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共104页).doc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共10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共104页).doc(10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单元重点、难点
2、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速度的计算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五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四节 测平均速度1课时 复习和总结 4课时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
3、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对的吗,果真如此吗,看课本上两幅图,先自己感觉一下长短大小,再测量一下,比较前后是否一致。(二)讲授新课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kmmdmcmmm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
4、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2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5、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12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二)讲授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2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
6、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提出问题: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
7、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起描述图1.24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
8、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四)作业与思考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五)教学后记:13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速度的计算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
9、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1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
10、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例题:书本23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 54km/h= 例题:书本20页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2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1.33。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
11、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四)作业1书本22页第一、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五)教学后记第二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 l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l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l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l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2、过程和方法目标 l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l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l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
12、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l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
13、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演示实验: (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声波的产生 分组实验
14、: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 图一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 的反应?为什么?(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 现象。 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 图二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3作业:(1) 思考与练习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二)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
15、条件(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 图三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 2声速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物质速度(米/秒)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空气34010倍水150044倍木材(松树)
16、330097倍铁、玻璃5000147倍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2)声波的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3)回声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声波的接收耳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3作业 思考与练习1、3、4、5。(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3教师
17、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教学反思】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老师还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l 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l 了解骨传导。 l 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2、过程与方法 l 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l 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
18、值观l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l 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重点和难点】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人耳的构造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2、骨传声 “想想做做”:(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堵住耳
19、朵,听音叉的声音。(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介绍贝多芬的故事。3、双耳效应由学生自习完成。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三、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立体声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普通立体声(2.0),从声音来源开始。录音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播放音乐时,由双声道进行还原,分
20、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左,右)。利用人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双声道立体声(大多数),所以平时(多数)用电脑,手机或MP3,MP4播放器,听到的都是(2.0)的立体声,(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7.1),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
21、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2教学重、难点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3教学模式: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教学器材】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2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学情分析】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l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初中 物理教案 10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