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说课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说课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说课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说课稿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唐诗五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
2、及浓浓的思乡之情。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诗词,他们已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比较喜欢背诵诗歌;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有了诵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和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虽能结合文下注释初步读懂诗歌内容,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但由于社会阅历和生活经历有限,难以深入理解,容易停留在字面,而且不善于联系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深刻主题。对其中的语言及意境方面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三、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2.在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四、说教学重难点体会
3、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感及对“送别”的理解。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尝试学习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
4、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人生中总有一些场景不能改变,却又无法回避。譬如晴空,譬如阴雨;譬如拂晓升起的朝阳,譬如黄昏落幕的烟霞;譬如不期而遇的邂逅,譬如猝不及防地分离。相逢一笑,固然是生命中的美好,但送别时分,亦是旅程中的点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一首送别诗歌,渡荆门送别。(揭示课题)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5、,韵律和谐多变。2、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注意朗读的
6、节奏和感情,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荆门送别(jng)应怜故乡水(lin)帘旌不动(jng)2.学生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诗意。3.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4.理解诗意(1)重点词语从:往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海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怜:喜爱(2)译文: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地漫游。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明月映入江水,如同天上飞下的明镜,云霞凝聚,如同浮现绮丽的海市蜃楼。故乡的水还是爱恋我,情意深深地将我的船
7、送到万里之外。板块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叙送别缘起)。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诗人乘舟顺江而下,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水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上奔流,浩浩荡荡。这两句诗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将其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