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1卷文言文讲评 课件25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高考1卷文言文讲评 课件25张.ppt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新高考全国年新高考全国卷卷语语文文试卷分析卷分析第三第三讲战国策国策魏策三魏策三真题文本:秦将伐魏真题文本:秦将伐魏一看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名篇有荆轲刺秦王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2、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的主题思想:尚士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招贤纳士、礼贤下士成为这个时代的突出现象。在战国策里,这种现象侧重表现为“尚士”。这些“士”多指“纵横家”,书中涉及苏秦、张仪的策文约有百余章。除苏秦、张仪这种在列国中翻云覆雨的“辩士”外,还有在君主身后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的“谋士”,如司马错;有具有侠义精神,视死如归的“勇士”,如荆轲、聂政、豫让等;还有为人排忧解难、高行义节的“义士”,如鲁仲连等。战国策集中叙写的战国时代“士”的活动,塑造了“士”的形象,甚至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的评价。u纪传体“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宋史明史晋书2020年)u纪
3、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2021年)u国别体国语战国策(2022年)u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u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指左传国语战国策。左传名篇有郑伯克段于鄢重耳出亡始末城濮之战国语名篇有邵公谏弭谤二看高考历史散文的选材规律1、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和史论等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有帝王之实而无帝王之名者,如项羽、吕雉,亦可列入本纪(见司马迁史记)。世家,主要是记载诸
4、侯和贵族的历史。世家之取名就是因为“王侯开国,子孙世袭”,也就是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传,故名世家。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有世表、年表、月表、世系表、人表等多种名称,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载记,记载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唐修晋书,初列“载记”三十卷,专门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胡族政权即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在前人基础上,集中记载中原割据的始末,赋予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适当的历史地位。虽然“载记”形式脱胎于前人,但在纪传体正史体例上,晋书载记仍算一个创造,因为它是采用世家之体而用载记之名,成
5、为与本纪、列传并列的一种形式。史论,包括卷首序和卷后论,大量的是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或交代所叙内容的由来与宗旨,而于本纪后论特注重于政治上得失成败、盛衰兴亡的评论,尤能反映史家的历史见解。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形式综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纪事本末体作为中国史书体裁,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
6、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2、纪事本末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夸奖它“经纬明晰”“一目了然”,意即脉络很清楚,“实前古之所未见也”。这种书写起来不容易,写书人得遍览史籍,烂熟于胸,下笔时才有把握,不致有遗漏,所以它的史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便于阅读。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
7、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因为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史书文学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由周代史官于公元前841年前后创体,左传完善其体例,荀悦汉纪创断代编年体,司马光资治通鉴成通史编年体。其它的编年体史书,还有纲目体、起居注、日历、实录、东华录等。3、编年体起居注,是记录帝王言语、行动和居止的专书,周代始创。时政记,是宰相执政关于朝廷君臣议论军国要政的记录,武周时始创,明代废止。日历,是由史官根据起居注或时政记等
8、所记杂事,稍加润饰汇编而成的资料书。唐顺宗时所创,明以后废止。实录,是在新皇帝即位后,由国史馆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数据,重新汇编,撰修成的前皇帝言行及一代大事的编年史长编。自北凉刘昞敦煌实录创体,唐以后成为定制。东华录,清乾隆时蒋良骥创体,是根据实录和其它档案、公文、邸报所写的朝廷大事摘要。国别体,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全书21卷,分为八个部分,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9、。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4、国别体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
10、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
11、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三看解题全过程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11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11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12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
12、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可参照12题选项通读全文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10.断句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12B.孟尝君见赵
13、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11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蒙蔽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
14、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12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11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12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又
15、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13.(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
16、成不好,现在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军一定会离开)。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审题:游说策略的不同赵国: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燕国:“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
17、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答题:答题:对赵国,孟尝君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强调救魏的好处,唇亡齿寒,使对赵国,孟尝君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强调救魏的好处,唇亡齿寒,使赵王明白救魏就是保赵。赵王明白救魏就是保赵。对燕国,孟尝君从韩魏秦赵结盟攻燕的角度来强调对燕国,孟尝君从韩魏秦赵结盟攻燕的角度来强调不救魏的弊端,晓以利害,以引起燕王的恐惧。不救魏的弊端,晓以利害,以引起燕王的恐惧。u战国四公子,是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u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
18、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u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之信陵君魏无忌、赵之平原君赵胜、楚之春申君黄歇、齐之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注:除春申君以外,其余三人皆是君王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亦称战国四君)。四看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即田文(?前279年),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号靖郭君,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齐愍王时,任齐相,采取远交近攻策略,联合韩、魏攻楚、燕。齐愍王七年(前2
19、94)因田甲叛乱事出奔魏,任魏相,发兵联合燕、赵攻齐。齐襄王继位后,他居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王安石评价:“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左传的名篇,如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子产论政宽猛等有必要研读,把握篇中叙事、写人、议论的特点。资治通鉴有必要用自命题的形式,通透地练习二十余篇,提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力。古文观止中那些浅显易懂的叙事类、点评类的古文也有可能,比如韩愈的争臣论、柳宗元的梓人传、苏洵的管仲论、苏轼的贾谊传等,也有必要研读。五看文言文阅读备考新方向自命题第一步:选文要精彩贞观二十二年,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李君羡直玄武门。时太白屡昼见,太史占云:“女主昌
20、。”民间又传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恶之。七月庚寅,与诸武臣宴宫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羡自言名五娘,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尔勇健!”又以君羡官称封邑皆有“武”字,深恶之,后出为华州刺史。御史奏君羡与妖人交通,谋不轨。壬辰,君羡坐诛,籍没其家。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微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互有余责。”乃上表谏。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
21、;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贞观二十三年,四月。上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上泣曰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己巳,复召无忌及褚遂良入卧内,谓之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又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乃令遂良草遗诏。有顷,上崩。太子哀号不已,无忌曰:“主上以宗庙社稷付殿下,岂得效
22、匹夫唯哭泣乎!”六月,甲戌朔,高宗即位,赦天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五)第二步,出题要严谨原文:上苦利增剧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或累日不食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发有变白者/上泣曰上泣曰/汝汝能孝爱如此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吾死何恨 己巳,复召无忌及褚遂良入卧内,谓之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又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乃令遂良草遗诏。有顷,上崩。太子哀号不已,无忌曰:“主上以宗庙社稷付殿下,岂得效匹夫唯哭泣乎!”六月,甲戌朔,高宗即位,赦天下。10.下列对文中画
23、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上泣曰/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B.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上泣曰/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C.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上泣曰/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D.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上泣曰/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选 C“不离侧”意思是不离开太宗身边,不能断开,故排除B和D;“孝爱如此”,是古文中常见的倒装结构,意思是“如此孝爱”,故再排除A。第三步,答案要规范原文:贞观二十三年,四月。上谓太贞观二十三年,四月。上谓太子曰:子曰:“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至家而去。14.在李世勣的任命问题上,唐太宗最担心的是什么?(3分)一是了解李世勣才智有余,(1分)二是太子对他没有恩德,恐怕他不能敬服。(2分)感谢观看感谢观看by:西瓜味元宵 2022.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