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繁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繁体.doc(18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北宋書局1066年金匱玉函經(玉函)清刻 金匱玉函經(玉函)?大塚敬節(日本)1955年 人民衛生出版社 影印 金匱玉函經(玉函) 第1稿至第6稿(佚)?成本(成無已注)湘古本第7稿晉 王叔和?涪古本宋代國家校傷寒論(通行本) 第8稿至第11稿(佚)(蠹簡)正醫書局金匱要略(通行本)張紹組坊本(坊間雜集)葉橘泉1947(民國36年)古本康平傷寒論第12稿(仲景第46代孫)光緒二十年(1894)第13稿(佚)左盛德(桂林)羅哲初羅繼壽1934-5張伯英黃竹齋1980米伯讓1939 白雲閣本 (1939) 傷寒雜病論1980年重印200部補刻3頁書版白雲閣本(1980) 傷寒
2、雜病論(勘誤表)1949 黃竹齋 傷寒雜病論 會通1956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府19601980廣西人民出版社 傷寒雜病論(不完全簡化,豎排)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張貴江 傷寒雜病論 校勘傷寒雜病論(簡體橫排)傷寒雜病論譜系圖1986 臺灣中醫整合小組 傷寒雜病論(繁體豎排)2006年 民間中醫網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電子版前言這是一本民間版的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民間版”,即民間自發校對的版本。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醫更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幾千年來一直維護著中華民族的健康。繼承和發揚中醫,本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使命。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中醫的許多典籍目前在流傳上仍有許多問題:或已出版而
3、校對欠佳,或印量稀少而極難購得,甚或已經絕版。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歷史,已經進入資訊時代。為了充分利用現代電子科技傳播祖國傳統醫學、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我們民間中醫網的網友們自發地組織起來,啟動了“中醫經典古籍電子叢書”的編制工作。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自東漢末年問世以來,流傳至今近兩千 年,已成中華民族不朽之傳世經典。然現在通行的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因為種種歷史因素,部分條文仍有許多尚待澄清的問題。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由仲景第46 代孫張紹組所藏,並於光 緒二十年傳與桂林左盛德(其流傳及出版年代,可參見本書所附“傷寒雜病論譜系圖”)。書中桂林左盛德序雲:“余聞吾師張紹祖先生之言曰:吾家傷寒一書,相傳共有
4、一十三稿,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邑,茲所存者為第十二稿,餘者或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次稿,與吾所藏者較,其間闕如固多,編次亦不相類,或為叔和所篡亂,或疑為宋人所增刪,聚訟紛如,各執其說;然考晉時尚無刊本,猶是傳抄,唐末宋初始易傳抄為刊刻,遂稱易簡,以此言之,則坊間所刊者,不但非漢時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亦有多位著名中醫認為此桂林古本優於別版本。蔡德元先生就說“非單因自序是聖師裔孫所珍藏,且卷符十六者,主要是內容全面,章節合理,句無語病,載方無佚”等等,且對通行版的種種疑問, 讀罷古本,皆瓦解冰釋矣”。民間中醫網亦有多位先生及網友,對此桂林古本大加推崇。有鑒 于
5、此,我們選擇對桂林古本的傷寒雜病論加以校對、排版,製作成電子書籍,以饗讀者。目前流行於世的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主要有白雲閣本(1939民間中醫經典古籍電子叢書志願編撰組 12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年出版,1980 重印並補刻3 頁勘誤表)、廣西人民出版社本(1960 年不完全簡化的豎排版、1980 年簡體橫排版)、臺灣中醫整合小組本(以廣西1980 版為底本的繁體豎排版)。本電子版以已在網路上傳播的各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文字版為基礎(包括民間中醫網提供的、經志一先生校對的一版,以及漢唐中醫提供的一版),以廣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 年版和1980 年版為底本,參以臺灣整合中醫小組本、
6、白雲閣本(重刻版)、黃竹齋會通本等,經民間中醫網友交叉校對數次,再加精心排版而成。校對過程中儘量保持原版原貌,除極少數明顯的排版印刷錯誤徑改外,諸本不一致處均保持正文與廣西本一致,而另加註腳說明他本與之不一致之處。書中個別藍字是在不影響文意的前提下根據上下文校補的。志願參與本書校對工作的網友有cychow、fwm311、hillman、 hsz819001、lizlopez、luckyse7en、oooking、vwxr、wesleybb、yinxing3m、yy7200、澄空助理、冬梅、古月、漢服、壞壞小少、念佛、蓮華、如原、溪黃草555 等,由如原、古月完成與白雲閣本的校對,由漢服統稿並排
7、版。在整理過程中xiaoyaojs 先生提供了廣西1960 年版本,如原先生提供了白雲閣本和許多寶貴意見,並獨力完成了繁體版的校對工作,亦在此表示感謝。書後附錄中有校對後、統稿前的實錄圖片一張,留作校對紀念。原書中“防己”與“防已”混用,今統一為“防己”;“抵當”與 “抵擋”混用,今統一為“抵當”;“括蔞”與“栝蔞”混用,今統一為“栝蔞”; 葶藶”與“葶曆”混用,今統一為“葶藶”; 匙”與“匕”混用,今統一為“匙”;“譫”與“讝”混用,今統一為“譫”。因從豎排改為橫排,方後的“右味”本應改為“上味”,現尊重原稿,仍不改。多處石膏用法本應為“碎,棉裹”,現尊重原文,保持原文的形式。極少數文字沒有
