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优秀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第1页,本讲稿共69页第一节 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均衡:IS-LM模型一、凯恩斯主义的总产出决定模型 凯恩斯的总产出决定模型是整个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凯恩斯认为,经济中产出的需求总量等于以下四种支出类型的总和,这是他分析的起点。这四种支出为:消费支出、计划投资支出、计划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下面将由简到繁依次考察凯恩斯总产出决定模型的构建。假设前提:一是非充分就业;二是价格水平固定,即名义变量的变动也代表了真实变量的变动。返回第2页,本讲稿共69页(一)简单的凯恩斯总产出决定模型(一)简单的凯恩斯总产出决定模型 简单的凯恩斯总产出决定模型里只包括
2、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而政府、净出口的作用以及货币和利率可能发生的影响都忽略不计包括家庭和厂商两部门的总产出决定模型。1、消费函数、消费函数 C=c(Y)(dc/dy 0)13-1 C=a+bY (1 b 0)13-2 MPC=C/Y 13-3 返回第3页,本讲稿共69页 2、储蓄函数S=s(Y)(满足条件ds/dy 0)13-4S=-a+(1-b)Y (1 b 0)13-5返回第4页,本讲稿共69页MPS=S/Y 13-6 Y=C+S Y=C+S MPC+MPS=1或或1-MPC=MPS,1-MPS=MPC 13-7 根据以上关系,我们可以推断,若边际消费倾向MPC有递减趋势,那么边际储蓄倾向
3、MPS必将有递增趋势,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储蓄增量占收入增量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增状态。返回第5页,本讲稿共69页3、投资函数、投资函数净投资净投资=投资投资-折旧(重置投资)或折旧(重置投资)或净投资净投资=期末的资本存量期末的资本存量-期初的资本存量期初的资本存量I=i(r)(满足条件(满足条件di/dr 0)13-8I=-r 13-9返回第6页,本讲稿共69页4、两部门经济中总产出的决定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各种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工资十利息地租十利润消费储蓄即Y=C+S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投资即Y=C+I 13-10即C+S=C+I 13-11S=I 13-1
4、2返回第7页,本讲稿共69页在两部门情况下,总产出的决定情况可以总结如下表13-1:表13-1:两部门的总产出决定结果储蓄投资关系总供求关系总产出I=S总需求=总供给总产出均衡I S总需求 S总需求 总供给总产出扩张返回第8页,本讲稿共69页(二)加入政府部门的模型(二)加入政府部门的模型简单来说,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税收和支出。税收是从国民收入中分解出来的,支出是从国民支出中分解出来的。因此,包括政府部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方程式为:总供给:总供给:Y=C+S+T 13-13总需求:总需求:Y=C+I+G 13-14其中,T为政府税收,G为政府购买。按照总产出决定的总需求总供给法,其均衡条件
5、为:(总需求)(总需求)C+I+G=C+S+T(总供给)(总供给)13-15也即:也即:I+G=S+T 13-16I=S+(T-G)13-17返回第9页,本讲稿共69页方程(13-16)的含义是:当模型包括政府部门时,计划投资不一定必须等于计划储蓄,但计划投资与计划政府购买之和必须等于计划储蓄与计划政府税收之和。而(13-17)则表明计划投资等于国内的计划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表13-2:三部门的总产出决定结果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储蓄投资关系总供求关系总产出I+G=S+TI=S+(T-G)总需求=总供给总产出均衡I+G S+TI S+(T-G)总需求 S+TI S+(T-G)总需求 总供给总产出
6、扩张返回第10页,本讲稿共69页(三)加入外贸部门的模型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是在家庭、厂商、政府三个部门之外,再加上外贸部门。外贸部门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进口和出口,因此包括外贸部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方程式为总供给:Y=C+S+T+M 13-18总需求:Y=C+I+G+X 13-19其中,X为计划进口,而M为计划出口,X M为计划出口净额或净出口。按照国民收入决定的总供给总需求法,其均衡条件为(总需求)C+I+G+M=C+S+T+X(总供给)13-20即:I+G+M=S+T+X 13-21 I=S+(T-G)+(X-M)13-22返回第11页,本讲稿共69页方程(13-22)的含义与(13-17)相
7、类似,也表示计划投资等于国内的计划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以及国外储蓄之和。表13-3:四部门的总产出决定结果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储蓄投资关系总供求关系 总产出I+G+M=S+T+XI=S+(T-G)+(X-M)总需求=总供给总产出均衡I+G+MS+T+XIS+(T-G)+(X-M)总需求 S+T+XIS+(T-G)+(X-M)总需求总供给总产出扩张返回第12页,本讲稿共69页(四)总产出决定因素的总结及乘数原理根据凯恩斯的总产出决定方程,可支配的国民收入可以表示为:Yd=C+I+(G-T)+(X-M)13-23将消费函数C=a+bY带入,经整理可得:Yd=(a+I+G-T+X-M)/(1-b)且1
