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驾驭的基础学问: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峻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相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宏大的农夫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相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傲慢安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气的发展
2、,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夫斗争抵抗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挡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相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记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农夫阶级掀起了大张旗鼓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夫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斗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紧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严峻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冲突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实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阔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威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峻破坏中国主权和国防平安;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
4、,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变更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须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恒久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记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所以,“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老师应引导学生依据教材,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深厚,尤其在农夫头脑中仍占统治地位,而简单丢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警觉加以分析,相识其盲目排外性。从当时中国社会冲突激化、斗
5、争的总体高度、主要冲突及主要方面,来相识“扶清灭洋”口号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冲突激化的结果。 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时,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以前的不同等条约的比较,体会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难点分析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改变是本课难点。这是学生较难完整驾驭的一个问题。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是随着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方面的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的,而教材并未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冲突这一关键环节。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改变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改变及缘由时,老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
6、,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缘由”,其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义和团与帝国主义列强三者关系的改变。 教学设计方案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斗争 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改变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探讨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重点是讲缘由和”扶清灭洋”的口号。缘由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隐私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
7、,后来形成以农夫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防卫的民间隐私组织。鸦片斗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自甲午中日斗争起先,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阔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中外冲突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同等条约所给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
8、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义和团告白中说:“爱护中原,驱除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的确削减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丢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
9、成分困难,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渐渐落入被利用、被限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定结局。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灭洋”在当时民族冲突非常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与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相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相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通过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过程来讲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缘由。从主观上说,义和团虽提出“扶清灭洋”,但在受到镇压时,英勇抗拒,没有受“扶清”的束缚。山东、直隶的义和团连克州县,势力席卷京津地区。这是义和团能够发展的主观
10、缘由。从客观上说,清政府听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这迫使山东义和团向外发展。随着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汇合,义和团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势和影响。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由于义和团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变更对义和团的策略,即由“剿杀”改为“把抚”,这就成了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缘由之一。 清政府变更策略的缘由还有: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与帝国主义有冲突,而在“盲目排外”这一点上与义和团有一样性,这是他们短暂联合的基础,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所以这种联合必不久。 三、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及其罪行 首先要讲清晰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
11、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从空间上说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战斗往往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指导学生予以留意。可利用电脑动画讲解。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行。严行查办,务尽根诛”。即下令剿灭义和团。除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主要缘由外,大张旗鼓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失败呢?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扶清灭洋”的口号中的“扶清”,正是这一点使义和团丢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是造成义和团快速失败的主观缘由。二是八联军占据北京后,分区占据。侵略
12、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价。以下史料可供参考运用。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武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恒久消退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反抗。” 八国联军占据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发表文章,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恒久也不能期望那是最终的解决方法。骚动、不幸和不稳定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
13、族心情的存在和力气。”美国公使在其著作中写道:“世界上全部国家中,中国是最不相宜瓜分的。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一、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常常不断的抗拒。”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白义和团运动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气,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虚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内容对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行分析,不必补充材料。最终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限制清政府,使中心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抗拒的工具,以达到恒久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板书设计 第八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斗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缘由 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改变三、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及其暴行 1.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的爆发 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3.八国联军侵略暴行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