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论语的一些心得简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论语的一些心得简短.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对论语的一些心得简短我对论语的一些心得简短(精选5篇) 我对论语的一些心得简短 篇1 另外,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挚友理解。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友情是须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要做到这一点,尊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挚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当一个人能够独立于天地之间,视野
2、已达到肯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挚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独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肯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挚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行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我对论语的一些心得简短 篇2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潇洒,却是一剂朴实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
3、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惊奇,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终归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变更环境,还是环境变更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看法,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渐渐变更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
4、变更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变更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我对论语的一些心得简短 篇3 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挚友之交也。由此可见,挚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非常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 挚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行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挚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
5、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挚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予以外,家还有自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挚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意情感表达沟通的须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挚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挚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欢乐。 我对论语的一些心得简短 篇4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
6、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相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同日而语。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挡他逃亡。但我更喜爱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
7、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特别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视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训诲长期不加变更,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化子女的动身点。所以为父母供应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
8、,假如能够根据父母的意愿、训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看法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
9、告知我们灵敏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肯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汲取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宏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美无边,山之所以
10、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主动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需擅长从平凡的人身上吸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挚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化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很多伟人。 我对论语的一些心得简短 篇5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全部漂亮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
11、我心中学问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觉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望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知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知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看法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知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非常欢乐的
12、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知我们要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知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慢慢地对孝这个字的相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漂亮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或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
13、是在心理上的劝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忧、忧虑。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活灵活现;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好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爱好,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一般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育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很多的植物滋养下强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论语是道德与才智的凝聚,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育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