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经济发展问题案例研究.ppt
《教育与经济发展问题案例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与经济发展问题案例研究.ppt(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问题案例研究问题案例研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与教育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基本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让学生懂得教育对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有着重大影响。一方面,教育是调节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教育也是缓解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变化会带来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人力资本理论要旨的基础上,懂得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
2、力。通过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和独立思考、关注实践的学习个性。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经济与教育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基本关系。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的关系。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教育消除贫困的社会功能。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4课时 设计思路:设计思路:1.教师展示案例;引发学生兴趣与讨论;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进行案例分析;概括出观点与原理。2.原理呈现;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案例呈现;学生用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评价与总结。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案例展示一、案例展示 九、展示原理九、展示原理二、二、讨论讨论 十、推演与分析十、推演与分析三、分析
3、案例三、分析案例 十一、案例展示十一、案例展示四、展示原理四、展示原理 十二、讨论十二、讨论五、推演与分析五、推演与分析 十三、分析案例十三、分析案例六、案例展示六、案例展示 十四、展示原理十四、展示原理七、讨论七、讨论 十五、推演与分析十五、推演与分析八、分析案例八、分析案例 一、展示案例一、展示案例 案例:日本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案例:日本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国民经济体系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工矿业生产总指数只是战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工矿业生产总指数只是战前前19351935年至年至19371937年平均数的年平均数的13%13%,农
4、业生产也,农业生产也降到了最低水平,降到了最低水平,19451945年度水稻产量只有四千年度水稻产量只有四千多万石,这是明治时期以来最低的数字。加之多万石,这是明治时期以来最低的数字。加之战后战后447447万军人和流民被遣返回日本,日本人万军人和流民被遣返回日本,日本人口聚增至口聚增至76477647万,万,19461946年日本又爆发经济危机,年日本又爆发经济危机,这一切致使日本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这一切致使日本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面对经济困境,日本全国在50年代,就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即是走国内资源开发主义道路还是走贸易立国主义道路展开了一场大争论。以中山伊知郎为代表的贸易立国主义认
5、为,日本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多、出生率高、资源少、生活水平低,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对外贸易,把难题放在世界中解决。从那时开始,贸易立国主义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然而,贸易立国主义能否在实践中行得通,关键在于日本是否具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高质量的劳动力,否则它就难以在世界性的经济和贸易竞争中获胜。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劳动力,日本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1947年,日本内阁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并对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做出了“经费及补助”的规定:新制公立初中教职员的工资所需经费由都道府县负担,同小学一样,国库负担1/2;对于设备费、校舍修缮、公立学校教育经费的增加以及私立义务教育学校
6、因学费收入减少而增加的部分,由国家给予补助或采取其他财源措施。1947年,日本政府为初中先后支出31亿多日元;1948年度,日本政府预算教育支出57亿日元。1950年以后,日本地方财政赤字严重,难以保持教育经费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还是将义务教育经费增至90亿日元。在几经周折之后,日本于1952年又制定了新的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新法规定,都道府县支付的各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工资额的1/2由国库负担;教育中最重要的经费之一,教材费由国库负担。就这样,日本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仅用一年的时间,中小学教育就达到普及程度,入学率达99.27%,并且达到高中普及。教育的普及,及时为日本的经济建
7、设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从1949年起,日本经济开始逐渐恢复,1955年日本工矿生产指数上升到180.7;超过投降前1944年最高水平178.9,并进入高速增长期。日本政府及时认识到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1957年,日本政府在公布的新长期经济计划中,在战后首次把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编入“国民经济计划”。1960年内阁制定国民收入净增计划,教育被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一环。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财政规模的扩大,日本政府采取了投巨资以教育的政策。在1959年1969年间,国民收入增长2.3倍,但总教育经费却增长3倍。在这一期间,日本的中、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日本高中升学率1958年为53.7
8、%,60年代中期超出70%,70年代达到了80%。日本高等教育的升学率由1958年的16%,上升到1965年的25.4%。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日本经济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19561972年,日本经济出现了三次高速增长的高潮。1967年,日本经济超过了英、法;1968年超过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跃居第二。1972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49,780亿日元,约为1955年的五倍。1962年,日本文部省调查局出版了题为日本的成长与教育的报告书,在报告书中说:“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因素”,“战后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为世界所注视。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达。”日本
9、前文部省大臣森善即一也曾经深刻地指出:日本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了人的脑力和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以人的创造力资源来弥补自然资源的短缺。日本政府也清楚地认识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见、技术的熟练、劳动者的素质等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选自傅维利著: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的自主调节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6页;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教育财政,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27页、34页、35页;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页、322页】二、讨论二、讨论教师提出核心问题:教师提出核心问