8、對應的簡化字,仍使用繁體字。書後附有根據最新考古研究結果獲得的“中醫古籍處方劑量換算”,供讀者參考。原廣西80 版的“秦代至清代歷代衡量與市秤對照表”則不再提供。關於本書的標點:我們的祖先在設計文言文的時候是沒有設計標 點的。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初學者造成了不便,但更有讀者認為沒有標點、或者只有簡單標點的書籍,更能夠引人入勝,太詳細的標點反而會給讀誦造成干擾。本書的原始手抄本也是沒有標點的,我們使用的各底本和參照本,編者為了便於讀者閱讀,或多或少都添加了標點。我們在校對過程中也綜合各個版本的斷句和我們自己的理解,對標點進行了精心的設置及調整。我們希望我們添加的標點能夠對初學者有所幫助,而不至於限制
9、了讀者的思路。因此,儘管我們在標點上投注了頗多心血,我們仍然鼓勵讀者在需要的時候忽略文中所有的標點,自行斷句,並且歡迎讀者將自己斷句的心得在民間中醫網的論壇上 與大家分享。我們也歡迎讀者到民間中醫論壇交流學習傷寒雜病論、以及學習一切中醫知識過程中的心得、經驗與體會。本書條文的編號問題,也經過多方討論。最後決定仿臺灣整合中醫小組本的方式編號,以行首的“【3.16】”表示“卷三第十六條”,每卷重新編號,以便於學術上的討論及引用。包括本書在內的“中醫經典古籍電子叢書”發佈於“民間中醫論壇理法方論版”。我們力圖提供正確無誤的電子版,但限於能力,自知錯誤在所不免。因此我們希望所有閱讀本系列電子書的讀者朋
10、友能夠將發現的錯誤在此論壇上告知我們,我們會根據實際情況不定期地更新。從其他途徑獲得本書的網友,也請及時到民間中醫網查詢,獲得最新的圖書版本,以免有錯誤的版本流散無窮。我們仍在製作其他一些優秀的中醫圖書的電子版,也歡迎更多的 志願者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祝大家學有所成!民間中醫網中醫經典古籍電子叢書志願編撰組 西元二六年六月民間中醫網 網址: http:/ 民間中醫網 論壇: http:/ http:/ 34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轸“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再版說明傷寒雜病論是祖國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為東漢張仲景(名機)所著。至今流傳的有多種版本,我區挖掘的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是其中之
11、一種。本書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書、桂林已故老中醫羅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為其子、中醫羅繼壽獻出。本書包括六經辨證、雜病辨證、平脈法,特別是載有六氣主客, 傷暑病脈證並治、熱病脈證並治、濕病脈證並治、傷燥病脈證並治、傷風病脈證並治、寒病脈證並治等篇,對六淫病邪風、寒、暑、濕、燥、熱等論述較為詳盡,這是本書與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點。同時,書中還列舉了許多病例,並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劑。內容豐富,理、法、方、藥連貫緊湊,理論聯繫實際,至今還是學習中醫必循的一本重要醫著。值得提出的是,在本書左盛德序中說:其師張紹祖是張仲景的四 十六世孫,家藏有世傳抄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傳給了他,
12、今左氏又傳給了羅哲初,即為這本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一九六年三月曾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讀者歡迎。由於 印數不多,不能滿足需要。為應讀者之要求,為了更好地挖掘祖國醫藥學寶貴遺產,使之為中醫臨床、教學、科研服務,特此再版。原手抄本為直排,現改為橫排,藥方後的“右味”,應為“上味”,為尊重原手抄本未改。手抄本中的繁體字、異體字,現改用簡化字,如“內諸藥”改為“納諸藥”、“慄”改為“栗”、“疿疒”改為“痱疹”、“濇”改為“澀”等,個別已通用又無簡化字的如“鞕”、 癘”、 裩”等字未改;藥方中瀉心湯類中的“泄”字改為“瀉”、 黃蘖”改為“黃柏”、“桃核”改為“桃仁”,加注部分的“劈”字等未改。書中一
13、些重複的藥方按手抄本未刪。又原手抄本沒有標點,為了便於閱讀試加了標點,限於我們的水乎,錯漏難免。書後附有從秦代至清代歷代衡量與市秤對照表,供研究書中方劑劑量時參考。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局中醫處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傷寒雜病論序論曰: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
14、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涕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足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勢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穀,至於是也!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腑俞,陰陽
15、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須臾,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孔子雲: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漢 長沙太守南陽張機 序民間中醫經典古籍電子叢書志願編撰組 56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傷寒雜病論
16、序余聞吾師張紹祖先生之言曰:“吾家傷寒一書,相傳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邑,茲所存者為第十二稿,餘者或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次稿,與吾所藏者較,其間闕如固多,編次亦不相類,或為叔和所篡亂,或疑為宋人所增刪,聚訟紛如,各執其說。然考晉時尚無刊本,猶是傳抄,唐末宋初始易傳抄為刊刻,遂稱易簡。以此言之,則坊間所刊者,不但非漢時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餘聆訓之下,始亦疑之,及讀至傷寒例一卷,見其于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法,盡載其中,於六經已具之條文並不重引。法律謹嚴,始知坊間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發汗吐下後各卷,蓋後人以
