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素材:中国历史典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素材:中国历史典故.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素材:中国历史典故作为高考生我们要熟识典故,了解典故,能够娴熟地去驾驭和运用典故。下面是语文迷为大家供应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1、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季,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气候热得稀奇,烈日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曲曲折折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忧贻误战机,心里特别焦急。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速速度呢?他马上叫来向导,静静问他:这旁边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另有很远的旅程。曹
2、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深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措施。他知道现在纵然下下令要求队伍加速速度也无济于事。脑子一转,措施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部队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边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似乎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调禁不住加速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方用幻想安慰自己或他人。2、化干戈为玉帛语出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
3、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事实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快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实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逼,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
4、举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接着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则、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留意到这个状况,就立刻派人拆掉了城墙,
5、填平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3、毛遂自荐秦国大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国虽然竭力反抗,但因为在长平遭到惨败后,力气不足。赵孝成王要平原君赵胜想方法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叔叔。他决心亲自上楚国去跟楚王谈判
6、联合抗秦的事。平原君准备带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国。他手下有三千个门客,可是真要找文武双全的人才,却并不简单。挑来挑去,只挑中十九个人,其余都看不中了。他正在焦急的时候,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了起来,自我举荐说:我能不能来凑个数呢?平原君有点惊异,说:您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来有多少日子了?那个门客说:我叫毛遂,到这儿已经三年了。平原君摇摇头,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冒出来了。可是您来到这儿三年,我没有听说您有什么才能啊。毛遂说:这是因为我到今日才叫您看到这把锥子。要是您早点把它放在袋里,它早就戳出来了,莫非光露出个尖儿就算了吗?旁边十九个门客认为毛遂
7、在说大话,都带着轻视的眼光笑他。可平原君倒赏识毛遂的胆识和口才,就确定让毛遂凑上二十人的数,当天辞别赵王,上楚国去了。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谈判合纵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个门客都在台阶下等着。从早晨谈起,始终谈到中午,平原君为了劝服楚王,把嘴唇皮都说干了,可是楚王说什么也不同意出兵抗秦。台阶下的门客等得实在不耐烦,可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想起毛遂在赵国说的一番豪言壮语,就静静地对他说:毛先生,看你的啦!毛遂不慌不忙,拿着宝剑,上了台阶,高声嚷着说:合纵不合纵,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了。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太阳都直了,还没说停当呢?楚王很不兴奋,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毛遂
