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9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9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设计.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第 1 页 共 12 页9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文章开端,先以美好娴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
2、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这一句可以看出,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部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
3、设计第 2 页 共 12 页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1朗读并背诵课文。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二、教
4、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1了解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部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第 3 页 共 12 页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 29 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陶渊明 35 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 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
5、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 63 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2写作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 421 年),作者时年 57 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
6、,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部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第 4 页 共 12 页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讨论,互助解答。2教师范读课文,正音。豁然开朗(hu) 俨然(yn) 垂髫(tio) 诣太守(y)阡陌交通(qin) 便要(yo) 还家(hun) 刘子骥(j)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4教师点拨。(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2)古今异义阡陌
7、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3)一词多义舍:A.便舍船(离开)B屋舍俨然(房子)寻:A.寻向所志(寻找)B寻病终(随即,不久)【部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第 5 页 共 12 页志:A.处处志之(做记号)B寻向所志(记号)为:A.不足为外人道也(对)B捕鱼为业(作为)乃:A.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B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遂:A.遂迷(终于)B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4)词类活
8、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的尽头)5学生翻译全文。目标导学三:找出线索,梳理文章情节明确: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部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第 6 页 共 12 页三、板书设计第第 2 课时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完整视频。引导语:我们看到,动画中的桃花源真是美极了,桃源外桃花灼灼,落英如雨;桃源内
9、屋舍俨然,人们其乐融融。这动画中的美景,正是从这篇文字生出的。同学们,我们何不再来看看这些文字,也许我们能创造出比动画更美的桃花源呢!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深入桃源,感受桃源之美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部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第 7 页 共 12 页明确:作者
10、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明确: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5
11、我们已经在视频中看见了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其中进入桃花源前与进入桃花源时的景色更令人如痴如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这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想象其画面,并说说它给你的感受。明确:(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感受:无论是桃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部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第 8 页 共 12 页如画的自然之景。如画的美景更多的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
12、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探究:除了感受到古人寄情山水的山水自然之美,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别的美呢?明确:人文美。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发散探究:可见这篇古文的美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是期待人文和谐的美。倘若要你刻画一个世外桃源,你希望你的桃源是什么样子的?是否与古人相同呢?目标导学二:感受文章的笔法简洁,内涵丰富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
13、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1)省略句子成分。【部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第 9 页 共 12 页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省略问答内容。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
14、文所介绍内容。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两句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过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等。目标导学三:深度探究,领悟桃源成因探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源之美来分析这个问题。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
15、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部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第 10 页 共 12 页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分析: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
16、理想的写照。探究: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分析: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花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目标导学四:材料拓展,桃花源与乌托邦“乌托邦”是欧洲拉丁文的音译,原意为“乌有之乡”,即不存在的地方。自从 16 世纪初叶,英国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按计划生产和消费及人人都从事劳动生产的理想社会后,人们便把“乌托邦”理解为“空想的理想社
17、会”,“乌托邦”也就成了“空想”的同义语。在中国,乌托邦同样令人憧憬、神往。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了对“乌托邦”的美好向往。【部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第 11 页 共 12 页陶渊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几次出仕,壮志难酬,终于归隐田园。自己一生的贫病交加,以及目睹的社会腐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社会生活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古老的“乌托邦”恋歌。思考:乌托邦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是否能实现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用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视频中画面感冲击会使学生本身对桃花源记之美予以关注,为理解与欣赏文章内容打下基础。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梳理,通过朗读、翻译等形式理解文义。通过合作学习等活动,避免了文言文教学中的“填鸭式”的枯燥形式。此外,“体会桃源之美”“文本用语简约”“深度理解桃源意义”三大目标层层推进,互相联系,更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桃花源”的现实意义,达成教学目标。【部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八年级下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第 12 页 共 12 页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引导,设置问题及回答没有兼顾到这一部分学生的学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