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论语1000字读后感5篇范文(优选)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学论语1000字读后感5篇范文(优选)_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中学论语1000字读后感5篇范文(优选)关于中学论语1000字读后感5篇范文(优选)的具体读后感参考范文,觉得有用就保藏了,这里给共享给同学们学习。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中学论语1000字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后感1 世界上的真理恒久是最朴实的,就似乎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知大家的东西恒久是最简洁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
2、们会觉得,论语似乎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许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化。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实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重、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志向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合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合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气,我们假如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气,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
3、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看法特别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重。因为其中有1种力气信念的力气。孔夫子是1个特殊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仰慕。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 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看法,是1种朴实的、暖和的生活看法。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
4、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洁。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须要的那种欢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线下学习成长! 论语读后感2 论语中的很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旧深厚,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宏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似乎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观赏孔子的“中庸”
5、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化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说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化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
6、胜利的治理国家须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特别喜爱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限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特性和显明的思想特征。人应当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特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宏大的教化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日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
7、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许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日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家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读后感3 读了论语,儒家思想让我倍受感受。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我刚读时就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书上记载:有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小孩挡住了去路。孔子从车中探出头来,问这位小孩的姓名,并告知他自己的身份。小孩听到后便得
8、知他就是那博学的人孔子。问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听后大惊,惭愧得摇摇头。小孩洋洋得意起来:“告知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荐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听后不得不佩服,赶忙下车行礼,对小孩说:“学问是无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一个人不论学问有多高,都要虚心,学问是无止境的,世界上哪儿都是一种学问,千万不行因为对方阅历浅而嫌弃。因为孔子虚心好学,所以他的学问不断增大,敬重他的人越来越多。 论语中也有这样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充分地表达了孔子好学、知趣与豁达大度
9、的胸怀。对于我们来说,光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足够让我们去刻苦学习。孔子的品德始终处于世人所说的“最高境界”,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事父母几谏”可谓是个经典,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假如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稍微宛转地劝阻。我们何尝做到?我们遇到这种状况,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这您们做错了。这不仅损害了和父母的关系,还会使家庭氛围惊慌。我觉得这是孝敬父母的常规学问。 还有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假如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需有肯定的去处。当今社会,“孝”的本义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每个当父母的都希望自
10、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过上旺盛的生活,但他们的内心更须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年迈的父亲与女儿的对话,父亲都说在家乡过得很不错,不用女儿回家陪他,其实,他的双腿已经不灵活了,他的老伴患了重病,医药费都压在了他的身上,而女儿却浑然不知。这则广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人都会逝去,但是人的一生不在于活的时间是否许久,而是在于这活的时间里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让自己懊悔。做一个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让自己活出精彩,活出价值,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论语读后感4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积累的文化
11、经典,是我国辉煌绚丽的文化典籍中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绚烂的明珠。而书籍是文化的记载,在我看来,论语是最具文人气质的君子品德之书。数千年来,儒家学说始终备受诗人推崇,而孔子也被历代帝王尊为衍圣公,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宠爱论语,孔子言简意赅,却蕴含了很多君子品质与精神。 诚恳守信是君子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行以的。就似乎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可以说,信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我们做人可以不通文字,但决不能欺瞒他人,假如我们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沟通满是谎言,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起
12、初有心与你交友,真心对你,而你却谎言相待,到了最终,那人也会鄙夷于你,不屑于你,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若是你待人诚恳守信,会有更多人愿交好于你,于人于己皆利。 谨言慎行是君子之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意思是:“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削减懊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懊悔。”人生在世,若想不留缺憾,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削减失误,削减懊悔,这是对个人对社会负责的看法。这同时也是确定人生
13、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谦逊好学是君子之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为人若是能够谦逊好学,那么离胜利也就不远了,学习不仅要从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以人为鉴,我们应当学习自己不足的,改正自己有错,一切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宠爱论语,其中孔子谆谆教导的训诲之言或简洁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夸夸其谈,感慨而发。可以说,论语一书便蕴含了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做人,当如孔子口中的“君子之本”,“君子
14、之行”,“君子之风”。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应当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读后感5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见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
15、民听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担心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接受孔子“仁”的政治主见,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化
16、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化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动身,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见“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见,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17、颜渊)作为“正名”的详细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指责。如他指责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行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见“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明显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觉。”孔子主见“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杀身成仁”(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见“因材施教”的教化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化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haha论语1000字读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