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概论要点复习指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概论要点复习指要.doc(8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企业管理概论第一章企业第一节企业及其类型 一、企业的概念 企业的概念是抽象掉企业纷繁复杂的具体形态,对企业本质的阐释。即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法人。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这一要点强调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这样就把企业与政治组织、行政组织、事业单位区别开来。 第二,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这一要点强调的是企业经营的自主性,即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独立核算。这样就把企业与那些不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
2、核算的经济组织(企业下属的一个生产单位或分公司等)区别开来。 第三,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这一要点强调的是企业的法律特征,即企业必须是法人。企业作为法人组织具有三个特征:依法成立、拥有独立支配的财产、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承担法律责任。 二、企业的类型 企业的概念描述的是企业的共同属性,然而企业的具体形态有时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企业类型,它们在管理方式、方法上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来。 企业按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常用的分类方法如下: 第一,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企业分为社会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 社会主义企业有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各种合资经
3、营企业。 第二,按所属行业企业分为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建筑安装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和金融企业等。 第三,按使用的主要经营资源企业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 第四,按规模可以把企业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第五,按组织形式可以把企业分为简单综合型企业、简单专业化企业、多元专业户企业和跨行业综合型企业。 此外企业还可以按市场类型、运用的主题技术分类。同时本节还介绍了几种比较重要的企业类型,如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外向型企业和跨国公司。 三、现代工业企业的主要特征 尽管企业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但是本教材重点研究的对象是最具典型
4、性、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最重要的一种企业类型,即现代工业企业。为了探讨现代工业企业的特征,必须明确企业所共有的二重性。 企业二重性,一方面是指其一般属性,即企业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联系;另一方面是指其特殊属性,即企业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与结构相联系。社会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特殊属性,但它们都受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因而都具有相同的一般属性。从这个角度出发,现代工业企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第一,大规模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并系统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 第二,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严密而复杂。 第三,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比例性和连续
5、性。这是由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紧密的协调性和严格的比例性决定的。 第四,生产社会化程度高,具有广泛、密切的外部联系。 现代工业企业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管理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第二节企业经营方式 本节主要是从企业资产所有者与经营之间经济关系的角度,探讨企业的具体形态。为了更准确把握本节内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企业经营方式的概念 企业经营方式阐述的是企业资产所有者与经营之间的经济关系。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企业的资产所有者或经营者对生产要素及其生产成果所采取的运营方式;二是指在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处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经济关系的运营方式。 对于我国国有企
6、业而言,经营方式就是指通过规范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责权利关系所确立的企业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制形式。 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企业多为简单的单个业主制企业,由资本家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在资本家身上,二者是不分离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大企业逐渐出现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即资本家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将其交给职业经理人员负责。而后,随着股份公司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大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日益明显,并变得普遍化了。两权分离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比如趋势。具体
7、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企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杂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的经营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投资者仅凭手中的股份是难以胜任企业高层管理职务的,因而把企业的经营权交给经过专门训练的专家成为必然。 第二,公司制的企业形式及其股权的分散化。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股份制企业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并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大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权的分散化必然产生资本所有制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三、两权分离的理论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改革的意义。 理解两权分离的理论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改革的指导意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实践上看,单
8、一的国有经营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是单一的,即国家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通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这种单一的经营方式造成了企业既没有活力又没有动力、国有资产大量浪费、职工依靠企业吃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等弊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加以改革。 第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指出了国有企业经营方式改革的方向。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给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指出了国有企业经营方式改革的方向。既然所有权和经营权既可以统一在一个主体身上,也可以相互分离,落实在不同的主体上,给企业以经营自主权便成了国有企业经营方式改革的方向。中
