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诫子书》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pptx
《第15课《诫子书》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诫子书》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pptx(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诸葛亮01掌握关键词句,疏通文章内容,读出文章音韵美。02梳理课文层次,把握文章主旨,读出文章理蕴美。03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读出家书情韵美。04展示名家家训,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学 习 目 标图文并茂,导入新课壹它淡雅隽永,它闻名于天下,它常被文人雅士当做座右铭,它出自于一位智者的家书。新课导入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蜀相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新课导入读音韵,知文意贰告诫儿子的家书。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诵读文本n
2、读题目,解题意停顿的划分技巧首先,我们可以找找虚词标志其次,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停顿诵读文本n听范读,做标记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诵读文本n提示:夫(f)、淫(yn)、遂(su)、庐(l)n自由读,熟文本p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勾画重点注释,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疏通文意n自主学习,疏通文本p提示:结合注释,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迁移运用法
3、。n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句子译文注释疏通文意n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译文注释疏通文意n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广:增长译文注释疏通文意n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放纵
4、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 冶性:修养性情译文注释疏通文意n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意志 去:丧失、消失 遂:于是枯落:凋零,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接世:对社会有贡献 复:又译文注释疏通文意1.示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句首标志性发语词“夫”,故前面需要断开;句子末尾有标志性词语“也”。在读“夫”应该多停顿一
5、下,“也”字读出韵味悠长。若无“夫”无“也”的文言,句式急促,也就没有家训的意味深长和停顿的勾连悠长。2.找出对偶句,一咏三叹读出文言音韵美。句式有一定的对称。对称的句子要一咏三叹,朗朗上口。疏通文意n文言诵读技巧点拨本文不足百字,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文字优美而富有意蕴。作为家书,本文情感真挚。它是一篇美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n结束语课堂小结1.背诵诫子书全文。2.搜集古今名人家训。作业设计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诸葛亮聆教诲,读理蕴叁聆教诲,读理蕴n小组探讨,完成以下任务p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p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
6、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p3.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p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p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p6.从全文来看,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如何来“诫子”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要“静”与“俭”。“静
7、”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合作探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8、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合作探究 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就一事无成,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年老时后悔就来不及了。“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合作探究p首先提出核心思想:修身养德。开篇以“君子”
9、起,便以一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其子,求其为君子之道。p其次君子要志向远大,志当存高远。孔子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立志是成学的先决条件。p再次要勤学成才。“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将立志、学习与成才结合在一起,阐明了学习的动机、目的和心智条件。而且不能好高骛远。p最后要珍惜时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从全文来看,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如何来“诫子”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合作探究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
10、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合作探究明事理,读情韵肆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