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三章-城市主次干道与支路(三).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学课件:第三章-城市主次干道与支路(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三章-城市主次干道与支路(三).ppt(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三)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三)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三)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三)第三节纵断面设计第三节纵断面设计第三节纵断面设计第三节纵断面设计 一一一一 简述简述简述简述 二二二二 纵坡及坡长设计纵坡及坡长设计纵坡及坡长设计纵坡及坡长设计 三三三三 竖曲线竖曲线竖曲线竖曲线 四四四四 合成坡度合成坡度合成坡度合成坡度 五五五五 视觉分析及平纵线型组合设计视觉分析及平纵线型组合设计视觉分析及平纵线型组合设计视觉分析及平纵线型组合设计 六六六六 纵断面设计图纵断面设计图纵断面设计图纵断面设计图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1)纵断面)纵断面(vertical)-用
2、一曲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展开成平面。2)路线纵断面图路线纵断面图(vertical profile map)-反映路线在纵断面上的形状、位置及尺寸的图形叫路线纵断路线纵断面图面图一一 简述简述3 3)地地面面线线:中中线线上上各各桩桩点点的的地地面面高高程程点点汇汇的的不不规规则则 折线折线。4 4)设设计计线线:经经过过技技术术经经济济美美学学多多方方面面比比较较后后确确定定的的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曲线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曲线。5 5)竖曲线:直线的坡度转折处平顺过渡。)竖曲线:直线的坡度转折处平顺过渡。凸形竖曲线;凹形竖曲线凸形竖曲线;凹形竖曲线 曲线半径;曲线长曲线半径;曲线长6 6)与公
3、路设计的不同点:)与公路设计的不同点:a a 与城市竖向规划密切相关;与城市竖向规划密切相关;b b 需考虑非机动车的行驶能力。需考虑非机动车的行驶能力。n纵坡度表示方法:纵坡度的表示方式不用角度,而用百分数()n道路上的纵坡对汽车行驶不造成困难。路线前进水平距离路线前进水平距离520520米,克服高差米,克服高差1313米,米,则纵坡为则纵坡为?%2.5%二二 纵坡及坡长设计设计纵坡及坡长设计设计 1.1.纵坡度(纵坡度(longitudinal gradientlongitudinal gradient)2.2.纵断面设计一般要求:纵断面设计一般要求:n1 1)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
4、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n2 2)具有一定的平顺性;)具有一定的平顺性;n3 3)综合考虑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等因)综合考虑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等因素,处理其高程关系,保证路基稳定性和强度;素,处理其高程关系,保证路基稳定性和强度;n4 4)尽量做到填挖平衡,节约用地,降低造价;)尽量做到填挖平衡,节约用地,降低造价;n5 5)连接路段纵坡应放缓;)连接路段纵坡应放缓;n6 6)结合实际,充分考虑管线综合及沿街建筑标高。)结合实际,充分考虑管线综合及沿街建筑标高。最大纵坡(最大纵坡(maximum longitudinal gradient)1)概念道路纵坡设计的极限
5、值,重要指标。其大小将直接影响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行车安全以及运营成本和工程的经济性。2)制定依据:n汽车的动力特性;n道路等级(V);n自然条件(地形、气候);n车辆行驶安全;n工程、运营经济等因素。城市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取值见表3-12-最最小小纵纵坡坡(minimum longitudinal gradient)长路堑地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为了保证排水,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纵坡。(否则,采取措施。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设置锯齿形街沟或采取其它排水措施来处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城市道路最小纵坡为0.5%,困难地方为0.3%。机动车道最大纵坡详见表,非机动车最大纵坡城市道路
6、设计规范规定为3.5%。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退出设计速度(km/h)806050403020最大纵坡(%)677899理想的最大纵坡是指设计车型即载重汽车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V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度。V的规定为:低速路为计算行车速度,高速路为设计车型的最高速度。在这种纵坡的道路上,机动车(快慢、轻重)的干扰最小。平均纵坡(平均纵坡(average gradient)1)平平均均纵纵坡坡-指一定路线长度范围内,路线两端点的高差与路线长度的比值。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的平均纵坡:2)相关规定 相对高差200500m 不应大于不应大于 5.5 相对高差500m 不应大于不应大于 5 注意注意:任何
7、相连3km路段的平均纵不应大于不应大于5.5。坡长限制(坡长限制(grade length limitationgrade length limitation)坡长坡长指变坡点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长度。(1)最大坡长限制最大坡长限制 1)限制理由限制理由:2)标准规定标准规定 表44和表45。计算法 调查法(2)缓缓和和坡坡段段当连续陡坡长度大于最大坡长限制的规定值时,应在不大于最大坡长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纵坡不大于3的坡段,称为-缓缓和和坡坡段段。位位位位置置置置、大小、长度大小、长度大小、长度大小、长度。坡长坡长设 计 速 度(km/h)80605040纵坡坡度(%)56005.5500640
