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产业经济调查报告:最大的挑战是需求不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中国产业经济调查报告:最大的挑战是需求不足.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中国产业经济调查报告:最大的挑战是需求不足2023中国产业经济调查报告:最大的挑战是需求不足要真正了解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须要驾驭刚好、牢靠的数据。我们信任,这样的数据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微观层面的企业调查才能够获得。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进行了三个季度针对多家工业企业的大规模调查,期间包含XX年二季度到四季度。调查覆盖了不同行业、地区(省份)和规模的企业。我们基于调查数据构建的产业经济景气指数是目前为止最全面、牢靠地反映产业经济整体状况的指数。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问卷设计力图揭示经济表现好坏的内在机制。四季度的调查包含了关于企业将来前景、科技创新以及制度环境的年度问题。本报告的目的在
2、于回顾XX年中国产业经济的状况,并对XX年及以后作出展望。四季度调查回收的企业样本为家,其中1571家来自三季度调查过的企业。调查的起始样本为通过对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即销售额大于5百万人民币)的48.8万家企业进行以行业、地区及规模分层的随机抽样产生。我们的样本在行业、地区、规模及企业财务指标各方面均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以下是调研报告的核心内容:产业经济小幅收缩XX年对于中国的产业经济来说是困难的一年。在过去的两个季度,产业景气指数(businesssentimentindex,bsi)分别为46和48,显示经济趋向小幅收缩。我们构造的产业景气指数是经营状况、预期经营状况以及投资时机这三个扩散
3、指数的平均。该指数的构造方法与美国的"消费者信念指数" (consumersentimentindex)类似。它不仅反映企业较上季度相对的运营状况,还包含了前瞻性的、反映经济肯定景气程度的投资指标。我们的调查显示,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在XX年稳步提升,相应的扩散指数在过去的三个季度分别为55,58和60。然而,企业对于投资的热忱很低。固定资产投资是反映经济状况好坏的一个较好的肯定指标。当经济向好时,人们对将来的预期更乐观,从而更倾向于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以扩大产能。在四季度调查中,当被问到当前是否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好时机时,只有8%的企业认为"是",40%的企业
4、回答"不是",对应的扩散指数仅有34,远低于荣枯点50。而上季度的状况更糟,有55%的企业回答"不是",扩散指数仅27。与此相应,有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比例在XX年持续降低,在过去的三个季度该比例分别只有16%,12%和6%。而这些企业投资的规模也较小: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投资规模高于其总资产的3%(这个投资水平大致可以抵消折旧),结果是XX年三季度和四季度事实上只有大约7%和2%的企业真正在进行扩张。与疲软的投资相对应,企业的库存水平稳中有降,其扩散指数在过去的三个季度稳定在47和48之间。企业生产量和用工状况在XX年始终相对稳定,扩散指数保持在49到54
5、之间。XX年整体来看,不同产权企业间的经营状况差异最大: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集体和民营企业。我们进一步分行业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行业分类采纳国家统计局的35个两位数行业。调研发觉,企业经营状况存在很大的行业差异:产业景气指数最高为68,最低为21。前五名的行业分别为医药制造业(产业景气指数为68),文教用品制造业(64),供水(64),电热力(64)和印刷业(60)。经营状况最令人担忧的行业是煤炭(21),石油加工(35),木材加工(35),黑色金属冶炼(35)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8)。除了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外,其他都是上游产业。在最令人担忧的行业中,煤炭从XX年二季度起先就始终
6、榜上出名;而黑色金属也曾在三季度上榜。表现良好的企业集中在非耐用消费品生产上,而表现糟糕的企业集中在中间品的生产上。需求不足是最大挑战我们请企业列出制约下一季度及XX年生产的重要因素,结果显示:产业经济XX年面临的最大挑战仍旧是需求不足。58%的企业认为订单不足是制约生产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成本,16%的企业回答"劳动力成本",13%的企业回答"原材料成本"。而融资不是瓶颈,仅有2%的企业将之列为制约生产的因素。对于制约下季度生产的因素,企业给出了相像的答案。-供大于求仍是最大挑战在XX年,供大于求的问题普遍存在,是产业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过去三个季度分别
7、有45%、49%和36%的企业认为其产品在国内或海外市场供大于求。国内市场的状况比国际市场更糟糕。由于投资持续收缩,产能过剩严峻的状况渐渐缓解。在四季度,产能过剩企业的数目下降了9个百分点。而且,产能过剩超过10%的企业在渐渐削减,其比例从二季度的15%、10%下降到四季度的8%;产能过剩超过20%的企业也从8%、5%下降到3%。假如一个行业(地区)里有10%的企业认为其产能过剩超过20%,我们就将这个行业(地区)归类为产能过剩严峻的行业(地区)。产能过剩严峻的行业和地区也在渐渐削减,过去三个季度分别有11、6和4个产能过剩严峻行业(行业总数:35);以及10、4和1个产能过剩严峻地区(地区总