9、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第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会改变所有制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由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与资本主义企业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一方面不改变资本的所有权,保持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另一方面把企业的经营权交给经理人员,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说,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两权分离不但不会丧失国家对国有财产的所
10、有权,而且还能有效激活国有企业,使国有财产得到更有效的运用。 四、我国国有企业主要的经营方式 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已经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国有国营的方式,出现了多种经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股份经营方式:即推行产权股份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公司制的形式改造国有企业的方式。 (2)承包经营方式:即以企业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机构为发包方,企业资产经营者为承包方,采取签定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明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使经营者能够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所有者根据其完成承包任务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奖惩。 (3)租赁经营方式:即由企业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机构作为出租方,将企业有限期地
11、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向出租方交付租金并依照合同规定对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关于以上三种经营方式的特点、具体形式、适用范围,原教材都有详尽说明。在此不一一赘述。 第三节企业组织形式 本节首先介绍了企业组织形式的概念和类型,然后论述了我国国有在企业组织形式方面改革的方向和内容,即进行公司制改造和发展企业集团。具体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组织形式的概念与类型 1什么是企业组织形式 企业组织形式是指企业财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状态,它表明一个企业的财产构成、内部分工协作与外部社会经济联系的方式。 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企业规模较小,生产经营活动较为简单,组织形式相应地也比较单一。
1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扩大,生产经营活动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多样化了,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具体形态。考察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二是从生产力的角度去研究。这也是企业组织形式分类的两种方式。 2按财产构成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 按财产构成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组织形式,依照这个标志,一般可以把企业划分为以下三类: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前两类属于自然人企业,而公司制企业则属于法人企业。 (1)个人业主制企业。它由业主一个人出资兴办,并由业主自己直接经营,自己占有盈利,并自己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责任
13、的企业。在我国,人们通常所说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便属于这类企业。 个人业主制企业具有设立手续简便,产权转让方便,管理灵活,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业主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等优点。但是,同时也具有规模小、寿命短,资信能力有限,承受市场冲击的能力弱等缺陷。 (2)合伙制企业。这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共同出资,通过签订协议而联合经营的企业。其特点是按照协议,可以由其中的一位合伙人负责经营,也可以由几个合伙人或全体合伙人共同经营;全体合伙人共享盈利,共担风险,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连带责任。 同个人业主制企业相比,合伙制企业具有资信能力较强,企业规模较大,合伙人经营管理的积极性较高等优点。但是,合伙制企业的资产
14、规模仍然有限,同时多个合伙人共同经营,容易降低决策效率、贻误市场时机。 (3)公司制企业。这是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投资、依法组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是联合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最重要和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企业组织形式。 公司制企业同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第一,公司制企业是法人企业,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民事本体,在经济上拥有独立的财产。而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都是自然人企业,它们没有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也没有独立于出资者之外的财产。 第二,公司制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制度,以其全部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则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
15、承担有限责任。而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企业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第三,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即股东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而是由股东选出的董事会并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来经营管理企业。而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在所有者手中,所有制同时也是经营者。 公司制企业的具体形式 公司制企业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五种,即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两会公司。这五种形式中又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最重要,最普遍。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其特点是:股东
16、共同出资设立,出资额不一定相等;股东人数比股份有限公司少得多,且既有下限又有上限;不发行股票,不能上市交易;注册资本数量比股份有限公司少;公司经营状况的透明度不像股份有限公司那样高,只接受股东的监督,无须向社会公开帐目。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注册资本为等额股份构成,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其特点是:设立需有发起人,他们负责公司筹办事务,并依法认购公司股份;股东人数较多,法律规定只有下限而无上限;全部资本划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股份采取股票形式,通过认购股票筹集资本;注册资本数量要求较高。公可经营状况的透明度较高,不仅要接
17、受股东查询,还要向社会公告其财务会计报表。 公司制企业的优点 同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相比,公司制企业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是: 第一,具有大规模筹资的能力,能迅速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有限责任制减轻了股东的投资风险,有利于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有利于资本集中,实现规模经营; 第三,资产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不会因股东的变化而变动,使得公司在市场活动中具有较高信誉; 第四,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 3按企业内部分工协作和外部的社会联系方式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 按企业内部分工协作和外部的社会联
18、系方式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研究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厂型企业。即一个工厂就是一个企业。 (2)总厂型企业。即在装配性行业中,以产品为对象,以装配厂为中心,把有关的一些担负零部件加工和工艺协作的工厂组织起来,由总厂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处理对外经济联系。 (3)专业公司。由同一行业中生产同类产品或同类零部件,或者从事同类工艺服务的工厂联合组成的公司。 (4)联合公司。由若干个彼此存在一定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的不同行业或生产不同类产品的工厂联合组成的公司。 (5)企业联合体。这是以大中型企业对依托,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按