8、b 0 13-24因此,可支配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总产出主要由5种因素决定,他们分别是:1、自主性消费支出a的变动。2、计划投资支出I的变动。3、计划政府支出G的变动。4、税收T的变动。5、净出口(X-M)的变动。返回第13页,本讲稿共69页从上式中可以看出:1、自主性消费支出a的增加,会直接增加消费支出,作为一个外生变量,使总需求曲线整体上移,即总需求水平提高。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总需求的提高会直接导致总产出增加,(即国民收入增加,下同)。反之,a降低导致消费支出下降,最终导致总产出下降。因此,总产出与自主性消费支出a正相关。2、计划投资支出I的增加,也会直接导致总需求增加,同样使总需求曲线整
9、体上移,从而增加总产出。而政府支出下降则降低总需求,导致总产出减少。因此,总产出与计划投资支出I正相关。3、政府支出G增加也直接增加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整体向上移动,从而增加总产出。政府支出的下降则直接减少总需求,使总产出减少。因此,总产出与政府支出G正相关。返回第14页,本讲稿共69页4、税收T的增加并不直接减少总需求,但却会通过降低可支配的国民收入来降低消费支出,而消费支出的减少会使总需求曲线整体下移,使总产出减少。反之,减少税收会通过同样的作用机制,使得总产出增加。因此,总产出与税收T负相关。5、净出口(X-M)的增加直接使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函数整体上移,从而增加了总产出。反之,净出口
10、的减少会直接减少总需求,而使总产出减少。因此,总产出与净出口(X-M)正相关。并且,由上式可以看出,这五种因素的影响大小是受边际消费倾向b制约的。因为1 b 0,所以1 (1b)0,即这五种因素变动一个单位,会导致总产出,或者说可支配的国民收入以1/(1b)的倍数变动,这就是著名的乘数原理。返回第15页,本讲稿共69页二、二、IS-LM模型的导出模型的导出 考察了总产出的决定之后,下面接着来考察对上述凯恩斯宏观经济决定模型的扩展模型:IS-LM模型。这一模型将商品市场上总产出的均衡决定和货币市场上货币供求价格利率的均衡决定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说明宏观经济更多的问题。(一)商品市场的均衡:(一)
11、商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曲线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I=S 13-25I=-r 13-26S=-a+(1-b)Y 13-27把(13-26)式与(13-27)式代入(13-25)式,经整理有:r=(a+)/-(1-b)/Y 13-28返回第16页,本讲稿共69页若令若令(a+)/等于等于A,(1-b)/等于等于B,则有:,则有:r=A BY 13-29(13-29)式即为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它表明IS曲线是一条描述商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Y与利率r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13-4所示。返回第17页,本讲稿共69页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二)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曲线同样,从前文有
12、关货币市场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得出货币市场均衡的均衡条件为:L=M 13-30L=kY hr 13-31用P代表价格总水平,则实际货币供应量m与名义货币供应量M为m=M/P或M=Pm。如果P=1,则有:M=m 13-32把(31)式与(32)式分别代入(30)式,经整理有:r=-m/h+k/h Y 13-33 返回第18页,本讲稿共69页 若令-m/h 等于E,k/h 等于F,则有:r=E+FY 13-34(13-34)式即为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它表示LM曲线是一条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13-5所示。返回第19页,本讲稿共69页(三)商品市场和货
13、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曲线1、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1)均衡的决定 将表示商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和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两条曲线的交点即为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均衡点,即下图13-6中的E点,均衡的总产出和利率水平分别为(y0,r0)。返回第20页,本讲稿共69页(2)均衡的变动 如果LM曲线不变,IS曲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均衡状态将随之变动。如图13-7所示,IS曲线向右水平移动会使得均衡利率和均衡总产出都提高;而IS曲线向左水平移动会使得均衡利率和均衡总产出都降低。返回第21页,本讲稿共69页IS曲线不变,LM曲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均衡状态也将随之变动。如图13-8所示
14、,LM曲线向右平行移动,会使得均衡利率降低而均衡总产出增加;而LM曲线向左平行移动,会使得均衡利率提高而均衡总产出降低。返回第22页,本讲稿共69页2、宏观经济的非均衡状态如图13-9所示,由于IS曲线上的各点表示商品市场均衡(I=S),而LM曲线上的各点表示货币市场均衡(L=M);并且在IS曲线的左边的点表示过度投资(I S),而在IS曲线的右边的点表示过度储蓄(I S;在LM曲线的左边的点表示过度的货币供给,而在LM曲线的右边的点表示过度的货币需求。所以除O点之外,其他的点都处于非均衡状态,都会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向均衡状态调整。如分别处于两条曲线上的A、B、C、D四个点,是处于单一市场均衡
