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共5页).doc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卓杨晶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85-87页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也了解一些常见的质量单位,还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通过掂一掂、看物品的包装袋,或者用秤来称。这说明学生已建立了的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单位还缺乏必要的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实际体验来感知,所以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
2、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并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特别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使学生深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会估算一些物品的质量。教具、学具准备:天平、盘秤、若干生活用品、课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超市、市场上调查,了解
3、常用的质量单位)一、 创境激趣、导入新课1、 掂一掂,初步感知物品有轻有重。学生左手放文具盒,右手放数学课本,同时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受。2、 学生介绍所知道的质量单位3、 揭示课题师:公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市制计量单位, “克”和“千克”、“吨”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4、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克和千克。(“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课伊始的“掂一掂”就就把学生的思维牵引到与本课学习内容有关的“物体轻重及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的学习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克和千克”及“净含量”的认识,不仅有利
4、于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更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妙用,从而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二、 充分感知,认识克和千克1、 感知质量单位克学生掂一枚一角的硬币并交流感觉师介绍:这枚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板书),也可以用g来表示,它是克的英文缩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包括自己的独立探究与教师的直接传授,对于1克这种抽象的概念知识是没有空间可探究的,所以适宜单刀直入的告诉学生,无需花太多时间,而学生对1克的体验与感受才是这里的关键点。)学生从学具盒中寻找大约是1克的物品。(回形针、发夹、黄豆、花生、纽扣等)(此环节要引导学生利用刚才掂硬
5、币的体验来寻找、判断其它大约是1克的物品,在汇报环节时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准确性进行引导,比如学生通常都会说到1粒黄豆大约是1克,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天平进行简单的演示:在天平的左盘放一枚硬币,往右盘逐个添加黄豆,结果会发现大约3-4粒黄豆时,指针才会指在标尺的中间,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1克的印象。)小补充师:这1克真的是轻如鸿毛,大家可别小瞧这1克,它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作用可大了(课件播发居里夫人的图片及介绍:居里夫人费尽千辛万苦才提炼出1克镭,可就是这1克镭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数学课外知识的积累,这一小小知识点的补充,既加深学生对1克的认识,又培养了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千克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