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x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1 论语十二章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新新 课课 导导 入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
2、身做人。孔子,名丘丘,字仲仲尼尼,春春秋秋末期鲁鲁国人,思思想想家家、政政治治家家、教教育育家家,儒儒家家学学说说的的创创始始者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在这里是“依次编辑”的意思。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走走 近近 作作 者者文文 化化 常常 识识 语录体: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3、。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字音字形论语(ln);说(yu);愠(yn);三省(xng);曾子(zng);传(chun);不习乎逾(y);罔(wng);殆(di);一箪食(dn);曲肱(gng);笃志(d);子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而)重点词语解释: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愠(yn)生气,恼怒。君子指
4、有才德的人。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子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而)曾子曰:曾
5、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不习乎?”(学而)(学而)重点词语解释: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吾(w)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x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信诚信。传(chu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曾子曾子曾子曰:曾子曰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不习乎?”(学而)(学而)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曾子杀彘诚实守信子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为政)重点词语解释: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
7、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从心所欲顺从意愿。【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子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为政)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
8、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这告诉我们,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数你知道的古人年龄别称称谓称谓年龄年龄称谓称谓年龄年龄襁褓豆蔻及笄(j j)加冠(弱冠)而立之年孩提垂髫(总角)知命(半百)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耄耋之年期颐之年数数你知道的古人年龄别称数数你知道的古人年龄别称幼儿女子13岁女子15岁男子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90岁100岁2-3岁未满周岁子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9、)(为政)重点词语解释: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子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为政)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为政)重点词语解释:罔(w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i)疑惑。【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10、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为政)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子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雍也)重点词语解释: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箪(d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
11、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子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雍也)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颜回,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但其不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