15、的状态,而H、I、J、K四个点,则是处于两个市场同时不均衡的状态。这八个点的状态情况如下表13-4所示。返回第23页,本讲稿共69页返回第24页,本讲稿共69页表13-4:非均衡点的状态3、宏观经济非均衡状态的自我调整(举例说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商品市场货币市场AI=SL MHI SL MBI SL=MII SL MCI SL=MJI SL MDI=SL MKI SL M返回第25页,本讲稿共69页第二节 失衡的调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本节我们主要考察如何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中出现的失衡状态进行调整,从而有助于经济实现均衡。一、导致IS-LM曲线位移的因素 (一)导致IS曲线位移的因素
16、 IS曲线的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水平移动,一是旋转移动。首先考察IS曲线的水平移动。如果利率没有变化,由外生经济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可以视作原有的IS曲线在水平方向上向右移动;反之,如果利率没有变化,由外生经济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可以视作原有的IS曲线在水平方向上向左移动。返回第26页,本讲稿共69页返回第27页,本讲稿共69页 下面就分别考察那些能够导致总产出发生变动,从而引起IS曲线平行移动的因素。很显然,根据我们前面的考察,能够导致总产出变动、但又和利率无直接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也就是总产出决定方程中自主性因素(分子)和各乘数值(分母)的影响。1、自主性因素的影响(1)自主性
17、消费支出的变动。(2)与利率无关的计划投资支出的变动。(3)计划政府支出的变动。(4)税收的变动。(5)与利率无关的净出口的变动。2、乘数值的影响(1)边际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的变动。(2)政府所得税率的变动。返回第28页,本讲稿共69页 其次考察IS曲线的旋转移动。IS曲线的旋转移动主要是因为曲线斜率的改变而引起的。IS曲线的斜率表示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决定IS曲线斜率的因素是式(28)中Y的系数(1-b)/。如果不变,边际消费倾向b与IS曲线的斜率成反比;如果b不变,投资系数与IS曲线的斜率成反比。
18、返回第29页,本讲稿共69页返回第30页,本讲稿共69页(二)导致LM曲线位移的因素 LM曲线的移动也有两种情况,水平移动和旋转移动。首先也考察LM曲线的水平移动。如果利率没有变化,由外生经济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可以视作原有的LM曲线在水平方向上向右移动;反之,如果利率没有变化,由外生经济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可以视作原有的LM曲线在水平方向上向左移动。返回第31页,本讲稿共69页返回第32页,本讲稿共69页 下面就分别考察那些能够导致总产出发生变动,从而引起LM曲线平行移动的因素。1、货币供应的变动。货币供应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增加,一是在一定物价水平下,名义货币供应的外生增加;二是在一定
19、的名义货币供应下,物价水平的降低。2、货币需求的自主性变动。这种自主性的货币需求增加是指由物价、总产出和利率以外的因素导致的货币需求变动。下面接着考察LM曲线的旋转移动。LM曲线的旋转移动也主要是因为曲线斜率的改变而引起的。LM曲线斜率的经济意义是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反之,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决定LM曲线斜率的因素是式(33)中Y的系数(k/h),如果h不变,k与LM曲线的斜率成正比;如果k不变,h与LM曲线的斜率成反比。返回第33页,本讲稿共69页返回第34页,本讲稿共69页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这一部分将根据前文的分
20、析,考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作用于IS-LM曲线,从而对利率和总产出产生影响。(一)货币政策的作用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所谓的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运用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道义劝告等),作用于货币流通量、市场利率和货币流通速度等中介目标,最终达到调控整个社会货币存量的目的。为了简化起见,这里把货币政策的执行简单地理解为货币供给量的外生增加。返回第35页,本讲稿共69页返回第36页,本讲稿共69页 如上图13-14所示,货币供应的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到LM 1,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点也从(y0,r0)移至(y1,r2)。这一作用机制为,货
21、币供应增加使利率降低,而利率的降低又增加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这样使总需求提高,总产出增加。增加的产出和降低的利率都提高了货币需求量,当经济均衡点移至(y1,r2)后,增加的货币需求正好与增加的货币供给达到均衡,超额货币供应消失。而货币供应的减少使LM曲线向左移动到LM2,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点移至(y2,r1),其作用机制与货币供应增加的情形正好相反,它提高了利率,降低了产出。综上可知,总产出与货币供应正相关,利率与货币供应负相关。返回第37页,本讲稿共69页(二)财政政策的作用 一般说来,财政政策包括政府购买(政府投资)、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和发行公债,是由政府部门干预总需求的过程。在这里
