月平均旅客周转量仅为 2019 年的 53.62%。国内航线:明年底是重要观测窗口期乐观情景:管制放松,快速复苏。假设国内疫情控制较为平稳且防疫政 策快速放松,则预计国内旅客周转量于 2022 年 11 月-2023 年 4 月加速 恢复,至 2023 年 4 月恢复至 2019 年 4 月的 100%,后续按 2011- 2019 年同期平均环比增速进行恢复,至 2023 年 12 月旅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航空运输行业专题报告 航空需求复苏展望 2022 航空运输 行业 专题报告 航空 需求 复苏 展望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