8、04003506.53503003007 3002502508200不不 同同 纵纵 坡坡 最最 大大 坡坡 长长(m)最小坡长限制最小坡长限制1)理由:)理由:过短,则变坡点个数增加,行车时颠簸频繁,影响行车平顺性;过短,则不能满足设置最短竖曲线这一几何条件的要求。2)标准规定)标准规定:以计算行车速度行驶s的行程作为规定值。坡长限制(坡长限制(grade length limitationgrade length limitation)n标准规定值见表。设 计 速 度(km/h)1201008060403020最 小 坡 长(m)一般值40035025020016013080最小值3002
9、5020015012010060(4)组合坡长)组合坡长 当连续陡坡是由几个不同受限坡度值的坡段组合而成时,应按不同坡度的坡长限制折算确定。如三级公路 8%-300m 6%-700m 8%(120)+6%(?m)?=(1-120/300)*700=420 三三.合成坡度(合成坡度(resultant gradientresultant gradient)(1)合成坡度合成坡度道路在平曲线路段,若纵向有纵坡且横向又有超高时,则最大坡度在纵坡和超高横坡所合成的方向上,这时的最大坡度称为合成坡度合成坡度。(2)对合成坡度的限制 为了保证路面排水,合成坡度的最小值不宜小于0.5。(1)基本概念n纵断面
10、上两相邻不同坡度线的交点称为变变坡坡点点(grade change point)。SJDSJDn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以及视距的需要,而在变坡处设置的纵向曲线,即为竖曲线竖曲线(vertical curve)。n坡度角=i2-i1 n为“+”,凹形竖曲线(concave vertical curve)n为“-”,凸形竖曲线(convex vertical curve)四四 竖曲线设计竖曲线设计1.1.竖曲线的计算竖曲线的计算 2.2.竖曲线设计标准竖曲线设计标准(1)竖曲线最小半径竖曲线最小半径 1)凹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2)凸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3)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2)竖曲线最小长度竖
11、曲线最小长度 以汽车在竖曲线上行程以汽车在竖曲线上行程3s控制曲线长度控制曲线长度2.2.竖曲线设计标准竖曲线设计标准 2.2.竖曲线设计标准竖曲线设计标准 2.2.竖曲线设计标准竖曲线设计标准 2.2.竖曲线设计标准竖曲线设计标准 3.3.竖曲线设计竖曲线设计(1)竖曲线设计的一般要求)竖曲线设计的一般要求1)宜选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视觉良好,可参照表413。2)同向竖曲线应避免“断背曲线”。3)反向曲线间,一般由直坡段连接,也可径相连接。4)竖曲线设置应满足排水需要。3.3.竖曲线设计竖曲线设计(2)半径的选择半径的选择1)应符合标准规定。2)在不过分增加土石方工程量的情况下,为使行车舒适
12、,宜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3)按外距控制选择半径:(4-18)竖曲线设计竖曲线设计 3.3.竖曲线设计竖曲线设计4)按切线长度选择半径。(4-19)5)选择竖曲线半径不宜过大,否则将使竖曲线过长而不利于施工和排水。6)夜间行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选择半径时应适当加大。五五 视觉分析及视觉分析及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五五 视觉分析及视觉分析及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n(一)视觉分析n定义:从驾驶人员的视觉及心理反应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环境和沿线建筑物的协调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连续性和舒畅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心理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n意
13、义:将道路的线形、周边环境质量与驾驶员的动态视觉n及其心理反应联系起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2 视觉的车速动态规律n1)注意力和心理紧张程度随车速增加而增加;n2)注意力随车速增加而向远处移动;n3)随车速增加,前景细节变得模糊直至消失;n4)周界感随车速增加而减少;n5)中速下需要1/16秒才能集中到目标。n车速动态规律总结:n对较快车速的道路,主要集中点是较远路幅的线形与环境状况,设计的目的在于避免由于判断失误而导致的失误。3视觉评价方法n一般通过道路透视图分析判断:n1)线形是否顺适;n2)有否产生判断错误或茫然的地方;n3)路旁障碍物是否有碍视线;n4)与临街建筑物的协调情况。五五
14、 视觉分析及视觉分析及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二)二).线形(线形(alignmentalignment)组合设计要点)组合设计要点 1.1.组合设计(组合设计(design of fit togetherdesign of fit together)的原则)的原则 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平、纵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3)合成坡度应组合得当,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2.2.线形(线形(alignmentalignment)组合设计要点)组合设计要点(1)平曲线与竖曲
15、线的组合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包竖”。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R平:R竖=1:1020 3)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4)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2)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1)设计车速)设计车速40km/h的公路,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凹的公路,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2)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3)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互重叠。)小半径竖曲线不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课件 第三 城市 主次 干道 支路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