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兵车行.docx
《语文教案-兵车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兵车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教案兵车行兵车行 人教版 兵车行【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2.了解七言古诗的有关学问。3.学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学习障碍】1.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2.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及内容。【学习策略】一、作者溯源法1.杜甫思想的历史根源。有关资料:杜甫是一个“儒家者流”,有诗为证:如早年的诗奉赠鲜于京兆中“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如奉赠韦左丞文中“纫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如晚年多自称“腐儒”,江汉一诗中写道“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因年已老大,有时也自称“老儒”,如出江陵南浦一诗中的“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忆昔中“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等。杜甫
2、为什么能以一个“儒家者流”成为宏大的作家呢?儒家思想虽然属于封建思想体系,但其中不乏“入世”主见“有为”的主动因素。杜甫在他的人生看法上正是接受了儒家这一精神,很有孔子所谓“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坚韧性。儒家学说虽然主见“尊王”和“忠君”,但同时也主见“爱民”,反对暴君“独夫”,提倡“民为邦本”“民为贵”,这些思想对杜甫都有很大的影响。杜甫不仅继承了儒家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还批判了儒家思想中落后的一面,他敢于正视现实、指责现实,也要求变更现实。在任何穷困的状况下,他都没有停止他的呼喊。2.杜甫的几种进步思想。人道主义的思想。这是杜甫的基本思想。在杜甫一生中,大而对于国家人民,小而对于妻子
3、、弟妹、挚友,始终到犬、马、鸡、鱼、虫等物类,都无不贯穿着这一思想。如病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酷爱祖国的思想。他常常关切祖国的命运,歌颂祖国的大好山川,在许多诗中都有所体现。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酷爱人民的思想。在江月登楼赴奉先咏怀等诗中都有所体现。酷爱劳动的思想。第一,他不轻视体力劳动;其次,他不轻视体力劳动者。如在暮春题瀼西草屋信行远修水筒等诗中都有所体现。无贵、无富的幻想。由于艰难生活的亲身感受,由于生活阅历的丰富,杜甫到了晚年,对社会现实有更进一步的相识。如述怀中写道“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证明,就是:没有“朱门酒肉臭”也就没有“路有冻死骨”。3.杜
4、甫的诗为何称为“诗史”。杜甫是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一千四百多首,纵观他的篇什,能以时间为序,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事务和社会问题,体现历史的面貌。杜诗具有剧烈的人民性,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怜悯,对祖国的无比酷爱和对统治集团的剧烈不满。杜诗的宏大还在于他那博大的思想内容和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的完备结合,因而风韵独步,后人无法比拟。4.李白、杜甫风格的差别。李白、杜甫生活在同一时代,都经验了唐帝国的鼎盛期和安史之乱。然而李白师承道家艺术精神,形式上注意自由的民歌样式,充溢出世的思想内容。杜甫秉承儒家艺术精神,形式上讲求格律的严谨,充溢现实的思想内容。二人如两山对峙,雄踞诗
5、坛。二、背景溯源法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斗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
6、,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但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获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化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照旧逼索租税。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
7、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怜悯人民的火热的心。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斗争的坚决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相识到这种不义的斗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斗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志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三、咏诵解读法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
8、年发动“开边”斗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心情明显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需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下面谈几点看法供参考: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士,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终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2.其次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分开来。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叙
9、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中间四句为其次层,极言斗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非常剧烈,有指控之意。最终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3.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语,当用比较柔软的调子读。“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
10、。“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哀思欲绝,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最终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引之意。“古来”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四、学问梳理法1.生字词注释辚辚(línlín):车轮转动声。干(n)云霄:干,冲。荆杞(q):荆棘和杞柳。啾啾(jiji):凄厉的哭叫声。2.通
11、假字耶娘妻子走相送耶,通“爷”,读yé,父亲。3.一词多义信 信知生男恶 的确。皆明智而忠信 语言真实,引申为诚恳,讲信用。忌不自信 信任,信任。今行而无信 信物,凭证。自可断来信 使者,送信的人。信耗莫通 消息,书信。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意,随意。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shn。4.词类活用或从十五北防治 名词作状语,向北。便至四十西营田 名词作状语,向西。长者虽有问 动词作名词,问题。5.特别句式(1)被动句行人但云点行频 (意念上的被动句)被驱不异犬与鸡(2)倒装句未休关西卒 (谓语前置)(3)省略句去时里正与裹头 (介词“与”后省略宾语“之”)或从十五北防河 (省略介词“于”
12、,防于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省略介词“于”,营于田)禾生陇亩无东西 (省略介词“于”,生于陇亩)【探讨性学习】鉴赏示例(郑庆笃)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斗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斗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阔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教案 兵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