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教育策略与通路.docx





《高校人文教育策略与通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人文教育策略与通路.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校人文教育策略与通路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是一门地位极为尴尬的课程,课程开设的初衷中隐含着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不准和功能定位不当的隐患,不能从形而上层面上对大学语文功能深入讨论,不能从规律推演的方式论证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终极目的,严重制约着大学语文教学的良性进展与大学语文讨论的深度推动。回到语文教育本身看,大学语文教育的实质是基础高级母语教育,这是对大学语文进行理性思辨和哲学思索的出发点,母语教育有着成就个体生命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功能。以人的全面进展为终极目的的大学母语教育事实上是对“人如何才成为人的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和“精神成人的教育,这就要求大学语文重建
2、人文维度,把教学的重心与中心放在大学生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上,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定位也给教材的编选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关键词:大学语文;母语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理念;方法假如在中国当代全部高等教育通识课程体系中,找到一门能完善学生人格、成就学生精神的课程,找到一门对人的生命与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课程,恐怕就是大学语文了,假如在中国全部高等教育课程中找到一门地位最尴尬的课程,或许也是大学语文了。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始于上世纪年月末,由于历史的缘由,当时的高等教育刚刚步入正常化的轨道,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复旦大学的苏步青、华东师范大学的徐中玉等先生有感于新入校大学生语文基础的薄弱,运用语文文字能
3、力的欠缺,出于技能补课的需求,主动提倡在非中文专业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如今许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把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学问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语文教师的荣耀任务,首先就是要使大学生能普遍把握这一打开科学领域大门的基本武器。于是年大规模的院系专业调整后中断了几十年的大学语文课程民国时期称为国文课重新进入大学课堂,可以说几位教育界前辈当时的提倡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能够起到亡羊补牢、纠偏补弊,提高学生基本素能、引领学生专业学习,促进高等教育较快步入正规的作用,但是把大学语文定位为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把握一种语言的工具“打开科学领域大门的基本武器
4、,其初衷中就隐含着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不准和功能定位不当的隐患,它并没有把大学语文置于母语教育这一重要性地位上,这是后来对大学语文课形成诸多认识误区的开端。当新时期高等教育步入正规,对大学生“补课告一段落后,上世纪末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一度寂静,大学语文走向边缘化。在全国几乎全部高等院校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由于两个指导性文件的出台,一个是年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进展纲要,一个是年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司局函的形式下发的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前者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后者明确要求“在高等教育的课程
5、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一般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造成新世纪大学语文在高校欣欣向荣景象的主要缘由,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给日益边缘化的大学语文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就是在这两个文件出台后,大学语文引起众多高校教育决策者和教学管理者的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在全国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全面开设,大部分高校都把大学语文当作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必修课,课时一般为课时,部分学校和专业定为课,涉及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一级学科近百个不同专业。这两个文件具有行政指导和行政干预的作用,尽管“纲要关于大学语文只提了这一句话,尽管“通知只是司局级的“函,尽管
6、该“函只是转发了“全国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的会议纪要,尽管教育部两个月之后又发布了解释性澄清性的通知,指出“盼望高校结合实际,主动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教育部并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该课程如何设置由学校自行确定。其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所起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最少短时期内造成大学语文教学的大范围展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不断深化的局面。但行政手段只能给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个良性进展的外部环境,时过境迁之后,假如没有对大学语文课程归属的恰当定位,没有对课程性质的深入商量,没有从形而上层面上对大学语文功能的深入讨论,没有以规律推演的方式论证大学语文作
7、为母语教育的终极目的,没有从人的全面进展、从人的教育层面讨论大学语文开设的意义,其对大学语文造成的消极影响将与其主动作用一样大。即使在全面推行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提倡素养教育的上世纪八十年月,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也存在诸多认识误区。素养教育是当代社会全面提高国民素养的必定要求,但“理论性的主见抵抗不了制度性痼疾和功利性的追逐,狭隘的理解和功利化的追逐使素养教育无论在基础教育中还是在高等教育中都成了“拼盘化教育,大学语文也成了这看似花哨实则乏味的“拼盘中的一种摆设。按流行的观念,基础教育中的素养教育就是在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课程之外再让学生学学体音美,会弹一种乐器,具有一种特长,高等教育中素养教
8、育就是为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让学生上几门专业课以外的课程,如某高校人才培育方案规定全部学生均须选修艺术审美类课程不少于学分,同时农学、工学、理学学生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少于学分,经济、管理、法学、文学、艺术类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不少于学分。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被置于极为尴尬的地位,大学语文由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公共必修课沦落为公共选修课,且只是人文社科类课程中的一种,大学语文成了一个用时钉上,不用时撤除的“补丁,大学语文课的上与不上,取决于学生所在院系的心血来潮和不时之需,课时也由课时削减到课时,对教师来说,上大学语文课也成了投机式的“挣工分行为,很多大学语文老师是
