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doc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Comment gs1: Page: 10471047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 *刘思峰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10016)摘要 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性 人才争夺战是一场回避不了的残酷竞争。本文讨论了全 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和西方国家的人才掠夺政策,提出 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人才掠夺 对策1 引言 经济繁荣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单位, 得才而兴,失才而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2 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
2、载体的高素质、高智力的优秀人才尤 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质上,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在新世纪 到来之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人才短缺 的严重危机。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软件技术人才的缺 口已达 40 多万,其中美国缺少 19 万人。据美国劳动部估计, 19982005 年,美国每年需要 9.5 万名电脑专家、系统分析师和程 序编制员。这些职位的空缺已经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欧洲信息技术观察组织预测,今后五年内,欧洲需要增加 50 万到 200 万名 IT 人才。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的“造血”功能不强,同时 又不得不承受人才流失的巨大压力。因此,
3、发展中国家人才短缺的 危机更为严重。在我国,不少重点高校由于缺乏新一代优秀学术带头人,许多 传统优势学科正在失去昔日的风采。一些有抱负、有责任心的领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基金(1009-190840)资助。1 刘思峰,男,46 岁。博士,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灰色系统理论、数量经济学。 Email:1048者由于学科梯队后继乏人而忧心忡忡。作为人才摇篮的高等学校尚 且如此,企业界的人才荒更不待言。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资金投入 自然要向西部倾斜。有资源、有资金,西部大开发能否
4、成功,关键 还在人才。当那些习惯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囿于传统思维方式的 人热衷于跑资金、跑项目时,另一些反应灵敏的领导者却已开始筹 划如何延揽人才,可谓计高一筹。 知识经济既然是人才经济,人才短缺就必然成为与知识经济共生 的永恒话题。在知识经济时代,谁能够解决人才危机这一难题,谁 就能牢牢控制制高点,从而稳操胜券。3 西方的人才掠夺愈演愈烈3.1 “托福 一桩不耕耘、只收获的买卖美国对全世界尖子人才的掠夺由来已久。美国人在经济上的成 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善于抢夺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人最得意的“战利品”是它抢来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 师。这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很快在美国本土上
5、开花结果,转化为 现实财富。对全世界的非英语国家,美国人设置了一个被人称为“教育成 果收割器”的“托福”考试。只要你能考出连美国青年也望尘莫及 的成绩,美国人就给你提供一笔“奖学金” ,让你到美国去留学。一个尖子人才的成长十分不易,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 需要 20 年的漫长岁月。在这期间,各国政府投入了巨额的教育经费。 家长们更是省吃俭用,不惜血本。只要孩子能成才,把几十年的家 庭积累全花掉也在所不惜。美国人无需考虑你“前期培养”的艰辛, 只是巧妙地设置一个“托福”考试(而且须考生自己付学费,自己 交考试费) ,再加上一笔助学金,就把全世界的尖子人才连同凝结在 他身上的巨大教育投入一起
6、收购走了。 据美国外国留学生协会统计,1998 年,在美国学习的外国留学 生有 40 多万人,这些最具创造力的青年有相当一部分会在美国落地 生根,成为美国的财富。难怪有人说, “托福”是美国人经营的一桩 最合算的买卖2。3.2 政府人才争夺战的急先锋飞速发展的信息革命加剧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全球人才 争夺战愈演愈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西方各国政府扮演了1049急先锋的角色。美国首先在移民政策上做文章。1998 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 案,将特殊人才移民(H1-B)名额从原来的 6.5 万人提高到 11.5 万人。 1999 年 6 月初,当年的 11.5 万 H1-B 指标已被用完。
7、美国许多高科 技公司纷纷要求政府增加 H1-B 名额。鉴于此,来自德克萨斯州的联 邦参议员格拉姆计划向美国国会提出“经济增长新劳工法案” ,提议 将 H1-B 名额从 11.5 万人增加到 20 万人。如果格拉姆的法案通过, 就意味着美国每年将从世界各地掠夺 20 万高科技人才3。而有资格 申请 H1-B 的人员,一般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998 年,中国毕业 研究生为 4.7 万人,即使其中有 2 万人从事高科技研究和开发,也 仅为美国每年所能引进人才的十分之一,且不说其中不少人行将被 “二次收割” 。日本也不甘落后,迅即在世界各地展开“抢人”作业部署。日 本科技厅的报告称,为了提升高科技竞
8、争实力,在 21 世纪初,日本 的外籍研究员将达到 30。新加坡提出要采取“最大限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政策。 对于企业引进的国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政府财政将给予补贴4。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近年来都大大放宽 了技术人才移民的政策5。3.3 跨国公司把“抢人”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寡头企业的抢人作业正象它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样,一刻也没有 停止过。随着全球性人才短缺危机的加剧,寡头企业对人才的争夺 也日趋白热化。为了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许多企业“感情” 、 “事业” 、 “工资” 、 “福利” 、 “股权”多管齐下,可谓用心良苦6。跨国公司深感仅靠人力资源部门聘用人才力度已远
9、远不够,对 于顶尖人才的引进,多由企业巨头亲自操作。如对于微软看中的大 学毕业生,通常由比尔盖茨亲自打电话商谈。一些跨国公司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人才挽留办公室,专门从事 稳定人才的工作。有些公司甚至在其雇员跳槽半年之后仍会打电话 询问他们“离开公司的真正原因”或对“新工作的感觉” ,竭力争取 跳槽的人再回来工作。 跨国公司通过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中推行“本土化战略” , 而把“抢人”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如朗讯公司、微软公司和英 特尔公司等,通过其在中国的分公司或研究机构,公开地大规模地 汲取中国的科技精英7。1999 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毕1050业的 45 名硕士研究生,几乎全部
10、被外企挖走。4 我国由于人才流失蒙受的巨大损失对于中国尖子学生的流向,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一流的学生去美国;二流的学生去外企;三流的学生下岗学外语。1997 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 457 人,占本科毕业生 总数的 15.3;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 357 人,占本科毕 业生总数的 14.5。1998 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 302 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 13.6;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 379 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 15.4。我国许多著名高校,每年都有 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8。近年来,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自费出 国留学的也有增无已。还有一些中青年科技人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通信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