8、数:31)。在XX年四季度,产能过剩严峻的行业包括:煤炭、供水、有色金属和橡胶制品。供水和橡胶制品从二季度起先始终榜上出名。有色金属、化纤、饮料和皮革制品在XX年曾上榜2次。以同样的划分标准,甘肃省在四季度产能过剩严峻。陕西,内蒙古,河南和云南在XX年曾上榜2次。由于企业削减投资和"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需求不足没有带来库存问题。数据显示成品库存稳中有降。42%的企业以销定产,所以无库存。对于有库存的企业,74%认为其库存可以在3个月内消化,17%会在3-6个月内消化。这意味着总体中仅有4%的企业须要6个月以上消化库存。-成本及利润空间渐渐稳定成本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上升
9、,是二季度和三季度产业经济面临的其次大挑战。幸运的是,成本在四季度无显著上升。半数企业在二季度回答单位成本上升,在四季度,这个百分比下降到12%。四季度反映单位成本上升的扩散指数是53,接近50的荣枯点,比二季度的75显著下降。对于劳动力成本,11%的企业回答四季度成本上升,比起二季度的71%大幅下降。XX年的价格水平总体平稳,扩散指数处于48到51之间。这表明利润空间在二、三季度有下行压力,但在年末渐渐稳定。-融资不是瓶颈企业利润留存是最重要的融资渠道,94%的企业回答这是他们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其次是银行贷款和企业创始人资金,分别有3%的企业运用这两种融资方式。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渠道特别集中
10、,以利润留存来说,84%的企业回答这种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占其融资总额的50%以上。与疲软的投资相应,XX年每季度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发生新贷款,而这些企业的数量在持续下降。二季度到四季度分别有24%、10%和4%的企业发生新贷款。新增贷款不成比例地向国有企业倾斜。在没有新贷款的企业中,当问及缘由时绝大多数企业(92%-98%)的回答是没有资金需求。在XX年,企业认为银行的借贷看法总体宽松。在四季度,44%的企业回答贷款简单,53%回答"一般",3%回答借贷困难。反映借贷看法宽松的扩散指数为70。企业的多数贷款(四季度为70%)都有抵押,典型的抵押品有土地厂房(79%的企业用其作抵
11、押)、机器设备(22%)。企业贷款成本稳中有降,反映利率上升的扩散指数为47。企业从银行之外的借贷并不普遍,低利润空间使企业无法从非正式、高利率的借贷机构贷款。在四季度,仅有1家企业从其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低于10%。总体而言,融资不是现阶段瓶颈,源于产业经济在低水位运行这个大背景,投资需求疲软,企业只要还盈利,靠积累的利润留存就可运转,因此并不须要融资。即使须要贷款,也还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还须要强调的是,因为需求严峻不足,放松货币政策增加流淌性救不了产业。除非我们再来一个4万亿,但那不只是增加流淌性,而是扩大了需求。最终,融资不是现阶段的瓶颈不代表金融改革不重要。产业健康成长有赖体制创新虽
12、然目前经济较为困难,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对其将来三到五年的前景都保持乐观(18%)或谨慎乐观(64%)。感到悲观的企业主要担忧宏观经济(48%)、竞争(42%)和政治环境(9%)。仅有1%的企业认为主要困难是融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应对供大于求和成本上升的重要途径。我的调研显示,超过半数(55%)企业在研发方面没有任何投入,39%的企业在研发方面的开支占其销售额的0-5%,仅有6%的企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额的5%。好像从研发投入上工业企业尚不足以应对产业升级的挑战。在我们的样本中,有252家、占总体样本13%的企业从地方政府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以取得税收实惠。企业要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必需(1
13、)产品属于中心政府规定的高新技术领域;(2)拥有自主学问产权。"高新技术"企业和对研发投入超过其销售额5%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较好。在四季度,这些企业中经营状况改善的企业比例更高(36%和43%,总体样本为27%)。而且,它们更倾向于进行固定投资(10%和14%,总体样本为6%),出现产能过剩的状况也相对较少(27%和24%,总体样本为34%)。结果是这些企业的产业景气指数分别为55和58(总体样本为48),处于温柔扩张状态。高新技术企业对其将来三到五年的经济前景感到更为乐观,其中30%的企业表示乐观,65%表示审慎乐观。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8%的企业回答得到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最常见的支持方式是减税,22%的企业曾获得减税。其次是资助创新(5%)和帮助建立业务关系(3%)。毫无意外,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政府更多支持(55%)。产业经济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因此短期没有灵丹妙药。政府应当从两方面着手探讨长远政策。一是坚持并强化扩大内需的政策,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和通过供应更多公共服务削减家庭储蓄;另一个解决需求不足和升本上升的方法是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在我们看来,放宽货币政策并不能真正促进产业发展,只会维持过剩产能,因此不利于产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