22、为了简化起见,将财政政策的执行简单理解为政府对其自身收入(税收)和支出的控制,从而调控总需求水平。返回第38页,本讲稿共69页返回第39页,本讲稿共69页如上图14-15所示,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减少使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 1,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点也从(y0,r0)移至(y1,r1)。这一作用机制为,政府支出的增加直接增加了总需求;而税收减少则使公众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增加消费支出,从而也使总需求增加。由此使得总产出随之增加,而较高的总需求和总产出又增加了货币需求,破坏了货币市场原有的均衡,导致货币超额需求,从而提高了利率水平。而在(y1,r1)点,由于利率的提高使得货币超
23、额需求得以降低,货币市场恢复均衡。紧缩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使IS曲线向左移动到IS 2,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点也从(y0,r0)移至(y2,r2),这一作用机制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形正好相反,使得总产出减少,利率降低。综上可知,总产出和利率与政府支出正相关,但与政府税收负相关。返回第40页,本讲稿共69页(三)决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用大小的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能对总产出产生影响,可究竟何种政策更为有效呢?显然这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水平位移的距离。IS曲线越陡峭,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果越明显。另外,IS曲线的斜率不同,对货币政策的执行也有影
24、响,具体表现在IS曲线越平坦,同等力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产出效果越明显,这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形正好相反。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以依此类推。返回第41页,本讲稿共69页 而LM曲线的情况与此类似:LM曲线越陡峭,则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产出效果越明显,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越不明显;反之,LM曲线越平坦,则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产出效果越小,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越明显。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以以此类推。以上是我们直观地从曲线图上总结出来的特点,下面我们将结合IS曲线和LM曲线斜率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返回第42页,本讲稿共69页返回第43页,本讲稿共69页
25、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边际消费倾向b、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h,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性k。下面分别针对这几个方面展开说明:1、私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私人投资对利率越敏感,则货币政策越有效,财政政策越无效;私人投资对利率越不敏感,则财政政策越有效,货币政策越无效。2、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h。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即LM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越有效,货币政策越无效;反之,货币需求对利率越不敏感,即LM曲线越陡峭,则货币政策越有效,财政政策越无效。返回第44页,本讲稿共69页3、边际消费倾向b。总体而言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财
26、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更有效。4、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性k。总体而言,货币需求的收入敏感性较大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将更无效。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性,这两个参数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大小的影响是一样的。所以在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对有效性的争论中,不像前两个参数那样引起广泛的关注。返回第45页,本讲稿共69页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比较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比较(一)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一)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1、早期凯恩斯主义者的一个普遍倾向是强调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而不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2、相信货币需求对利率是敏感的,有时甚至是绝对的(即后人所谓
