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模式及风险评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模式及风险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模式及风险评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模式及风险评析 万类霜天竞自由。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头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作为“不得不玩的一个嬉戏”(theonlygameintown)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中国利率的确定和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改革已进入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终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为确保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活动根据适应金融资源特征、符合金融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在此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在某种意义上指导甚或确定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剩
2、余道路的前进方向、路径选择和制度支配。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评析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记,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确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确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依据市场供求关系确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干脆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
3、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打算、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视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确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记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既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又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改革
4、,中国经济特定的体制背景和金融环境确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性、多样性和困难性。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性是指始于1978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直至1996年6月,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直至2000年9月21日,才迈出具有真正实质性的第一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到目前为止才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终攻坚和破解阶段,这不仅与激进式改革相差甚远,与中国经济其它领域的渐进改革比较,利率体制改革也是滞后的。利率市场化的多样性是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模式、体系内涵、程度范围、次序支配等是层多面广、不一而同的,既有利率市场化内涵的多样化,包括利率确定
5、的市场化、利率传导的市场化和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也有利率市场化体系的多样化,包括中心银行基准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银行间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利率市场化,只有以上部分均得以实现市场化,才是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困难性是指衍生于融资活动的利率制度与金融产权制度、金融市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错综交杂,相伴相随,无论是对宏观经济社会,还是对银行、企业和个人,都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由于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相符合的金融产权制度约束的弱化、金融市场机制及结构的不完善、中国企业和银行的不完全市场化、金融救援机制的不健全等障碍的存在,不行避开地给中国利率市场化将来的改革增加了变数
6、和难度。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评析从1978年起,我国起先了对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随之进行。利率体制改革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在逐步深化,依据利率走势和利率改革内容,可将我国利率改革分为前期的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改革利率生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快速推动等三个阶段。在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阶段(1978年1993年):经过近15年的改革,基本变更了负利率和零利差的现象,偏低的利率水平逐步得到订正,利率期限档次和种类得到合理设定,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银行部门的利益逐步得到重视。在改革利率生成机制阶段(1993年1996年):利率改革主要任务是不断通过扩大利率浮
7、动范围,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促使利率水平在调整市场行为中发挥作用,以逐步建立一个有效宏观调控的利率管理体制。中心银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和结构是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确定利率水平和结构的参照系,中心银行主要是依据社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状况、通货膨胀率和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及世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确定基准利率,利率渐渐被作为调整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杠杆。但在此期间,我国的利率管理权限仍旧是高度集中的。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动阶段(1996年至今):从1996年起先,中心银行才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尝试和探究,推出一些新的举措,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由中心银行引导市场利率
8、的新型体制,实现利率管理干脆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过渡。同业拆借利率、贴现率与再贴现率、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国债发行利率、3000万元以上和期限在5年以上的保险公司存款利率、外币贷款利率、300万元美元(或等值的其他外币)以上外币定期存款利领先后得以放开,开展了利率衍生工具试点,银行间市场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机制正在逐步增加和深化。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其主要表现特征如下:(一)社会资金配置的市场化机制正在逐步形成1.以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利率体系正逐步形成。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利率体系已出现两个改变:一个是基准
