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测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docx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测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测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宋朝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A适应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避免了官僚机构的臃肿C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D增强了监察体系的权威2据统计,宋朝除了中央官学外,有州学234所,县学516所,私垫、乡学、义学类的启蒙学馆不计其数。宋朝一次科举报名人数常达三四十万。宋仁宗时期的13榜状元,12人出身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代成为现实。这表明,宋代科举制度()A助推社会阶层的流动B造成官僚队伍臃肿庞大C导致教育选材畸形化D致使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2、3唐代科举下,学馆授课、考试均以儒家经典书籍为基础,首先保证学子领悟律法之精神。在策问这一环节中,也有关于律法的内容。学子们登科之后,将断狱之职纳入官员考课范围。唐政府此举旨在()A规范科举考试的程序B落实律法儒家化原则C提升官员的行政效能D确保士大夫法律素养4雍熙二年(985年)宰相李昉之子李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的从弟吕蒙亨、盐铁使王明之子王扶均在科考中名入上等,但殿试时,宋太宗认为“势家不宜与孤寒竞进”,俱罢之,将名次让给寒门子弟。宋太宗这一行为()A有利于化解阶层固化B实现势家与寒门平等C推动南方文化的发展D体现了选拔的公平性5宋英宗时,文彦博为相,台谏官唐介“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
3、奇锦(制造镶金的绸缎)以得执政请罢之”。“时彦博在侧,(唐)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且终被罢相。这说明当时台谏官()A对宰相形成了牵制B拥有官吏的任免权C监察效率极为高效D实际权力大于宰相6汉末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人才选拔。为改变这一状况,曹魏时期实行了()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7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A世家大族价值观的变化B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C科举制度的推行和发展D门第观念的逐渐淡化8孔子去卫国,卫灵公
4、问他在鲁国得到俸禄多少,孔子回答:得到粟6万石。卫国便同样给了孔子粟6万石的俸禄。这说明春秋时期()A世官制已受到了破坏B军功制广泛流行C中央集权制初步确立D察举制成为主流9唐开元年间,科举中增加了新的考试方法口试,即“口义”。“口问大义”规定主考官问义应该当众进行,应考人对其作出相应的口述,结束后立即宣布考试成绩。科举中增加“口义”说明()A儒家思想地位弱化B选拔方式较为灵活C考试公平遭到破坏D评价标准已经完善10唐代省试只有礼部侍郎一人负责知贡举,从命题、考校到决定名次,且往往连任数举。宋代将知贡举官称为“权(临时)知贡举”,后又增设权同知贡举官若干,协助主持考试。此外还有编排试卷官、封弥
5、官、点检试卷官等官员配备。这些举措()A重在打击贵族子弟的特权B意在防范科举中的舞弊行为C导致人浮于事、制度僵化D有效抑制了武将势力的膨胀11周初,姜尚被封齐地后,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姜尚的做法()A说明周代比较注重地方自治B反映出齐国社会落后于他国C巩固周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推动了齐国地区的民族交融12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该制度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朝廷在各地设立中正官,其中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同时规定中正官只有品评权,任命权由朝廷作主。这表明
6、九品中正制的推行()A保证了地方官员清正廉洁B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C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D提升了寒门庶族地主的地位13下表为汉初诸侯王国官员任免权的变化,材料反映了西汉前期()汉高祖中央仅为王国设置丞相,其他官吏由诸侯王自行设置汉文帝俸禄两千石的官吏也由中央任免汉景帝王国中下级官吏的任免权划归中央A相权不断遭到削弱B中央加强对王国的控制C官员规模不断缩减D官员选拔制度更加完善14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相较于唐代而言,宋代选官制度()A政治人才选拔更有效B流程运作程序更科学C
7、在公平性方面更完善D官员考核标准更严密15梁启超说:“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莫如我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争于学”。梁启超所说的“此法”()A正式形成于隋文帝时期B唐朝时从四书五经中命题C宋朝时“取士不问家世”D明清分初考、再考与通考16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了弥封(糊名)眷录等措施,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等新现象。这些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社会成员地位平等的实现B宰相权力的日益萎缩C门第观念的淡化D科举制度的功能弱化17材料一: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
8、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材料二: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摘编自白寿舞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
9、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的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唐朝时考课制度得到完善。唐朝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全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四品以下官员
10、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摘编自高元庆中国古代官员政绩考课制度等材料二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等问题,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美国文官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
11、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作用。(2)近代欧美文官制度借鉴发展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文官制度有哪些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强化了纠弹职能,弱化了谏诤职能,这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A项正确;御史台管监察,谏官负责谏诤,职能不同,不能体现机构重叠,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变化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并非提高监察制度的权威,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结合
12、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官方、民间教育体系完备,科举报名人数众多,不少出身平民的人才进入统治阶层,表明当时的科举制度助推社会阶层流动,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官僚队伍臃肿庞大,排除B项;教育选材畸形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宗法观念逐渐消亡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3C【详解】由“首先保证学子领悟律法之精神”“将断狱之职纳入官员考课范围”可知,唐代科举考试重视读书人的法律素养和司法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官员行政效能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考试程序的规范,排除A项;落实律法儒家化原则是材料所述举措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B项;确保士大夫法律素养是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