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先导。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淮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依据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中共淮南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和规范发展五
2、大发展战略,巩固成果,深化改革,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基础教育发展步入新阶段。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工作重点,启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全市基础教育步入科学发展新阶段。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小学入学率达99.9%,初中入学率达9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4.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2.2%,三类残儿入学率由“十五”期末的85%提高到88.5%。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全市共有省级特色(示范)学校21所,市级特色(示范)学校54所。职业和成人教育有了新进展。省政府提出了“建设职业教育大省”的战略目标,我市抢抓机遇,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
3、速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意见,保证每年教育附加经费的50%作为职教专项经费。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制定了淮南职教园区建设规划,规划建设占地5700亩的山南职教园区。积极开展重点职业学校创建工作,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重点学校4所,省级示范学校1所。中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达36100人,比2005年增加16100人。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再就业等各类培训,年均培训量超过3万人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师德教育,全市形成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师德风尚。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全市2万名在职教师参加了各类培训,教师培训覆盖面达100%
4、,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2.6 % 、98.8 % 、99.75 %,较“十五”末分别提高了15.7、5.4和0.2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工作,共有1200多人次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育行政干部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办学条件有了新改善。开展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工作,强化各级人民政府对教育工作责任,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市教育投入实现了“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62.34亿元,教育固定资产总值净增加6.05亿元,校舍面积增加65.4万平方米。全市中小学全部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农
5、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消除D级危房面积52334平方米,建设校舍面积55148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加固重建面积平方米。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健全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出台淮南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加大布局调整力度,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共撤并中小学120所。出台了淮南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发展中配套建设学校的问题。建立支教服务期制度,逐步缓解农村教师紧缺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实行 “划片招生,就近入学
6、”,强力推行“阳光分班”, 扩大省级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比例,基本消除了择校现象。实施发展性评价考核,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平稳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普遍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新提升。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强校工程。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高校在服务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为进一步完善我市教育结构,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办学层次,批准了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改制申报民办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取得新成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效果明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全市教育系统政风、行风
7、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各项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教育发展的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差距较大,农村教育相对薄弱,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推进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二、“十二五”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中心,以“服务淮南加速崛起”为主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各级各类教
8、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淮南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以上;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以上,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以上。全市教育普及程度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公平性进一步改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备,教育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教育现代化
9、程度进一步提高。三、“十二五”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一)切实加强基础教育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保证新城区、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城市市区、县城城区每3万常住人口建设1所以上不少于9个班建制的公办幼儿园,农村每个乡镇均要建成12所标准化的中心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支持社会力量
10、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明确“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中心校对乡镇幼儿园的管理职责。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评估监管职能。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实施合格评估和等级评估,提升办园水平。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贯彻落实淮南市关于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重建任务。加强区域、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施区域内
11、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实施学校和教师支教制度化的帮扶,保证每所学校教育质量。3、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展综合高中,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内容和多样化选择。改进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改进学校管理和评价方式,引导学校特色发展。促进办学模式多样化,合理配置和统筹教育资源,保持学校规模适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创建省市示范高中。(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努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努力
12、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设置专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并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规模大体相当,到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13000人,在校生规模稳定在40000人左右。2、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立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 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城市教育费附加的50%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每年安排不低于1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市级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和示范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建设8所国家级和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其中1所达到国家级示范标准;再建成10个市级中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10个
13、市级重点实训基地。3、加快建设淮南职业教育园区。按省级职教园区标准,规划建设功能分区合理,资源集约共享,现代化、综合性、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园区。打破部门、行业、学校类型界限,以强势学校为龙头、以强势专业为纽带,优化整合全市职教资源,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整合后市属公办职业学校实行归口管理。积极鼓励企业利用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优势,在园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进入园区发展。4、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凤台县、潘集区集中精力办好所属职教中心,以县级职教中心为核心整合县域职教资源,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把职业学校
14、和成人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十二五期间,每年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5万人次。(三)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就业需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引入民间资本办高校,鼓励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吸引国内高校在淮南设分校。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完成整体搬迁,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专升本,淮南卫校升格为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四)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工作,保障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各项权益。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改善淮南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学校配置适应
15、特殊儿童学习生活需要的设施设备。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的3-4倍核定。设立特殊教育教师特殊岗位补助津贴。注重发展特教的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四、“十二五”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围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位置。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
16、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对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学校和县区实行一票否决评估。建立艺术特色教学教室500个,创建全省体育艺术“2+1” 教育示范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7、,标准化学校全部配齐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立心理咨询室,申报并创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示范区。加快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每个县区都有一所校外活动中心。2、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落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普通高中选课制度建设,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落实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3、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引导教师注重教育与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有效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加强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研交流,通过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教学观摩活动、送课
18、下乡等形式,让更多的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开阔眼界,提高业务素质。加强各级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市、县区、学校三级教学科研网络,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完善教育科研各项制度,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4、建立完善教学质量评估监测机制。加强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阶段的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定期公布质量监测结果,加大质量监测结果的运用力度,奖励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二)着力实现教育公平1、落实教育惠民政策。继续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同步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
19、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扩大中等职业学生受助范围,逐步提高普通高中学生政府资助比例,进一步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办法,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贷尽贷”,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机会。2、重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切实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绿色通道,实现“零障碍”入学,与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3、抓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实施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每个农村留守
20、儿童之家进行配套建设,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模式,积极探索以“寄宿制”为主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式。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管的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1、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终身学习、系统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成才、人才多样等现代教育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21、形成各类人才辈出、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改革完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建立学校发展性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评价方式,促进教师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可持续发展;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鼓励并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2、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事业 发展 十二 规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