19、照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自愿结合;谋求共同发展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经济联合组织,亦称企业群体、经济联合体。其特征是:参加联合体的企业成员仍保留独立法人地位,并仍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照自愿、平等、互利、互助的原则处理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各成员企业之间具有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它们以具有某些优势的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围绕一定的经济目的而组织起来;内部联合分层次,一般由骨干企业、配套企业、协作企业三个层次组成;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的设置等问题,由成员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协商确定。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保持着单一国有的工厂制企业形态。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的种种
20、弊端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1单一国有的工厂制企业形态的弊端 主要表现在: (1)产权关系模糊。我国原有的企业制度,全国只有一个财产主体即国家,但究竟哪个部门代表国家行使财产所在权向国家负责并没有具体化。由于产权关系不清,必然导致产权责任不明确、产权约束无从建立、产权转让也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2)投资主体单一。国家是企业唯一的投资主体,一方面由于财力有限,限制企业的成长发展;另一方面国家由于掌握着企业财产的一切权利,使企业不可能真正自主经营。 (3)企业资产呆滞。旧的企业制度不允许国有资产的买卖和转让,企业一旦建成投产,国有资产就固化在那里,无法实现优胜劣汰和资
21、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导致国有资产闲置、浪费和流失。 (4)政企职责不分。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机构一个主体上,国有企业不但没有自主权,还要去承担许多本应由政府和社会承担的职能,负担十分沉重,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实力。 (5)经济效益不佳。单一国有的工厂制企业即没有独立的财产权利,也不承担风险,缺乏提高经济效益的压力与动力,效益不佳便是必然的结果了。 2改革的方向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内容,以公司制为主要
22、形式,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企业制度。 (2)为什么说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解决传统企业制度的弊端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是解决传统企业制度的弊端的有效措施。这是因为: 第一,公司制可以使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晰起来。实行公司制意味着,一方面,出资者成为公司股东,依法享有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维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组织拥有企业财产的经营自主权和收益权,盈利则按股分红,亏损则股东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财产权利与义务的这种明确性,也会使产权关系越来越清晰。 第二,公司制通过股权结构多元化,既能有效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有
23、利于政企分开,又能大规模筹集资金,分散国有资产的风险。 第三,公司制能使产权流动变为现实。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可以根据资产收益情况和产业政策,借助金融工具,完成国有产权的转移,使国有资产得到合理配置,能够保值增值,国民经济结构也能得以调整和改善。 第四,公司制企业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其经营管理具有较高的透明度,股票价格的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劣,经营者的业绩亦能据此予以判断。这就能促使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总之,以公司制改造传统企业制度,是消除弊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符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企业集团 1从生产力
24、组织形式看,我国传统的单厂制企业的弊端 从企业内部分工协作和外部社会联系方式即企业生产力组织形式这个角度来考察,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普遍 “大而全”、“小而全”的单厂制企业组织形式。其弊端主要是: (1)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2)难以实现规模生产和规模经营,不利于采用先进技术,产品档次低,更新换代慢,生产周期长,主要靠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去增加收益; (3)企业设备和人员负荷不均,存在许多浪费,企业之间低水平地重复建设、重复生产,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2从生产力组织形式方面改革传统企业制度 (1)改革的方向 针对“大而全”、
25、“小而全”的单厂制企业组织形式存在的弊端,根据国内外经验,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专业化、联合化的企业集团形式。 (2)企业集团概念及特点 所谓企业集团,它是一个以少数几个或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的企业为外围,通过各种不同的联系方式而结成的比较稳定和紧密的企业联合体。企业集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具备一个实力雄厚、对集团成员企业具有控制力的核心企业,它有独立财产,有法人地位、资金、产品和市场营销实力,能统一规划集团动。 第二,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四个层次。 第三,多渠道控制和影响成员企业,同时以资产连结为主。多
26、渠道包括参股和控股、章程与合同、人事派遣、业务联系等,其中以资产连结纽带为主。 (3)企业集团的类型 按照企业集团实行联合经营的内容和方式来划分,我国目前正在发展的企业集团主要有以下几种:产品辐射型、多元复合型、项目成套型、经营服务型和出口导向型等。 发展企业集团之所以对于改革我国国有企业弊端,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因为它具有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统一经营,又能给各个成员企业以最大限度的经营灵活性,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与优势的优点。 第二章 企业管理综述第一节 企业管理的产生与二重性 本节高度概括了企业管理的概念和本质,即从抽象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企业管理的问
27、题,主要内容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企业管理的概念及产生、发展 为了弄清楚企业管理的概念,首先应知道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的含义。一般意义的管理是指有意义地协调人们的共同劳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系统的工作过程。而企业管理是指以企业为对象的管理活动。 企业管理是随着企业这一事物的产生而产生的。具体讲,就是当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机器大工业逐步代替了工厂手工业,商品生产日益发达,以机器大生产为特点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单位-工业企业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以后,才产生并逐步成熟发展起来的。因此说,企业管理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调解人与劳动资料之间以及人于人之间关系的结果,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
28、需要而不断完善发展的。 二、企业管理的本质-二重性 (1)企业管理二重性的含义 从本质上讲,企业管理具有二重性。所谓企业管理的二重性,是指一方面,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2)企业管理二重性产生的原因 企业管理具有二重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所管理的对象-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因为生产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即具有二重性,所以企业管理必须同时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这两个职能,才能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企