17、讀書之法,錯雜其間,而未計及編書之法固不如是也,不然孔氏之徒,問仁者眾,問政者繁,何不各類其類,而憚煩若此耶!吾師諱學正,自言為仲氏四十六世孫,自晉以後遷徙不一。其高祖複初公,自嶺南複遷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吾師雖承家學,不以醫名,亦不輕出此書以示人。余得之受業者,殆有天焉。余宿好方術,得針灸之學于永川鄧師憲章公,後隨侍先嚴遊宦嶺南,與吾師同寅,朝夕相過從,見余手執宋本傷寒論,笑問曰:“亦嗜此乎?”時餘年僅弱冠,答曰:“非敢雲嗜,尚未得其要領,正尋繹耳。”師曰:“子既好學,複知針灸,可以讀傷寒論矣。吾有世傳抄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向不示人。得人不傳,恐成墜緒。”遂曆言此書顛末,及吾師家世滔滔
18、不倦。先嚴促餘曰:“速下拜。”於是即席拜之,得師事焉。今羅生哲初為吾邑知名人士,從習針灸曆有年所,頗能好餘之所好,餘亦以所得者盡授之,餘不負吾師,羅生亦必不負餘,故特序其原起,羅生其志之,羅生其勉之。 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三月 桂林左盛德 序目 錄電子版前言(民間中醫志願編撰組). . 1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再版說明(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0 版) . 4傷寒雜病論序(張機) . 5傷寒雜病論序(桂林左盛德). 6傷寒雜病論卷第一 . 1平脈法第一. 1傷寒雜病論卷第二 . 9平脈法第二. 9傷寒雜病論卷第三 . 17六氣主客第三. 17傷寒例第四. 19雜病例第五. 29傷寒雜病論卷第四 .
19、33溫病脈證並治第六. 33傷寒雜病論卷第五 . 39傷暑病脈證並治第七. 39熱病脈證並治第八. 41濕病脈證並治第九. 42傷燥病脈證並治第十. 46傷風脈證並治第十一. 48寒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49傷寒雜病論卷第六 . 5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53傷寒雜病論卷第七 . 59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59傷寒雜病論卷第八 . 7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73傷寒雜病論卷第九 . 83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83傷寒雜病論卷第十 . 97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97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98傷寒雜病論卷第十一. 101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101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107傷寒雜病論卷第十二. 119辨霍亂
20、吐利病脈證並治.119辨痙陰陽易差後病脈證並治. 122傷寒雜病論卷第十三. 127辨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 . 127民間中醫經典古籍電子叢書志願編撰組 i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辨瘧病脈證並治. . . 130 辨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 131傷寒雜病論卷第十四. 135辨咳嗽水飲黃汗曆節病脈證並治 . 135傷寒雜病論卷第十五. 147辨瘀血吐衄下血瘡癰病脈證並治 . 147辨胸痹病脈證並治. 149傷寒雜病論卷第十六. 153辨婦人各病脈證並治. 153附錄. 161附錄一附錄二附錄三附錄四附錄五中醫古籍處方劑量換算 . 161湯方索引(拼音排序) . 162湯方索引(筆劃排序) . 167
21、條文編號對照表. 172校對紀念. 173ii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 ;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 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 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 ,独见若神。为子条傷寒雜病論卷第一平脈法第一【1.11.1】【1.21.2】【1.31.3】問曰:脈何以知氣血臟腑之診也?師曰:脈乃氣血先見。氣血有盛衰, 臟腑有偏勝。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氣血俱衰,脈陰陽俱衰。氣獨盛者,則脈強;血獨盛者,則脈滑。氣偏衰者,則脈微;血偏衰者,則脈澀。氣血和
22、者,則脈緩;氣血平者,則脈平;氣血亂者,則脈亂;氣血脫者,則脈絕。陽迫氣血,則脈數;陰阻氣血,則脈遲。若感於邪,氣血擾動,脈隨變化,變化無窮,氣血使之。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 ,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 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俱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
23、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 ,一周迴圈;當複寸口, 記,傳與賢人。師曰:平脈大法,脈分三部。浮部分經,以候皮膚經絡之氣;沉部分“欲知病變”:會通本無。 “百刻”:白雲閣本與會通本作“二刻”。古人用裝水的漏壺來計時,一日一夜水下百刻,所以似應以“百 刻”為正。“牢堅”:白雲閣本與會通本作“緊弦”。 “動則為痛,數則熱煩”:白雲閣本與會通本作“動弦為痛,數洪熱煩”。 “太”:廣西 60 本作“大”,80 本作“太”,白雲閣本作“大”,會通本作“太”。 “其”:白雲閣本與會通本作“邪”。 “臟腑”:廣西 60 本作“腑臟”,白雲閣本作“府藏”。民間中醫經典古籍電子叢書志
