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评估题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评估题16.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教师资格试题一 , 单选题 (共20题,每题1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 【问题】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答案】 D2. 【问题】 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腺细胞内.核酸合成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B.叶肉细胞内,氧气的产生发生在叶绿体内膜上C.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DNA能够发生转录D.破坏浆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后,免疫水平不变【答案】 A3. 【问题】 在模拟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将实验装置放在
2、向阳处的主要目的是()。 A.让植物叶片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B.有助于植物叶片的气孔张开C.促进酸雨与植物体内有机物反应D.帮助植物体提高温度【答案】 B4. 【问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消毒可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B.表示脱分化过程C.表示细胞再分化过程D.取材一般需要选择成熟叶【答案】 D5. 【问题】 甲、乙两种物质分别依赖自由扩散(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如果以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并维持其他条件不变,则()。A.甲运输被促进B.乙运输被促进C.甲运输被抑制D.乙运输被抑制【答案】 D6. 【问题】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A.后勤职工B.行
3、政干部C.学生D.教师【答案】 D7. 【问题】 C4途径中,CO2的受体是()。A.草酰乙酸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天冬氨酸D.二磷酸核酮糖【答案】 B8. 【问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A.无目的的幻想B.穿衣等自动化的操作C.比较D.发明创造【答案】 D9. 【问题】 学期结束前,教师为总结生物学教学拟定了详细计划,对学生本年级所学生物学内容进行了测验考试,这样的考试属于()。A.终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配置性评价【答案】 A10. 【问题】 下列对儿童的看法,正确的是()A.儿童是无知无能的B.儿童不是微缩的成人C.儿童可以按成人的愿随意塑造D.儿童是家庭的
4、私有财产【答案】 B11. 【问题】 儿童入学后必须以()为主导。A.学习B.游戏C.体育D.文艺【答案】 A12. 【问题】 以学生本身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内容要点的探究性学习属于()。A.发现式探究B.推理性探究C.实验式探究D.启发式探究【答案】 A13. 【问题】 一定没有戊糖参与组成的结构或物质是()。A.DNA水解酶B.核糖体C.质粒D.线粒体【答案】 A14. 【问题】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虚拟自我D.心理自我【答案】 D15. 【问题】 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是()。A.初等教育B.
5、中等教育C.基础教育D.高等教育【答案】 C16. 【问题】 导致“狼孩”心理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是( )。A.遗传有缺陷B.生理成熟迟滞C.自然环境恶劣D.社会环境缺乏【答案】 D17. 【问题】 把一片新鲜的叶片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会看到叶片的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而且实验显示叶片背面产生的气泡比正面的多。由此可以说明()。A.叶片背面的呼吸作用比正面强B.叶片背面的光合作用比正面强C.叶片背面表皮上的气孔数目比正面多D.叶片背面表皮上的气孔数目比正面少【答案】 C18. 【问题】 “通过认识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认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是“植物的生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其属
6、于()A.知识目标B.能力目标C.过程与方法目标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答案】 D19. 【问题】 口渴会促使人作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A.指向功能B.激活功能C.强化功能D.调节与维持功能【答案】 B20. 【问题】 在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以及鸡的红细胞中均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A.中心体发出星射线B.无丝分裂C.合成蛋白质D.ATP合成【答案】 D二 , 多选题 (共20题,每题2分,选项中,至少两个符合题意)1. 【问题】 人格倾向性是心理活动动力方向的特征,包括()A.需要B.兴趣C.理想D.世界观E.自我意识【答案】 ABCD2. 【问题】 教师劳动创造性主要
7、体现在()A.因材施教B.对教育、教学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C.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处理上D.教师的教育机智E.学生的成绩【答案】 ABCD3. 【问题】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A.细微型操作技能B.闭合性操作技能C.连续型操作技能D.开放性操作技能E.徒手型操作技能【答案】 BD4. 【问题】 下面关于班级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B.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C.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D.班级管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E.班级管
8、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答案】 ABCD5. 【问题】 正强化的方法包括( )。A.奖学金B.对成绩的认可C.表扬D.改善学习E.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答案】 ABCD6. 【问题】 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通过下面哪几个环节来完成?( )A.审题B.联想C.知识理解D.课题类化E.背诵记忆【答案】 ABCD7. 【问题】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的三个阶段是。A.依从B.逆反C.认同D.内化E.统一【答案】 ACD8. 【问题】 对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 ) 方面进行分析。A.性格的社会特征B.性格的理智特征C.性格的情绪特征D.性格的意志特
