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化学碱金属复习 新课标 人教.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高一化学碱金属复习 新课标 人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化学碱金属复习 新课标 人教.ppt(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碱金属碱金属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钠及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钠及化合物的性质 2、掌握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和、掌握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和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2021/8/9 星期一1知识网络:知识网络:2021/8/9 星期一2思考一:思考一:金属钠久置在空气中,试分析金属钠久置在空气中,试分析其变化情况。其变化情况。NaNa2ONaOHNa2CO310H2ONa2CO32021/8/9 星期一3思考二:NaNa与与H H2 2在一定温度下可反应生成一种白在一定温度下可反应生成一种白色化合物色化合物A A,该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该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取少量化取少量化 合物合物A
2、A放入水中剧烈反应放出一放入水中剧烈反应放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并形成一碱性溶液。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并形成一碱性溶液。根据以上现象:根据以上现象:(1 1)试写出化合物)试写出化合物A A的化学式,并判断是的化学式,并判断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2 2)写出)写出A A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021/8/9 星期一4思考三:思考三:1、Na2O和和 Na2O2生成条件有何不同生成条件有何不同?2、有哪些方法可以区分这两种固体?、有哪些方法可以区分这两种固体?2021/8/9 星期一5(1 1)颜色:淡黄色为)颜色:淡黄色为 Na Na2 2O O2 2
3、(2 2)加水,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加水,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该固体为的气体,该固体为NaNa2 2O O2 2(3 3)通入)通入COCO2 2,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该固体为燃的气体,该固体为NaNa2 2O O2 2(4 4)加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先变蓝)加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先变蓝后褪色为后褪色为NaNa2 2O O2 22021/8/9 星期一6思考四:思考四:NaNa2 2COCO3 3、NaHCONaHCO3 3两种固体如何区分?两两种固体如何区分?两者之间如何转换?者之间如何转换?区分:区分:(1 1)通过水溶性上加以区分)通过水溶性
4、上加以区分(2 2)加热固体,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加热固体,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为浑浊的气体为NaHCONaHCO3 3(3 3)溶于水加入)溶于水加入BaClBaCl2 2溶液,有沉淀产溶液,有沉淀产生的为生的为NaNa2 2COCO3 32021/8/9 星期一7转换:转换:Na Na2 2COCO3 3 NaHCONaHCO3 3 Na Na2 2COCO3 3溶液中通入溶液中通入COCO2 2 或加少量的或加少量的HClHCl可生成可生成NaHCONaHCO3 3 NaHCO NaHCO3 3 Na Na2 2COCO3 3 NaHCO NaHCO3 3固体加热、固体加热、或或
5、NaHCONaHCO3 3溶液中加入溶液中加入NaOHNaOH溶液得溶液得NaNa2 2COCO3 32021/8/9 星期一8 思考五:往饱和的思考五:往饱和的NaNa2 2COCO3 3溶液中通入溶液中通入COCO2 2一段时间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原因?一段时间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原因?Na Na2 2COCO3 3+CO+CO2 2+H+H2 2O=2NaHCOO=2NaHCO3 3 有一部分水参与反应,水的量减少并且有一部分水参与反应,水的量减少并且生成的生成的NaHCONaHCO3 3溶解度比溶解度比NaNa2 2COCO3 3小从而析出小从而析出NaHCONaHCO3 3固体固体20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一化学碱金属复习 新课标 人教 人教版 高一化学 碱金属 复习 新课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