24、願編撰組 1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 ,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 ,为难治。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覆 ,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2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傷寒雜病論卷第一經,以候五臟之氣;中部分經,以候六腑之氣。桂林古本【1.41.4】【1.51.5】【1.61.6】【1.71.7】【1.81.8】【1.91.9】【1.101.10】師曰:脈分寸關尺。寸脈分經以候陽,陽者氣之統也;尺脈分經以候 陰,陰者血之注也;故曰陰陽。關上陰陽交界,應氣血升降,分經以候中州之氣。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人以指按之, 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
25、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假令下利,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 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臟傷,故知死也。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 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 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
26、當癰腫,為難治也。北方腎脈,其形何似?師曰:腎者,水也,其脈沉而石。腎病自得此 脈者,愈;若得實大者,則劇。何以知之?實大者,長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髒立涸也。師曰:人迎脈大,趺陽脈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陽平等,為逆; 人迎負趺陽,為大逆。所以然者,胃氣上升,動在人迎;胃氣下降,動在趺陽。上升力強,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為逆。大逆則死。“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會通本斷作“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 “損至脈來”:他本多據宋本校作“損脈來至”。查,此句實出於難經: “第十四難 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 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
27、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再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乎一 至命絕,此損之脈也。” 故應以“損至脈來”為正。“複”:白雲閣本與會通本作“覆”。廣西本簡化為“複”,似誤。平脈法第一【1.111.11】【1.121.12】【1.131.13】【1.141.14】【1.151.15】【1.161.16】【1.171.17】【1.181.18】【1.191.19】【1.201.20】【1.211.21】【1.221.22】師曰:六氣所傷,各有法度,舍有專屬,病有先後。風中於前,寒中 於背;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霧客皮腠,濕流關節;極寒傷經,極熱傷絡;風令脈浮,寒令脈緊,又令脈急;暑則浮虛,濕則濡
28、澀;燥短以促,火躁而數。風寒所中,先客太陽;暑氣炎熱,肺金則傷;濕生長夏,病入脾胃;燥氣先傷,大腸合肺;壯火食氣,病生於內,心與小腸,先受其害。六氣合化,表裡相傳,髒氣偏勝,或移或幹;病之變證,難以殫論,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師 曰:夫色合脈,色主形外,脈主應內。其色露藏,亦有內外。察色之妙,明堂闕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闕庭,推而上之。五色應五臟,如肝色青、脾色黃、肺色白、心色赤、腎色黑,顯然易曉。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難與為言。色青者,病在肝與膽。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 黃白者,半死半生也
29、。色赤者,病在心與小腸。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黃者,生;黑者,死; 黃黑者,半死半生也。色黃者,病在脾與胃。假令身色黃,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黃 青者,半死半生也。色白者,病在肺與大腸。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 黃赤者,半死半生也。色黑者,病在腎與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黃者,死; 黃赤者,半死半生也。闕庭脈色青而沉細,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隨轉者, 病在膽。闕庭脈色赤而沉細,推之參差不齊者,病在心;赤而橫戈,推之愈赤 者,病在小腸。闕庭脈色黃,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闕庭脈色青白,推之久不還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腸。闕庭脈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變者,病在腎;推之即至者,病在膀民間中醫經典古籍電子叢書志願編撰組 3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 水者,病入于 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余色仿 此。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声先变者。初变可治,变成难瘳。词 声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晓,若病至 发声,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