29、业管理两种职能的互相结合,就构成了其二重性。 二重性是企业管理普遍共有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和社会主义企业管理都具有二重性,它们的二重性既有区别,又有相同之处。相同之处是它们的自然属性一面,即它们都必须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科学地组织和调节企业的协作劳动,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在这一点上,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别。区别在于它们的社会属性。 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反映了资本家掠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而实现资本增殖的要求,它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服务的;而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不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而是以服务于包括劳动者自身在内
30、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的。因此,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属性是反映企业职工和全体劳动者的利益,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这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有着根本的区别。 (3)学习企业管理二重性原理的意义 学习和掌握企业管理二重性这一原理,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应以正确的态度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方法。一方面,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同时扬弃那些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管理理论、方式和方法。一概拒绝和全盘肯定都是不正确
31、的。 其次,在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企业管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割裂二者的联系。这就要求,一方面必须按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努力实现管理组织高效化、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和锦现代化、管理人员专业化,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必须体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注意研究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科学体系,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职能、任务和内容 本节仍然是回答什么是企业管理的问题。与上一节不同的是本节内容更具体,它从三个角度回答了企业管理究竟是干什么的问题,即企业管理的
32、职能、任务、内容。 一、企业管理的职能 1企业管理职能的概念 所谓企业管理职能,是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所做的理论概括。依据管理二重性原理,企业管理的职能包括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一般职能是指由协作劳动产生的,属于合理组织生产力的管理职能;特殊职能是由这一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产生的,属于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二者是企业管理两个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基本职能。 2企业管理职能的内容 企业管理基本职能是通过企业管理的具体工作,即具体职能实现的。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主要有: (1)计划 计划是确定企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资源配置等的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中,
33、它是首要职能。 计划职能的主要内容和程序是: 对企业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状况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内部条件的现状及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上述市场需要、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以及企业自身的利益,制定企业中长期和近期的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通过综合评价,选择满意方案,即进行决策;编制企业的综合计划(经营计划)和各项专业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等),以便落实决策方案;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这步工作是计划职能与控制职能相互交叉的一项工作。 (2)组织 为了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与计划,确定企业成员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使企业内部各单位、
34、各部门、各岗位的责权利相一致,并且彼此协调,以保证企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的一系列管理工作;这就是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的内容一般包括: 确定为了完成企业任务、目标而需要设置的各项具体管理职能,明确其中的关键性职能,并将其分解为各项具体的管理业务和工作;确定承担这些管理业务和工作的各个管理层次、部门、岗位及其权益,搞好企业内部的纵向与横向的分工;确定上下管理层次之间、左右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方式和控制手段,使整个企业的各个组成部门步调一致地进行活动,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功能;配备和训练管理人员;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与考核制度,以调动职工积极性。 (3)用人 也叫人事职能。是
35、指人员的选拔、使用、考核、奖惩和培养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 进行职务分析和职务评价,明确企业的各种职务对人的具体要求,包括资格条件、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要求;组织人事考核,发现和选拔合格人才;进行人员配置和升迁调动,合理使用人才;有计划地系统地培训职工,使企业的现在与将来始终拥有一批能够胜任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合格人才;制定和贯彻实施职工奖惩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以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 (4)指挥 指挥职能是由企业各级领导人员行使的一种职能。它是指企业各级领导人为了贯彻实施企业的计划,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通过下达指示、命令和任务,使职工在统一的目标下,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完成各项
36、任务。 (5)控制 控制职能就是指按照既定计划和其他标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按原订计划进行,或者改变和调整计划,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管理活动。 以上几个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也不管企业的哪一个管理部门或者哪一级管理人员,他们所从事的管理工作都包含着或者说都可以归纳为这些职能,区别仅仅在于他们执行的各种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要求及时间分配各不相同而已。 二、企业管理的任务 企业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下列三项:相关的重要任务: 1必须把经济上的成就放在首位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为社会创造财富,增加积累,满足需要,是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因此管理者的每
37、一项决策和行动首先必须坚持经济性的原则。 2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重视人的因素,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并使职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相应的满足。 3关注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其行为必然对社会发生影响,这就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责任。 三、企业管理的内容 企业管理的内容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 从纵向看,有经营战略、决策与计划管理(高层管理)、专业管理(中层管理)和作业管理(基层管理)等三个层次的管理。这三个层次的管理按照分工的要求,各有自己的职责。高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管企业全局的大事,确