27、的“流动性陷阱”);3、认为私人投资往往是由“一时血气之冲动”决定的,而较少受利率的影响;4、基于上述理由(同时也基于对货币作用于经济的其他途径的忽视),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普遍对衰退时期通过扩张货币量来扩张经济的能力表示怀疑,他们主张把财政政策作为稳定经济的主要手段。因此,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实际上可以被称作是财政主义者。这种片面的“货币无关紧要”政策观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曾经大行其道,货币政策被普遍认为(至少在对付衰退方面)是毫不重要的。返回第46页,本讲稿共69页(二)货币主义的观点但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评。1、弗里德曼等人首先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证明凯恩
28、斯主义者对上述两个参数的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2、他们指出凯恩斯主义者所理解的货币对经济的作用渠道过于单一,以致大大低估了货币的重要性。通过把货币需求看成是在一个更为广泛范围内的资产选择过程,弗里德曼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在这一函数中,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不显著。弗里德曼还通过计量模型证明,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明显的影响。3、弗里德曼等人还指出,凯恩斯主义者之所以从30年代大危机的经验中得出了私人投资对利率不敏感的结论,是因为他们错误地混淆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返回第47页,本讲稿共69页4、弗里德曼还指出,单凭国债利率的高低来判断整个利率水平的高低是片面的,因
29、为在大危机期间,债券的违约风险增加,因而公司债券和无违约风险的国债之间的利差(即风险补偿)会扩大。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虽然国债的利率很低,但是一般的公司债券利率却极高。5、货币主义者认为,凯恩斯主义者所考察的货币对经济的作用过程(即货币传导机制)过于简单。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对经济的作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其传导途径之多,甚至可能使任何试图穷尽这些途径的努力都归于徒劳。而凯恩斯主义者仅仅考察了货币的一种传导机制,即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私人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就断言“货币无关紧要”,实在是挂一漏万,大大低估了货币的重要性。返回第48页,本讲稿共69页6、在凯恩斯主义者所遗漏的各种传导机制中,货币主
30、义者尤其强调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即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同时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从而使人们感到自己更加富有,并增加消费。显然实际余额效应是我们前面所谈到的更为广义的庀古效应(或财富效应)的一种。货币主义者认为,这一机制在考察货币的作用时是绝对不可忽略的。返回第49页,本讲稿共69页(三)两种政策的搭配运用1、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选用返回第50页,本讲稿共69页 综合前面对两种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我们可以依据LM曲线的形状,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作用区间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如图14-18所示。在凯恩斯区域,LM曲线接近水平,由于货币需求对利率
31、没有反应,陷入所谓的凯恩斯“流动性陷阱”,所以货币政策无效,而扩张财政支出则能有效增加总需求,进而增加总产出,因此财政政策有效;在中间区域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而在古典主义区域,LM曲线接近垂直,即接近充分就业状态,所以财政扩张不能增加总产出,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返回第51页,本讲稿共69页2、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组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有多种混合,这种混合的政策效应有的是事先可预计的,有的则必须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何者更有力而定,因而是不确定的。如图14-19中,若LM和IS移动幅度相同,因而产出增加时利率也不变,若财政政策影响大于货币政策,IS右移的距离
