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第3课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朝的统一(一)秦朝的统一 1、条件(1)客观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2)主观秦国地理位置的优越,物质基础雄厚。秦王嬴政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秦商鞅变法后,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2、经过 策略:远交近攻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4、秦朝大统一的意义 秦的统一,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
2、疆域的基本版图。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5、郡县制VS 分封制 分封制郡县制传承制度世代相传皇帝任免划分标准以血缘关系划分按地域划分职责范围拥有封地;有行政统治权、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对天子尽务。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有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治地方位授封者的周围郡远、县近,后渐趋一致,郡统县历史作用初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后诸侯割据,导致分裂。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形成,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兼并战争的隐患。(二)秦朝的暴政(二)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的穷奢极欲大兴土
3、木,建造宫殿、陵墓。开拓边疆和筑长城,修驰道、直道等工程。征发繁重。加重百姓负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法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2、“焚书坑儒”(1)目的: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巩固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2)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3)影响:是一场全国性的文化大浩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3、秦二世的残暴残忍昏庸,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
4、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2、楚汉之争(1)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2)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刘邦胜:“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最终击败项羽,取得胜利。项羽败: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朝的统一秦朝的统一统一背景统一进程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其他巩固统一的
5、措施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的暴政秦朝的暴政赋役沉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秦的速亡陈胜、吴广起义秦的速亡楚汉战争认识秦朝的治国思想 A是什么是什么法家思想,突出特征是实行严刑峻法,文化高压,对儒学及其他学派采取高压政策,“焚书坑儒”。B为什么为什么巩固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怎么了怎么了奠定了许多制度创新 义不是因建设的基础,巩固多民族国家发展。过度运用法家思想,统治残暴导致秦短期而亡。(3)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唯物史观A一个集中一个集中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B两对矛盾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三个中央职位三个中央
6、职位丞相、太尉、御史大夫D四个地方机构四个地方机构郡、县、乡、里解读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秦朝经济发展、政治统一、法家思想的影响等基础上形成的。(2)现现代化史观代化史观: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在政治上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3)辩证史观辩证史观:在巩固国家统一、发展经济、形成中华民族、奠定以后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等方面起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阶级矛盾激化、吏治腐败、禁锢思想等消极影响。(4)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从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从贵族制到官僚制、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社会转型。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
7、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职能细化,各负其责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等都是国家官员,但他们都负责皇室的日常家族管理,体现了国与家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说明古代政治的本质是化国为家,君权至上,故选A;材料主要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BCD项都无法体现这一主旨,排除。2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
8、断性和随意性据材料可知,秦朝为了避讳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体现了皇权至上,皇权独尊的特点,C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A错误;材料说到的是避讳,未涉及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B错误;材料未涉及皇权的独断性和随意性,D错误。3“太尉”一职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秦朝无人担任太尉。汉承秦制,但太尉或置或不置,大抵有事则置,事毕则省。这说明A长期战乱导致将才稀缺B秦汉推行重文轻武政策C秦汉太尉是由皇帝担任 D军权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由材料“秦朝无人担任太尉太尉或置或不置,大抵有事则置,事毕则省”可知,秦汉时期因为皇帝害怕军
9、权旁落,进而威胁皇权,因此皇帝始终牢牢掌握军权,不愿意让官员担任太尉一职,故选D;长期战乱的局面会让将才辈出,而不是稀缺,排除A;重文轻武是宋代推行的政策,秦汉时期并不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太尉是空缺,而非由皇帝担任,排除C。4近十年来,出土文献的大量涌现为历史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条件,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陈胜、吴广触犯秦法,按律当斩。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中,则规定因不可抗的自然因素而耽误的,可免除惩罚。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A出土文献基本印证了传世文献B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相对较高C出土文献需要进行真伪的辨析D出土文献丰富了人们的历史认识由材料“出土文献的大量
10、涌现为历史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条件”可知,出土文献为历史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条件,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故选D;材料中的出土文献是基本推翻了传世文献的结论,而非基本印证,排除A;材料并未明确表明哪一结论更为可信,毕竟出土文献也有可能是后人伪造,B项错误,排除;料强调的是出土文献对历史研究的推进作用,而非其真伪性,C项不符材料主旨,排除。5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材料可以说明秦代A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 B铸币已有法定的模式C私铸货币引发通货膨胀D私法审判已较为普遍根据“丙盗
11、铸此钱,丁佐铸”可知秦代出现了盗铸铜钱的现象,说明秦代的铸币已经有了法定的模式,故选B;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秦代不允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排除AC;材料不能说明私法审判较为普遍,排除D。6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说明郡县制A保证了君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B解决了中央权职不清的矛盾C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问题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根据“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可得出其强调郡县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郡县制的作用,排除。7下图所示是某一朝代设置的中央机构示意图,关于该图表述,错误的是()A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