9、利率种类越来越少,如存贷款利率种类得到简化,大部分实惠贷款利率被取消,外币利率管理的币种削减,并正在朝最终保留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方向前进;另一个是各金融交易主体实际执行市场化利率越来越多,过去单一性地执行基准利率的时代已被执行以基准利率为核心上下浮动的利率体系时代所取代。中心银行通过基准利率的变动,在短暂的时间内对货币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产生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对中心银行利率的变动做出快速反应,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则对中心银行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做出充分的响应。从实际状况来看,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执行浮动制度越来越多,其利率水平基本围围着中心银行基准利率这一轴心而变动;其他各种金融产品的
10、利率水平也受一个时期内平均基准利率的影响,并充分反映长期资金供求关系和各种心理预期,一个以央行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市场利率为主导的多层次利率体系正逐步形成。2.部分领域资金定价初步实现市场化。近年来,国家尝试将一些资金置于市场中,通过市场机制来确定其价格,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资金定价的市场化。从市场来看,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从区域来看,在农村先行试行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从产品来看,国债、金融债券等非存款金融工具的市场利率已基本实行放开,大额外币利率初步实现了市场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管制已经放松到“存款利率只管住上限
11、,贷款利率只管制下限”的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就市场化程度而言,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要高于存款利率,外币利率市场化程度要高于本币利率,农村利率市场化程度要高于城市利率,大额利率市场化程度要高于小额利率,长期利率市场化程度要高于短期利率,随着企业、居民金融意识的提高和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改革的推动,利率的全面市场化目标距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到目前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只剩下少数关键步骤,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攻坚阶段,但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道路还照旧漫长,促使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仍将是将来金融改革的重点。(二)利率市场化的实际程度落后于名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尽管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
12、阶段性进展,但是各类金融市场上资金的相互流淌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利率的微观机制还是不完善的,价格机制、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性和存款利率的强管制性,导致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实际程度要落后于名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其主要表现为:1.操作层面上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落后于制度层面的利率市场化。制度层面的利率市场化是指依据制度框架设计利率可以根据价值规律自发调整凹凸;操作层面的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特殊是商业银行具备利用利率自主对各类资金合理定价的实力。在某种意义上,制度层面的利率市场化是具有象征意义和法律意义的市场化,操作层面的利率能否实现市场化才是利率能否真正市场化的关键。从我国利率体系的现实状况来看,现在除
13、了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以外,其他各类利率基本是可以浮动的。也就是说,从制度层面看,中国利率体系的“市场化”水平已经比较高了。但是“新兴加转轨”的经济体系,经济结构中非市场化成分较多。对各商业银行来说,长期以来,利率只是计算利息的指标,并没有被真正作为资金价格来限制成本和风险,利率的功能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银行也没有依据经济形势和市场风险调整利率的实力,在操作层面上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低的。2.中心银行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调整作用和导向引力小。首先,调整中心银行基准利率起不到调整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整基准利率政策的同时也就是调整货币供应量。精确地说,在这些国家中,存在基准利
14、率水平与货币供应总量反向变动的联系。在中国状况可能就不是这样:利率的变动并不意味着流淌性的相反变动,主要基准利率和货币供应两者之间不具备显著的关联效应。其次,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中心银行有权管理和制定包含基准利率在内的几乎全部银行利率,如存贷款利率水平、种类和期限档次等,“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而中心银行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很难起到导向和调整作用。第三,再贷款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很小。因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财政贴息为前提的再贷款在全部再贷款余额中占比高达54%,剩余不到一半比例的再贷款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因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而享受打算金低利率实惠,故对再贷款利率的调整几乎没有弹性,再贷款利率的影响面
15、越来越小。第四,再贴现利率因再贴现量规模较小,而难以担当起中心银行基准利率的功能。第五,货币市场利率对中心银行利率形成的贡献度不大,同业拆借利率和中心银行基准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弱。3.利率浮动定价机制执行缺乏现实基础。金融机构普遍未建立或运用贷款利率定价模型,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利率管理方法,利率管理机制僵硬,大部分商业银行分行以下没有设置特地的利率管理机构,利率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利率管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文件的上传下达、报表上报等日常事务上,有的业务人员素养较低,对浮动利率定价机制的形成、详细浮动利率标准的确定及资金成本的测算等相关业务学问知之甚少,无法驾驭具有相对难度的浮动贷款利率政策
16、,执行起来就存在严峻的偏差。也就是说,所谓的利率管制已基本取消,只是假象,缺乏现实基础。例如,金融机构没有形成合理的贷款浮动利率定价机制,要么“浮而不动”,要么操作手法简洁、“一浮到顶”。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浮动利率定价机制和贷款浮动利率水平总体上由各自总行制定,层层上报审批增加了贷款决策的成本、延长了资金流淌周期,也影响了基层行工作的主动性。4.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水平不尽合理。现在的利率结构和水平没能反映预期投资回报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例如,享有国家信用的“金边债券”国债的实际利率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没有体现“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匹配原则,中长期的存贷款利率的差异程度不能够真实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利率 市场化 改革 进程 模式 风险 评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