8、。楚王一听是个门客,更加生气,骂毛遂说:我跟你主子商议国家大事,轮到你来多嘴?还不赶快下去!毛遂按着宝剑跨前一步,说:你用不到仗势欺人。我主子在这里,你破口骂人算什么?楚王看他身边带着剑,又听他说话那股狠劲儿,有点胆怯起来,就换了和气的脸色对他说:那您有什么高见,请说吧。毛遂说: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兵士,原来是个称霸的大国。没有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连连战胜仗,甚至堂堂的国君也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这是楚国最大的耻辱。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小子,带了几万人,一战就把楚国的国都郢都夺了去,逼得大王只好迁都。这种耻辱,就连我们赵国人也替你们羞涩。想不到大王倒不想雪耻呢。醇厚说
9、,今日我们主子跟大王来商议合纵抗秦,主要是为了楚国,也不是单为我们赵国啊。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样,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脸红了,接连说:说的是,说的是。毛遂紧紧钉了一句:那么合纵的事就定了吗?楚王说:确定了。毛遂回过头,叫楚王的侍从立刻拿鸡、狗、马的血来。他捧着铜盘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说:大王是合纵的纵约长,请您先歃血(歃血就是把牲畜的血涂在嘴上,表示诚意,是古代订立盟约的时候的一种仪式。歃音shà)。楚王歃血后,平原君和毛遂也当场歃了血。楚、赵结盟以后,楚考烈王就派春申君黄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赵国。4、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仁宗曾经派范仲淹去西北抗击西夏。范仲淹的
10、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他不但是一个军事家,也是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是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他两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跟着改嫁的母亲背井离乡,生活非常贫困。他从小很有志气,爱好读书。十多岁的时候,他借住在一所寺庙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他只烧一锅粥,等粥冷却后,用刀划成四块,一天两餐,早晚各吃两块。菜呢,也只是几根咸菜。后来,人们称他这种生活为断齑(j,指咸菜)划粥,成为历史上刻苦好学的佳话。经过艰苦的学习,范仲淹获得了丰富的学问,同时养成了肃穆仔细和刻苦节俭的作风。范仲淹青年时就考中了进士,起先做官。早年的贫困生活使他了解并怜悯民间的疾苦。他决心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事业。宋夏斗争初期,
11、宋军不断失利。公元1040年,范仲淹和韩琦同时被派到陕西,前去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了延州,发觉一个很不合理的现象。当时,宋朝政府把边兵分给各级官员带领,官职越高的带兵越多,官职越小的带兵越少。这原来是正常的现象,但宋仁宗却下了一道吩咐,说敌人来进犯时,不管来的敌人多少,一概由官小的带领自己的少量人马先去作战。这样做哪有不败的道理。范仲淹却不管皇帝的吩咐,马上变更做法。他把延州的一万八千军队,分给六个将领带领,每将三千人,负责训练。有了敌情,该多派就多派,该少派就少派。同时,他又下令修筑一些城堡。经过一番整顿,延州的防守力气忽然改观了。西夏军队看到范仲淹防守严密,就相互警戒说: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
12、甲兵。从今,他们再不敢轻易侵扰延州了。范仲淹镇守陕西几年,除延州外,还驻过庆州(今甘肃庆阳)、州(今陕西彬县)等地,很受当地羌人部落的敬重。羌人因为范仲淹做过龙图阁直学士,都称他做龙图老子。公元1043年,范仲淹由陕西调回京城,担当副宰相。那时候,北宋政治特别,封建官僚的特权大得惊人。做官全凭关系,升官更靠资格。只要一个人当了大官,家属亲戚都可以做官。结果大小衙门里塞满了多余的官员,好多官员又尽干坏事。范仲淹早就看不惯这种状况。他担当副宰相后,决心改革,就大胆地向宋仁宗提出十项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一、明确规定官吏提拔或者降职的方法;二、严格阻挡凭借特权、关系等取得官职;三、改革科举
13、制度;四、慎重选择官员;五、重视生产;六、加强武备;七、减轻劳役等。宋仁宗正信任范仲淹,对范仲淹提出的方案全部接受了。因为范仲淹是在宋朝庆历年间提出这个方案并进行改革的,所以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为了推行新政,范仲淹首先整顿官吏制度。他派一些官员担当监司(监察官),到全国各地视察,然后依据他们的报告,把各地的坏官从登记簿上除名,加以撤换。有一次,和范仲淹一起推行新政的大臣富弼(bì),看到范仲淹在登记簿上勾掉坏官的名字,心里不忍,就上前劝阻说:一笔勾掉一个名字很简单,可是,被勾掉的一家人都得哭了。范仲淹毫不动摇,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北宋的政区名称)的百姓哭好啊!富弼听