9、征E.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答案】 BCD9. 【问题】 德育的途径有多种,主要有()。A.思想品德课B.其他学科教学C.课外活动D.少先队活动E.班主任工作【答案】 ABCD10. 【问题】 德育的任务包括()A.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点B.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C.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D.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E.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答案】 BCD11. 【问题】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A.相似性B.原有认知结构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D.归因风格【答案】 ABC12. 【问题】 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由哪些选项构成()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交往的
10、内驱力E.获得认同的内驱力【答案】 ABC13. 【问题】 道德行为包括( )。A.道德行为技能B.道德行为习惯C.道德行为认知D.道德行为情感E.道德行为体验【答案】 AB14. 【问题】 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的观点有()。A.内发论B.成熟机制C.多因素交互作用论D.教育E.外铄论【答案】 AC15. 【问题】 讲授法的类型包括()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E.讲评【答案】 ABCD16. 【问题】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追问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
11、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的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
12、的也是为了孩子好。A.因材施教原则B.疏导原则C.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答案】 BCD17. 【问题】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 )A.遗传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环境E.社会实践【答案】 ABCD18. 【问题】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 )。A.教师的领导风格B.班级的规模C.班级的性质D.学校的规章E.对教师的期望【答案】 ABC19. 【问题】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包括( )。A.操作的定向B.操作的模仿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熟练【答案】 ABCD20. 【问题】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的三个阶段是。A.依从B.逆反C.认同D.内化E.统
13、一【答案】 ACD三 , 大题分析题 (共5题,每题8分)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该学生回答得不完整。这时,老师让学生站在那里,老师又找另一个学生回答,可是第二个学生还没有回答完整(即还没有答出老师头脑中预设的问题答案),第二个学生也被冷落在那里,老师又挑第三个学生继续回答这个问题材料二当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且回答不完整时,老师把该学生回答正确的部分书写在黑板上,确定他回答不上其他问题时,请该学生坐下,然后再找其他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直到老师认为回答正确了。材料三当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且回答不完整时,老师把该学生回答正确的部分写
14、在黑板上,然后给他一定的时间,给他一定的提示,鼓励他大胆地想,争取把问题回答全面。如果实在回答不全,就鼓励他请一个同学帮助,等到完成这个问题以后,再请第一个同学叙述一遍。材料四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各小组讨论,形成“答案”,之后,一个小组汇报答案(老师边听边记录在黑板上),其他小组予以补充,并请另外的同学解释说明答案的形成原因。教师最后总结。问题:(1)激励性策略是课堂学习评价的基本策略之一,其目的是激发与鼓励学习动机,增强学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据此请分析评价上述课堂学习过程。(10分)(2)根据材料总结如何正确运用激励性策略以达到更好的课程学习效果。【答案】(1)材料一中,老师显然没有尊重学生
15、,没有珍惜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材料二中,教师没有“罚站”现象,但是,教师没有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材料三中,教师注意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即使一个学生没有完全解决问题,那么,教师也给足了学生面子,让学生自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并最终也让这个学生学会思考,明白了问题的答案。材料四中,虽然没有明确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但是,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性。通过小组讨论,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后,在讨论问题答案时,能够集思广益,把全班的意见汇集在一起,且注意让别的同学解释问题答案的形成原因。由此可见,这种方法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2)对于学生的参与给予必要的肯定。参与教学的形
16、式包括回答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反思学习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参与,都是有益的,因此,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参与成功的学生,更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教师口头赞扬、点头赞许、让同学们鼓掌给予鼓励或者赠送一个小礼物等。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参与成功的感受。教学中,参与包括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对于过程而言,参与过程本身就是学习过程,如果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参与就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和任务是呵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保障学生参与成功。2. 阅读胡同文化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下列题。师:刚才这几个段落,读完后有什么感受生:口语化,有点随意。生:总觉得不太像文章
17、,好像在拉家常。师:说得好!这正是汪老的追求,他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因此他的文章富有生活气息,京味十足。刘锡庆先生说(PPT):“(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重读)。”师:看来读汪老的文章得怎样生(齐):品!师:请大家选出最喜欢的段落品一品。生:我最喜欢这几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师:梁实秋先生说“窝头是贫穷的象征”北京人真的就爱吃窝头生:不是,下面又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