32、超过LM右移的距离,则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所以,这两种政策结合使用时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表14-5是各种政策混合时的效应。返回第52页,本讲稿共69页表13-5:两种政策混合的效应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举例说明)政策混合产出利率1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不确定上升2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不确定3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不确定下降4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不确定返回第53页,本讲稿共69页第三节第三节 总供求均衡:总供求均衡:AD-AS模型模型一、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曲线:AD(一)总需求函数或(一)总
33、需求函数或AD曲线的推导曲线的推导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r=(a+)/-(1-b)/Y 13-35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r=-m/h+(k/h)Y 13-36以前我们假定物价水平P=1,即M=m;若P1,则M=Pm,或m=M/P;则LM曲线为:r=-M/Ph+(k/h)Y 13-37返回第54页,本讲稿共69页将(13-37)式代入(13-35)式有:Y=h(a+)/-k+h(1-b)+/k+h(1-b)M/P 13-38若令h(a+)/-k+h(1-b)=1,/k+h(1-b)=2;则有Y=1+(2 M)/P 13-39(13-38)式或(13-39)式即为总需
34、求函数或AD曲线的函数表达式,其图象为:返回第55页,本讲稿共69页(二)AD曲线的经济含义 由上面的推导可以看出,AD曲线是一条描述总需求达到宏观均衡即IS=LM时,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AD曲线表明总产出Y与价格水平P之间存在着成反向变化的关系。AD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影响实际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影响利率水平,利率水平影响投资水平,投资水平影响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这样一个复杂而迂回的传导机制。返回第56页,本讲稿共69页二、总供给曲线:二、总供给曲线:AS(一)总供给曲线的推导(一)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总供给函数是由劳动市场的实际工资和就业的决定式,以及总产出的决定式推导而
35、得的。假定实际工资为w,名义工资为W,物价水平为P,就业量为N,则:实际工资为 w=W/P,w=f(P)(w0)13-40就业量为 N=f(w)(N 0)13-41总产出Y=f(N)(Y0)13-42则总产出可以表示为:Y=f(P,w,N)(dY/dP0)13-43 其简单的图形推导如下:返回第57页,本讲稿共69页返回第58页,本讲稿共69页(二)AS曲线的经济含义由上面的推导可知,AS曲线是一条描述总供给达到宏观均衡时,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AS曲线表明总产出Y与价格水平P之间存在着成正向变化的关系。AS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实际工资供给影响就业水平,就业水
36、平影响投资水平,投资水平影响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这样一个复杂而迂回的传导机制。返回第59页,本讲稿共69页(三)不同类型的总供给曲线(三)不同类型的总供给曲线1、“古典古典”的总供给曲线的总供给曲线“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至少在长期中必然如此。依照这一假设,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劳动需求过多时,货币工资就会上升。“古典”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长期中实际产出主要由充分就业产量的生产要素决定。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化时,由于存在货币工资的伸缩性,使长期的产量水平在充分就业时不发生变化,总供给曲线完全没有弹性。返
37、回第60页,本讲稿共69页 2、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水平后垂直的曲线。这表明,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提供给社会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产品。但是,一旦总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总需求继续增加到一定值时,价格又会上升,而总产量则不再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呈垂直状。价格上升的幅度决定了总需求水平的变化量。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的假设条件是:货币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不易下降)。在劳动市场上,劳动供给超过劳动需求时,存在非自愿失业。货币工资固定不变,不能灵活下降调节劳动市场达到均衡。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之前,劳动的边际产量是一个常数。返回第61页,本讲稿共69页3
