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故事一】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倒戈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状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国,被匈奴战胜,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假如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志气。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
2、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情愿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动身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肯定要经过匈奴占据的地界。张骞他们当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觉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议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始终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
3、,交谈起来很便利。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裕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月氏被匈奴战胜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旁边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爱好,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很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劝服大月氏国共同应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
4、封他做太中大夫。张骞向汉武帝具体报告了西域各国的状况。他说:我在大夏望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肯定离开蜀地不远。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动身,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拦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情愿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拦住
5、,没能过去。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始终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足。到了卫青、霍去病歼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很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情愿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应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应付
6、匈奴这件事协商了几天,还是确定不下来。张骞唯恐耽搁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这很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兴奋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特别优待乌孙使者。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接连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川流不息。
7、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途称作丝绸之路。【故事二】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访西域开拓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分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途)。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许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途。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家乡,在经由这条路途进行的贸易
8、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途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动身,(东汉时由都城洛阳动身,)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途: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眠,西通犁靬(ji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广义的丝绸
9、之路指从上古起先接连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沟通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途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沟通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拓了中外沟通的新纪元。并胜利将东西方之间最终的珠帘掀开。从今,这条路途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川流不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踪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沟通的友情之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