10、题: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基本动力是什么?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支持环境,才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 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对讨论的控制:教师对讨论的控制:学生的讨论要围绕案例展开,使用案例所提供的素材。学生的讨论要在学理的层面进行。三、分析案例三、分析案例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二战后日本经济的确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面对经济困境,日本人非但没有舍弃教育,反而面向未来,将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奇迹般地摆脱了经济困境,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战后日本经济建设这段历史形象地为人们展示了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二战后,日本政府正视本国的国情,从国二战后,日本政府正视本国的国情,
11、从国家建设的实际出发,选择了贸易立国发展路线。家建设的实际出发,选择了贸易立国发展路线。而这一发展路线恰恰成为日本教育先行的前提。而这一发展路线恰恰成为日本教育先行的前提。因为贸易立国能否付诸实践的关键还在于日本因为贸易立国能否付诸实践的关键还在于日本是否具有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而高素质的劳是否具有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而高素质的劳动力则依托于教育。但是当时日本经济危机频动力则依托于教育。但是当时日本经济危机频频爆发,各地政府连连出现财政赤字。在这种频爆发,各地政府连连出现财政赤字。在这种情况下,是暂时放弃教育,全力扶持经济;还情况下,是暂时放弃教育,全力扶持经济;还是适度发展经济,节省各方面开
12、支,筹集教育是适度发展经济,节省各方面开支,筹集教育资金,尽早实现教育的普及?日本政府选择了资金,尽早实现教育的普及?日本政府选择了后者。日本经济建设的事实证明,教育的普及后者。日本经济建设的事实证明,教育的普及的确成就了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的确成就了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日本选择了贸易立国的发展道路,因此,既便日本选择了贸易立国的发展道路,因此,既便经济恢复了,甚至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日本政府经济恢复了,甚至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日本政府仍旧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这一举措仍旧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这一举措促成了日本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五、六十年代,促成了日本中、高等教
13、育的发展。五、六十年代,日本持续增加的教育投入依旧换来了经济的持续繁日本持续增加的教育投入依旧换来了经济的持续繁荣。教育何以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荣。教育何以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社会生产力包?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社会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力。社会能否产生出括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力。社会能否产生出强大的生产力,不仅与每种生产力要素是否存在有强大的生产力,不仅与每种生产力要素是否存在有关,也与三要素之间能否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和对关,也与三要素之间能否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和对应关系有关。而这三要素中,唯有劳动力是具有能应关
14、系有关。而这三要素中,唯有劳动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它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得到改善。而且,动性的,它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得到改善。而且,劳动力可以适度弥补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缺陷,劳动力可以适度弥补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缺陷,甚至制造出更先进的劳动工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制造出更先进的劳动工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日本经济建设正是看准了劳动力对于经济日本经济建设正是看准了劳动力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试图以高素质劳动力来弥补劳动发展的作用,试图以高素质劳动力来弥补劳动对象的短缺和改善劳动工具的落后。而劳动力对象的短缺和改善劳动工具的落后。而劳动力的培训主要依托于教育,因此日本教育的普及的培训主要依托于教育
15、,因此日本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就促成日本经济目标的实现。反过来,与发展就促成日本经济目标的实现。反过来,日本经济的发展又促使政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日本经济的发展又促使政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从中的巨大作用,故而又继续加大教育投教育从中的巨大作用,故而又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促成了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备。就这样,入,促成了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备。就这样,日本通过教育摆脱了经济窘境,实现了教育与日本通过教育摆脱了经济窘境,实现了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经济的良性循环。四、展示原理四、展示原理 观点与原理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及再生产科学技术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局性、
16、先导性、基础性的影响。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两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财富的源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前创造有利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后进者赶超先行者的普遍经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环境。教育领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兼顾社会发展
17、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往往导致人力资本稀缺或过剩,而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又极有可能导致人才外流,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五、推演与分析五、推演与分析 问题:问题:为什么在日本大力发展教育能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的成果却不能完全为本国所采用?教师处理:教师处理:1、教育经济功能的有限性;经济发展需要多种要素支持。2、教育发展自身的效率与合理性问题。六、展示案例六、展示案例 案例:专业调整案例:专业调整当前高校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高校缓解就业压力 的新途径的新途径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普遍不容乐观。据统计,2002年高
18、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76%,暂未就业的有34.8万人。有专家估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左右,将有64万名大学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对此,全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大中专院校纷纷从专业设置的角度寻找出路,力图缓解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河南省教育厅规定,从2003年起,该省的高招计划和高 校专业设置,将取决于高招学生报考率、新生报到入学率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河南省高校2003年的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就是按照这一方法确定的。为此,省教育厅对各高校的硬功配件设施及报考率、报到率和就业率等进行了普查和评估,并在全省教育系统内部首次公布了调查结果。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说,河南省将借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经济发展 问题 案例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