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课题----和谐社会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doc
《党校课题----和谐社会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校课题----和谐社会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内容概要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既是大型的社会福利工程,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项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包括城市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两个同样重要的方面。本课题将借鉴已有的成果和我国的农村的实际情况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重要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本战略和原则、政策建议来进行论证。 一、 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促进社会公平提供条件(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推动社会安全和法制建设提供条件(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缩小差距提供条件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
2、度发展的现状与主要特点(一)农村低保制度处于扩大试点阶段(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衰退后重新进入新型制度探索试点阶段(三)农村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的工作有一定进展(四)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五)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范围扩展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分立问题二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三是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四是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问题五是农村低保和社会救助问题六是农村社会保障管理问题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战略和原则基本战略是: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出发,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培育农民社会保障意识,创新社会保障理念,促进
3、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加强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社会保障资源整合力度;改进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做法,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提供服务;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有效性。目前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坚持五项原则。一是坚持统一规划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社会保障与自我(个人)保障、家庭保障、社区保障相结合,在立足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建立开放性、多元结合的保障系统。三是坚持保障资金社会化筹集的原则。四是坚持物
4、资保障和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原则。五是坚持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五、推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政策建议(一)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制度框架,通过法律手段将现代社会发展的保障制度和保障服务全面引向农村、惠及农民(二)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基本制度的建立和体系建设(三)建立各种补充性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保障接轨(四)强化农民权益保障,改革征地制度(五)加强农民工参加保险的引导和监管(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规范化建设,促进资源整合(七)建立高效有力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制度和体系和谐社会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未建成比较成形和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基本制
5、度框架,一些重大类型的社会保障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长计议,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一、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以农村居民为参保对象和保障受益对象建立的制度。农村居民,包括农民工、失地农民、一般普通农民、农村困难户、贫困户和五保户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贫困农民的低保、一般农民的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救助系统等。随着农民身份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形式和内容会发
6、生重要的变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会保障系统有机衔接,逐步建设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促进社会公平提供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石是机会和权利均等,包括就业机会的均等、教育机会的均等、创业机会的均等、融资机会的均等、收入权利的均等、社会权益保障权益的均等。长期以来,国家正规的社会保障制度仅覆盖了属于正规部门的部分城镇居民,并没有覆盖广大农民,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非常悬殊。直至今日,农民多以家庭、至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自我保障”。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加了。这种流动性使得
7、城乡居民不能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家族来获得保障了,尤其是在农村,对大量的农民而言,从发展的趋势来看,需要从社会保障体系来获得机会和权利的基本保障,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我国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老年社会,而且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3%的速度增加。化解老龄化高峰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也需要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推动社会安全和法制建设提供条件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目前已步入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冲突。一是独
8、生子女政策实施问题。农村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民群众即将陆续进入老年,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少子现象改变了养儿防老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如果他们的养老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动摇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群众基础。二是农民工问题,我国进城务工农民约1.6亿多人,收入低、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三是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职工1.38亿人,他们的就业不稳定,没有完全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四是被征地农民超过5000万人,他们失去土地后多数还难以正规就业,面对诸多的社会风险,相当多的人成为弱势群体。五是目前农村每年有约7000万以上灾民,有7600多万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加强社会管理和控制,维护
9、农民权益和相关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体现社会人文关怀,建立社会安全网。(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缩小差距提供条件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根据国际经验和社会保障发展一般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已具备一定条件后,可以采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必须加快农保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缓解社会矛盾,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2009年全国GDP达到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8477亿元,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0、,将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供重要的条件。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新中国建立后的初期,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村土地改革,保证耕者有其田,在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保障为主、政府、社区适当扶助的制度。从农业合作化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在农村实行的是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适当扶助的制度,但没有建立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1978年后,农村社会保障开始逐步建立和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在扶贫救济方面得到高度重视和取得重大成就,同时初步建立了农村基层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但总体上看,还未建成比较成形和完善的基本制度框架,一些重大类型的社会保障目前仍处于探
11、索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是: (一)农村低保制度处于扩大试点阶段 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工作开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地区尝试由乡镇统筹救济经费,开展定期定量救济,这当中就包含了为农村贫困居民提供制度性生活保障的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山西、上海等一些地方开始了真正的农村低保制度试点。目前是第三个阶段,即扩大试点,建立体系阶段。这一阶段从1996年1月民政部召开全国民政厅局长会议开始。最近几年来,农村低保试点和参保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做法上有所创新,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经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
12、南、河北、陕西、吉林等个省、直辖市分别颁布地方规章或以政府名义发文,在全省(市)范围内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衰退后重新进入新型制度探索试点阶段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已有20多年的历史,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6-1992年,为试点阶段。1986年“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召开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展了首批试点。第二阶段是1992-1998年,为推广阶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并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从此农民参保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万农民投保。第三阶段
13、是1998-2002年以后,为衰退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问题,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当时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对当时的农保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第四个阶段是2003年以后至今,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探索试点阶段。一些地方通过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创新制度模式、建立调整增长机制、防范基金风险等,在探索新的农保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00个县(市、区、旗)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保工作,5442万农民参保,积
14、累保险基金310亿元,有301万参保农民领取养老金。)(三)农村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的工作有一定进展 近年来,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受到重视,江苏、浙江省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为解决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始建立以土地换保障、让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权、促进农民就业和一次性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新的制度框架。近几年来,城镇社会保障也开始向农民工延伸,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具体延伸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按照城镇社会保险的统一标准,政府布置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比率,地方向企业摊派任务,将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四项保险捆绑在一起办。二是在城镇社会保险制
15、度框架内适当降低门槛。如浙江省实行“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将农民工养老保险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比例分别降至12%和4%。三是探索对农民工的综合社保制度。上海市2002年开始实行农民工综合保险制度,包括老年补贴、工伤(或者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三项保险待遇。四是企业为农民工中成长起来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如浙江绍兴市。一些地方乡镇企业让有本地户口的农民工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总体看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没有覆盖农民工。 (四)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从2003年正式开始,进展比较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二是参合农民
16、的卫生服务的利用水平提高,抵御大病经济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三是合作医疗的制度运行比较平稳,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截至2008年3月底,合作医疗已覆盖我国农村6.7亿人口。这些人口,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3.44%;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5.7亿人,占全国农业人口的62.25%,参合率是89.06%。 (五)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范围扩展 目前全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经从点逐渐向面上扩展,从临时向制度转变,从单一向政府救济、从中华慈善总会等民间机构救济到社会救济整体发展。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济工作,建立了以民政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体系,总体上救济工作比较到位,效果明显。
17、在特殊困难群体方面,包括“五保”对象、孤儿和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等,我国也为此建立了有关的专门机构和相关援助制度。 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 总体上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规划和设计上还存在重大缺陷,制度覆盖的人口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保障具有应急性,缺乏制度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居民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城乡社会保障分立问题 受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城镇居民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覆盖广大农民,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手段与城镇社会保障相比差距悬殊。在很多地区,多数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校 课题 和谐社会 农村 社会保障制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