38、定总的目标、方针、策略、计划等;中层专业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当好领导层的参谋,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为基层服务;基层管理者和作业者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自身的作业管理和作业活动,贯彻落实企业规定的各项制度和方法,最终实现高层确定的经营目标。这三个层次的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从横向看,有技术开发管理、生产管理、物资供应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这些专业管理的对象,人、财、物、供、产、销等都是客观客观存在的,都有自身的运行规律。管理者必须从这些对象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它们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搞好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节 企业管理的方法 本节所要讨论的方法不是各项专业管理的
39、具体业务方法,而是企业管理的方法论基础,以及各项管理工作和各层次管理人员都需要学习和运用的一般方法。 一、企业管理方法论基础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是合理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实现企业管理组织和管理方法科学化的理论基础之一。 1系统论观点 (1)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综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系统,从是否是人为的角度划分,有两大类系统:一类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系统,称为自然系统;另一类是人造系统,即经由人工创造或改造的系统,企业便是人造系统中的一种。 (2)人造系统的特征 集合性。指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相互区别的要素所组成的整体。 相关性。指系统
40、的各个组成要素不是彼此隔离、毫无联系的,而是互相作用、相互依存的,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 目的性。凡是人造系统,都具有整体目的。这种目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由几个目的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整体。 环境适应性。是指任何系统都必须适应所处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否则,便不能生存和发展。 学习和掌握系统论观点将有助于全面考虑、正确处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寻求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方案。 2信息论观点 信息是现代企业的宝贵资源和无形财富,在生产经营决策、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以及在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过程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信息论的观点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41、,是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企业管理活动中,需要来自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例如市场调查和预测的资料、国家的指导性计划、用户的意见和要求、竞争对手的动态等;二是来自企业构部的信息,例如有关生产、销售、原材料供应与储备、成本、利润、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等状况的资料等。 3控制论观点 控制论主要是研究如何调节与控制复杂的系统,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去运行。 控制过程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1)拟定控制标准。这是控制的依据。 (2)衡量实际成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找出原因。 (3)纠正偏差。有时,产生的偏差是执行的结果超过了标准的要求,这叫正偏差。 根据信息反馈的方式,
42、可以把控制区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简单反馈控制。即衡量系统运行过程的输出,发现偏差,将纠正措施作为新的输入,调整运行过程,以求得预期的输出结果。这种控制方式的主要缺点是:反馈的时间长;属于“事后”控制,因而容易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二是前馈控制。这种控制是监测运行过程的输入,根据输入的实际情况,预测运行结果能否符合控制标准的要求,如果不符合,就要改变输入,从而调整运行过程,以达到预期目标。前馈控制的最大优点是使控制者有了“先见之明”,能在偏差发生之前及时作出纠偏措施。 二、企业管理的一般方法 所谓企业管理的一般方法是指企业在各个管理领域中都需要使用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按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
43、相互作用的方式划分,有以下四种方法。 1行政方法 是指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如命令、指示、规定等,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来执行管理职能、完成管理任务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是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 2经济方法 这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奖金等经济手段来执行管理职能,实现管理任务的方法。经济方法与行政方法不同,它不是用强制性的手段而是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方法。 3法律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用经济法规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法规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秩序进行的条件,企业必须重视法律方法的运用。 4
44、教育方法 它是指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人,企业方法的根本动力是这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思想工作的好坏。 以上四种企业管理的一般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在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起来使用,使之相互补充,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第四节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基本知识,二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基本知识 1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极其特点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
45、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必不可少的工作。一般包括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信息传递、数据处理,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等。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具有科学性、群众性和先行性三个主要特点。 2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作用 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依据。 (2)是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3)是推行经济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依据。 (4)是搞好经济活动分析,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保证。 3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一般要求 (1)必须提高认识,不断克服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 (2)必须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 (3)加强职工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技术业务的培训。 (4)要有长远、系统的打算,扎扎实实地作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 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几项基础工作有: 1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管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工作。技术标准是对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法以及包装、贮运等方面所规定的标准。管理标准是关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职责、程序、方法和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标准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标准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企业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