14、了,觉得范仲淹既有胆识,又有见识,心里特别敬佩。新政在推行中,触犯了一些封建贵族的利益。很多保守的官僚纷纷起来反对,诽谤范仲淹和推行新政的人,说他们结成朋党,滥用职权。宋仁宗动摇了。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多,范仲淹就被降职,调到外地做官去了,新政也跟着失败了。范仲淹虽然遭遇打击,但他忧国忧民的信念却丝毫不变。不久,他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去做地方官。这时,他的挚友滕子京也被降职,在岳州做地方官。滕子京在岳州重新修建岳阳楼,请范仲淹写一篇纪念文章。范仲淹答应滕子京的要求,写下了着名的岳阳楼记。文中反映范仲淹宏大理想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公元1052年,范仲淹又被调到
15、颍州(今安徽阜阳)去当地方官。他在上任的路上生病死了。范仲淹生前,生活特别节俭,但待人却很亲热厚道,乐于助人。他喜爱将自己的钱财赠送给别人,还设法救济同族的人。所以,他死后,人们都很哀思。5、明成祖迁都北京朱棣在南京做皇帝,一刻也没有遗忘他的军事与政治依据地北平。当年,他就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陪都,并着手迁都北京的工作。北京在辽和金代都做过都城,元代称为大都,更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在元朝末年,北京城市受到严峻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削减,但是北京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却更突出了。当时,威逼明朝平安的主要力气,仍旧来自退守到关外的元朝残余势力,他们始终想打回北京,复辟元朝。将明朝的京城迁到北京
16、,将能更有效地组织力气,反抗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明成祖就曾多次从北京动身,征讨瓦剌等蒙古贵族。明成祖在北京镇守过二十多年,既熟识那里的一切,又有盘根错节的势力和深厚的感情,建都北京,自然更能巩固他的统治。早在永乐元年以后,明成祖就多次吩咐将江苏、浙江、山西等九省大批富足的居民迁到北京;又在昌平营建他的陵墓。公元1416年,他吩咐文武大臣探讨营建北京城的方案。其次年,任命泰宁侯陈为营建北京的总指挥,前后从全国各地招来二十多万工匠,上百万的民,还有难以计数的军队。建城所需材料来自全国各地。百年以上的宝贵木材,是从湖广、四川、贵州等地采伐,经过千山万水运输到北京的;城砖与墙砖,则在山东日夜烧制;宫内
17、铺地的金砖(大方砖),则烧制于苏州。营建北京,主要是建设宫城(紫禁城)和皇城(包括祭坛和官署)。明代的紫禁城建在元代皇宫大内的旧址,但略向南移,南北方向上则扩大了很多,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四周城墙高十多米,在东西南北的正中分别有东华、西华、午、神武四座城门。午门南面是皇城的南门,称承天门,就是今日的。皇城外有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中的宫殿分前后朝。前朝(外朝)有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后朝有乾清宫、交泰殿、保宁宫三大殿。六座大殿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特别严整。营建北京的工程中,明成祖重用了一个能工巧匠蒯(kui)祥。蒯祥是苏州人,出身于木工世家。他父亲主持过南京城宫殿木工活
18、的制作。蒯祥也学得一手好手艺,建房造屋,估计尺寸,量度长短,布置间架结构,与设计不差分毫。他还精通泥、石、漆、竹等手艺。据说,他能够双手各拿一支笔,同时画两条龙。画成后,两条龙龙身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蒯祥隶属于工部管辖。紫禁城起先修建后,他被明成祖召到北京,担当营缮所丞(负责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紫禁城的布局,多出于他的奇妙设计。他还经常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据说,有一次,一个木工锯皇极殿宫门门槛时,不当心将木料锯短了一尺。这根木料是缅甸进贡的宝贵巨木,这个工匠马上面临杀身之祸,吓得没了办法。蒯祥来看后,端详了一会,说:没有关系,可以补救。他让闯了祸的木工将木料的另一头也锯短一尺。那木工却不敢下手。
19、蒯祥便接过锯来就锯。锯完,按尺寸另外雕刻了两个口中含珠的龙头,用活动头装到锯短了的门槛上。再把门槛安装到门上,尺寸完全吻合,而且便于拆卸。这种装置,被称为金刚腿。还有一次,宫殿上梁时,一端的头怎么也投不准,在场的工匠毫无方法,又请蒯祥来解决。他爬到梁上,看准位置,猛一斧头,两根梁木就服服帖帖地吻合到一起了。蒯祥因此被人称为蒯鲁班。他后来做到工部尚书(负责建筑、制作的最高长官)。直到明天顺年间,明朝宫廷内的全部营缮、建筑,都还由他负责。经过多年的修建,北京宫城与皇城最终基本建成。明成祖于公元1420年,正式将京城迁往北京。原京城应天府,改为南京,作为副都。明成祖在北京,还让他的大臣姚广孝为他建立了两口青铜巨钟。人们推想,这是因为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屠杀过的人太多,心里恐惊,而希望建立这样两座充溢法力的大钟,来保佑他的心灵的平安。这两座大钟,现在还剩一口,重四百多公斤,高七米,外径三米三,上面铸满二十多万字的经文,成了北京的传世珍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