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1).pptx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1).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1).ppt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课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 1 1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2 2 2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3 3 3 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先先先先秦秦秦秦时时时时期期期期的的的的德德德德治治治治与与与与法法法法治治治治成文法的诞生成文法的诞生成文法的诞生成文法的诞生德治与法治的争辩德治与法治的争辩德治与法治的争辩德治与法治的争辩儒
2、家和法家的思想论争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论争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论争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论争1、先秦时期成文法的诞生定义:制定法又称成文法,指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表现为条文形式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时期: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 历史进步性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夏商时期的夏商时期的夏商时期的夏商时期的“人殉人殉人殉人殉”制度制度制度制度 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武官村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殷商人殉人
3、祭制度下的牺牲者,其身份有所不同。用作人殉的,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死者的妻妾宠幸及其亲近的奴仆武士;人祭则大都是以战俘为主体的奴隶。羌方是武丁等时期的主要征伐对象,掳获的羌人成为当时奴隶的重要来源。他们经常与牛羊一起被作为祭祀时的牺牲,而且用羌数超过用牲数。祭祀的范围很广,天神、地示、人鬼,无所不祭,而以祭祀祖先为最常见。砍头的“伐”祭和焚人的“(燎)”祭是最常用的祭祀方法。此外还有剁碎、血祭、活埋等等。“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敬
4、天保民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敬天保民郁郁乎文哉!郁郁乎文哉!郁郁乎文哉!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吾从周吾从周吾从周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夏商周都有自己的法律:据左传记载,夏朝有禹贡、商朝有汤刑、周有九刑,这些记载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但这些更可能是当时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并非是由中央权威通过法定程序颁布的具体条文法律。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大臣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2、德治与法治的争辩 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
5、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羊舌肸,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又称叔肸;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政治家,与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齐名。始吾有虞於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断之以刚;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於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於上。并有争心,以徵於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
6、,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於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3、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论争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
7、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3、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论争 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法法法术术术术势势势势商鞅商鞅商鞅商鞅申不害申不害申不害申不害慎到慎到慎到慎到韩非子韩非子韩非子韩非子集大成者
8、集大成者集大成者集大成者3、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论争 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孟子虽然说“仁者无敌”,实际上却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相反,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秦王赢政读过韩非著作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惶惶乎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惶惶乎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惶惶乎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惶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