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膏方重在调.pptx
《小儿膏方重在调.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膏方重在调.ppt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儿膏方应用重在调 膏方,又称“煎膏”、“膏滋”,是最古老的方剂剂型之一,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膏方立意在于平调、缓图、长效,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天人相应”的思想曾产生重大的影响,人需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规律。四时之气,春为发陈,夏为蕃秀,主疏泄也;秋为荣平,冬为闭藏,主收摄也。膏方施治,宜于秋冬,特别是冬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出“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可见膏方适宜在冬季调理。膏方在儿科运用较广,尤其适用于体质虚弱、患有一些慢性疾病的儿童
2、。小儿膏方治疗重在“调”。调,说文解字提到:和也。意在和缓、协调;膏方的“调理”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就有提到“纯阳之体”之说,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家耳。”指的是小儿先天禀受的元阳尚未耗散,成为后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充分体现了其生长发育旺盛、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吴氏亦运用阴阳理论,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稚”指幼嫩尚未成熟,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盛、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筋骨未坚等特点,阐明了小儿时期的机体无论在形体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
3、对不足的状态,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生长发育,才能趋向完善和成熟,概括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正是由于小儿机体不够成熟完善的生理特点,形成小儿的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儿科是哑科、儿童一般不会自述疼痛寒暖,若家长照料起居失慎,外易感受六淫之邪、内易伤乳食,及胎产禀赋等因素,导致小儿容易发病,形成了“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北宋钱乙是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家,他的弟子将其学术建树收集整理编写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书中将小儿病理特点概括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临床具有指导意义。明代世医万全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
4、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即所谓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理论,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进一步的指导意义,万全在万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总括其源时谈到“有余为实,不足为虚”。小儿“肺、脾、肾”三脏多不足,其分布处于人体上、中、下三焦位子,上焦为心肺所居,功能输布气血,以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若雾露之溉大地,所以说“上焦如雾”。中焦属脾胃,功能腐熟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通过肺脉化生营血,这种功能形如酿酒一样,故说“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和肠道排泄大便的作用,犹如沟渎一样,必须疏通流畅,故曰“下焦如渎”。基于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根据其体质,对
5、于体虚者,膏方调理完全适宜。小儿膏方治疗如何“调”,陈述如下:一、扶正祛邪、标本兼治邪正的盛衰变化,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都有重要的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正气充沛,则人体有抗病能力,疾病就会减少或不发生;若正气不足,疾病就会发生和发展。因此,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扶正就是使用提高机体体质的药物,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适用于正气虚为主的疾病的运用。祛邪指祛除体内的邪气,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适用于邪盛为主的疾病。结合前面提到的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我
6、们临床上较多见前来膏方应诊的患儿往往存在虚实夹杂,处在疾病缓解期、或带有病邪。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喉中有痰、晨起涕多、喉中不爽、食欲不振,属脾虚痰蕴,当以健脾化痰、益气培本;如哮喘,遇寒即发、痰鸣气促、平素乏力,面晄、纳差,属阳虚寒饮不化,当以温阳扶正祛寒化饮;又如小儿厌食,喂养失调、纳谷不馨、发稀形弱、大便干结,属脾虚夹滞,当以健脾助运,消滞和胃。在膏方调理过程中认识到“正”“邪”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疾病的转归发展,就要强调标本兼治的手段,即指不但消除了疾病表面的病征,而且根除了引发疾病的原因。一种病可能有多种表征,不同的病可能有相通的表征,同一个人可能有一种以上的病,要从表征上准确判断病的本质,
7、从现象看到本质,才是根本。近代名中医秦伯未老先生就曾说“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所以非标本兼治而不能取,兼有扶正祛邪、邪去则正安,正胜邪怯,正其治法。治疗时忌犯“虚虚实实之戒”,非纯补滥补、如在补益的同时,针对病邪,可以加入清热化痰化湿之品,清补并用、正邪同治。二、肺、脾、肾三脏调理 明代儿科名医万全在总结前人经验和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三有余、三不足”之说,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根据其理论及结合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膏方治疗时强调益肺气、运脾气、补肾气。肺为娇脏,生理上,肺脏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
8、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肺的输布、通调、宣肃、固卫之功能都是肺气功能的体现;又肺主皮毛,若卫外不固,最易受虚实两方面的致病影响而产生虚损的表现;此外又当兼顾肺阴,因为久咳痰喘均可耗伤肺阴,阴伤则津液亏耗、而生虚火,耗散肺气。所以用药时要注重益肺气、可兼调肺阴,因肺喜清肃凉润,小儿又脏器清灵,所以治以清补,拟方时较多用太子参、黄芪、白术、贝母等药,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药物。并且避免质厚味重之药,如人参、鹿茸、红花等等。幼科发挥提到:“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脾常不足”在生理上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物质需求比
9、成人更迫切,而脾主运化功能尚未健全,为适应不断生长的需要,脾胃须不断完善运化精微的能力;反映在病理上则指小儿若饮食不节,寒温失调等易引起脾胃运化失常而致脾胃病。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儿科教授江育仁先生有“脾健贵在运”之说,运脾法体现了中医调整机体平衡统一,恢复脏腑功能协调,健运脾胃,充其后天之本的特色,他提出了以苍术为主要运脾药物,那么膏方治疗中加入苍术、并山楂、神曲、山药、谷麦芽、内金等,不仅起到健脾助运的效果,又可防止因膏剂较汤药滋腻而碍胃的弊端。如在补益药中,适当加入陈皮、佛手等理气畅中消导的药物,做到补中有消,消中进补。肾主封藏,作强之官,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儿 重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