38、、斜率为正的总供给曲线斜率为正的总供给曲线是在达到充分就业产量以前逐渐向右上方倾斜的一条曲线。在达到充分就业时就成为一条垂直的曲线。在此,假设货币工资存在向下刚性与向上伸缩性。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以前,劳动的边际产量就已逐渐减少。因而,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返回第62页,本讲稿共69页4、通常的总供给曲线、通常的总供给曲线不论是“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还是斜率为正的总供给曲线,都是在特定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因而不具有一般性。如果将上述三种总供给曲线综合起来分析,即可得到一条适合于一般情况的总供给曲线,也就是通常的总供给曲线。返回第63页,本讲稿共69页通常的总
39、供给曲线可分为三个部分:(1)水平段(AB)表示在价格水平不变时,产量(收入)可以增加,这部分是凯恩斯所考察的低于充分就业的阶段。此时,由于社会上存在大量的闲置设备与失业者,企业可在价格不变时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在增加产量时不必付出更多的工资与增添更多的设备,使边际成本处于较低水平,劳动的边际产量不变,同时,由于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不变,使产量减少时价格水平也不降低,因此,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生产并出售任何数量的产品。返回第64页,本讲稿共69页(2)正斜率段(B一C)随着劳动量的增加,产品的边际成本会逐渐增加,从而使价格水平上升;同时,随着产量的增加,
40、某些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使实际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像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交替关系,表现在总供给曲线上,就是产量增长时,价格会上升,使总供给曲线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趋势,就是BC段。正斜率段是处在大量资源闲置与充分就业的中间地带。在产量从水平段右端上升时,总有些部门发展较早,较快地接近充分就业状态。在其他价格水平稳定时,接近充分就业的部门的价格会上升。当产量持续上升时,会有越来越多的部门达到饱和状态。此时企业资源巳充分利用,产品边际成本增加,使再增加产量已变得很困难。于是,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价格水平的变化幅度越来越高于产量变动的幅度,使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
41、曲线越来越陡峭,最终变成垂直的总供给曲线。返回第65页,本讲稿共69页(3)垂直段(CD)由于产量巳达到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因此,价格水平不论怎样提高都不能使产量增加,也就是在任何价格水平下,全社会所能提供的产品总量保持不变,表现在总供给曲线上,就是对应于充分就业的产量Y0上的一条垂线。它表明在某一时期、社会的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就业充分,产量达到极大值。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常的总供给曲线描绘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常的总供给曲线描绘了价格变动与产量之间的一般趋势。当社会上存在失价格变动与产量之间的一般趋势。当社会上存在失业与闲置设备时,在同一价格水平下,产量可以在业与闲置设备时,在同一价
42、格水平下,产量可以在一定限度内一定限度内(Y1任意增加,随着就业量的增加任意增加,随着就业量的增加与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使一般价格水平与实际产与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使一般价格水平与实际产量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交替关系。当达到充分就量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交替关系。当达到充分就业时,产量达到极大值,无论价格水平怎样变化,业时,产量达到极大值,无论价格水平怎样变化,产量都不再增加。产量都不再增加。返回第66页,本讲稿共69页三、总供求均衡:AD-AS曲线 返回第67页,本讲稿共69页四、导致总供求曲线位移的因素四、导致总供求曲线位移的因素(一)导致总需求曲线位移的因素(一)导致总需求曲线位移的因素1
43、、AD曲线的水平移动。如果价格水平不变,由其他原因导致总产出水平的变化,可以看作是AD曲线在坐标内的水平移动。AD曲线水平移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他们所引起的各种支出的变动。2、AD曲线的旋转移动。AD曲线的旋转移动涉及AD曲线的斜率。AD曲线的斜率表示总产出对价格水平变动的敏感程度。斜率(绝对值)越大,总产出对价格水平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则越敏感。影响AD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是、k、h、b等参数。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从(38)式即可看出。返回第68页,本讲稿共69页(二)导致总供给曲线位移的因素1、AS曲线的水平移动。如果价格水平不变,由其他原因导致总产出水平的变化,可以看作是AS曲线在坐标内的水平移动。AS曲线水平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和资源状况。总体而言,以AS曲线的右移为例,劳动生产率越高、技术创新越高、资源(包括劳动力和原材料)越丰富,从而生产成本越低,则总供给曲线右移的幅度越大,这些即为正向的总供给冲击,反之,负向的总供给冲击也是如此。2、AS曲线的旋转移动。AS曲线的旋转移动涉及AD曲线的斜率。AS曲线的斜率表示总供给函数的不同性质。即前文所述的不同类型的总供给曲线。返回第69页,本讲稿共69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