18、腐滴香油、虾米皮熬白菜,说明有更好的。【答案】(1)首先,教师让学生畅谈读后的感受,说说文章语言的特点。先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语言有感知,为后面的进一步品味语言奠定了基础。教师重视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关注学生阅读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并适时地点拨。然后,作者引用刘锡庆先生评论汪曾祺文字的材料,进一步明确汪曾祺“京味”语言的特点,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及作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接着,教师请学生自由品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巧妙设置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语言,调换顺序、改写等环节的设置,特别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特点。在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尊重
19、学生的个人见解,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最后,课堂落脚到“读”,回读文本,读懂文本,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更是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也参与其中,谈出自己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氛围活跃,也引导了学生深入品味文本,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通过“读、议、赏、再读”的过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关注了每个阅读个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进行了必要的点拨,有助于学生与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2)教师在学生畅谈感受后引用刘锡庆的评价,不仅是对课堂上一环节的有效承接,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品味语言,是一个基础作用。同时,也
20、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阅读文学作品,应当借助丰富的资料,使学生了解更多作品相关的内容,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案例中的教师恰巧遵循了这一理念,这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丰富见识,并学会这种学习方式。刘锡庆的评价,是其对汪曾祺文章的感悟和理解,这也能够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教师借助这类资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评价能力。3.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在教育日志中,张老师这样写道:我曾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他很调皮,有多动症,上课总是坐不住,从来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还严重影响上课的秩序。除了我,其他老师都讨厌他。可就是这样的学生
21、,却肯听我的话,也能上好语文课,语文成绩良好。尤其难得的是他写了一手好字。其他老师都说:“也只有张老师能管得好你!”其实他们错了,我并没有管他,我只是把对其他学生的爱也给了他。他的父母很感谢我,而我并没有做什么呀,我只是将我的爱公平地分给了每个孩子。问题:请从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答案】张老师的做法比较恰当,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职业理念的具体要求。首先,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材料中,张老师面对调皮、不认真完成作业、不好好学习的学生,给予他们公平的爱,对学生一视同仁,促进了这些学生的发展。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保持教育公正。材料中,张老师对
22、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并没有放弃,而是把他的爱公平地给了每一个学生。最后,素质教育强调要发展学生个性,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材料中。张老师看到了调皮捣蛋学生能写一手好字,说明老师看到了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践行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4.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
23、,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答案】遭遇挫折,笑对痛苦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如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
24、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笑对痛苦,“长安市上酒家眠”;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
25、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作出错误的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的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激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
26、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你嘴角边还会有甜甜的笑【解析】文章开篇就十分漂亮,如一江春水奔赴眼底,动人心弦。在紧扣话题,渲染一些人经受挫折放大痛苦的悲惨遭遇后,振臂一呼,亮出观点:“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行文中,作者用例证,用引证、正反对比,充分利用教材,选取王勃达人知命、笑看人生和李白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不坠青云之志等事例从正面说理,告诉世人,面对挫折时不应放大痛苦。然后笔锋一转,再举刘备遭遇挫折,却放大痛苦,落得“白帝托孤”的悲剧的事例,从反面论证和强化自己的观点,使论证严密,无懈可击。另外,作者评论古人而又不忘观照现实,说理严肃而又
27、不乏诗意的评述;精心打造精彩的语言,用比喻,用引用,用排比,用反问,使文章神采飞扬。5.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指出上述材料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答案】(1)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在呈现、操练、输出及复习巩固的各项活动中听、说、认、读新词汇。教字难点:理解进行时的运用,并在对话中正确结合词汇进行运用。(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学生能够听懂、认读、识别本节课的重点词组getup,brushmyteeth,washmyfacehavebreakfast。1.2学生能够理解有关时间表达的句式结构,能理解进行时用于表达正做某事的结构。-ItsWhatareyoudoing-Im。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得体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单词、句型,就时间主题进行问答。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与生活紧密关联的主题,有效激发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围入的生活作息安排,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教学过程1.导入:猜谜游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