9、中文专业教师兼任的,专业课课时缺乏才来上大学语文课,于是乎需要就上,不需要就不上,想多得课时就分班上,想轻松休息就合班上。进而有些地方高校有全面停开大学语文的趋向,这种现象引发了高校教师深刻的反思与忧虑,发出了“大学语文,路在何方的追问。大学语文被置于极为尴尬的地位,“在高等教育体制中,它没有取得母语教学应当有的地位,它既不是隶属于某个专业的二级学科,也没有像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那样的全国统一考试;另一方面,在学时安排上,它也没有政治课、公共外语、公共体育、德育等课程的强制规定。事实上,这门课程在各高校几乎都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很多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讨论的老师发出了一连串的
10、疑问:大学语文是什么?大学语文怎么了?大学语文能做什么?我们还要不要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教师和教学讨论者该如何定位大学语文?教育行政部门、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如何看待大学语文?这一连串的疑问困绕着大学语文,也严重制约着大学语文教学的良性进展与大学语文讨论的深度推动。大学语文,想说爱你不简单!的考察最根本的要义是回到它自身,看“大学语文到底是什么?大学语文对大学生能做什么?“大学语文一语的中心词是“语文,叶圣陶对语文有一个最精微的解释:“语文乃语与文之合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行偏指,故合言之。由此观之,“语文实乃“语言之意也。语文教育就是语言教育,语文学习就是对语言的习得,我们
11、学习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呢?那是婴儿随着第一声啼哭来到人间听到的父亲母亲欣喜交谈的语言,那是儿时祖母一声声召唤孙儿回家吃饭的语言,那是长大后走过千里万里乡音不改的语言,那是潜存于我们的心流淌于我们的口、用于沟通信息表达情感的语言,那是汉民族作为一个族群共同使用的语言,那是我们的民族共同语,是我们的“母语。对语文的学习就是对母语的学习,这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所在,这也应当成为对大学语文进行理性思辨和哲学思索的出发点。从苏格拉底开始,西方人几千年来始终信任“人是理性的动物,二十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使“人有了一个新的命名,“人是语言的动物,语言是人“存在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标志,人用语言思索也用语言表达,人生活
12、在世界之中也生活在语言之中,人通过语言感知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也通过语言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人已认知的世界和人的语言描述的世界是一个“同心圆,那些没有进入到我们语言范畴的世界就是“浑沌的世界,不能被我们用语言描述的对象就是游离于我们意识之外的“虚空,是哲学意义上的“无,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就是对事物的语言命名过程,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事实上是语言的认知过程,走进语言就是走进人自身的精神家园,失去语言就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人自身来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由此看来,语言教育事实上就是对人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意识、人文情怀、生活方式、生存体验的教育,是人的全面进展的教育。吴时红在评论大学
13、语文教学时认为,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实践上进行形而下层面的器的变革,而不是从理论上进行形而上层面的道的革新,从而使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在笔者看来,所谓没有从理论上进行“道的革新,事实上就是没有从哲学层面上去商量大学语文的实质与根本是什么,没有仔细反思大学语文应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其直接的流弊就是助推了大学语文教学中有用主义观念的盛行:大学语文是为“补课而开设的,大学语文是为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而开设的,大学语文是为所谓的“素养而开设的,大学语文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等等,然而,从人的全面进展上看,语文教育应当是一种终身教育,语言学习行为应当成为一种终身行为。进一步说,大学语文是语言教
14、育,更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有着成就个体生命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功能。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进展,它不仅要促进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去摆脱无知与混沌,进而走向自知与觉醒,而且还要为每一个个体的人由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由生物性的人向理性自觉的人转化提供助益,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母语则是一条根本路径。母语让我们“看到和“听到,母语更让我们“想到和“思到,母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感悟世界的工具,更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让人在思维中遵循某种既定的规则,“语言现象对于讲这种语言的人带有很大的背景性质,它不受自然规律阐释者那种审慎的意识和掌握的影响。由此,当一个自然规律学家或者他人在表达推理、
15、规律以及正确思索的准则时,他往往只是默守纯粹的语法事实之陈规,而这种语法事实上打上了他自己的母语或语系的背景烙印。正是在母语学习中,人们学会了用母语的目光看世界。人用母语思索,人用母语言说,人在母语中自醒,人在母语中自觉,人在母语中体悟生命的厚重与崇高,人在母语中感悟自我的价值与尊严,母语成了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和着奶水把母语喝到肚子里,记忆到心里,流淌到精神的血液里,“母语对于我们,是空气,是阳光,更是水和粮食。就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几乎无法设想从母语中离去的生活,我们只能在母语中生存。母语还具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文化是肯定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
16、、宗教心情、民族性格在内的完好的系统,“是包括全部学问、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把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母语在这一文化系统内还具有更为根本的地位,母语是这种文化赖以形成的前提和条件,人类全部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与此同时,它们又都潜在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母语还是这种文化得以记录与保存的主要载体,汉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最具有表现力、最具有生命活力的语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的直接载体。当我们阅读一篇又一篇气韵渺远、意境深沉、形象生动、语言优美的文章时,当我们阅读一部又一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校 人文 教育 策略 通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