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文化与欣赏.ppt
《古筝文化与欣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筝文化与欣赏.ppt(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筝文化与欣赏古筝文化与欣赏 目 录一、筝的源流二、筝的主要流派三、当代筝乐四、古筝文化艺术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千古流传的古筝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古筝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其音色清悦,高洁,典雅;色彩华丽,委婉动听并富有神韵。它丰富的表现力既能细致微妙地刻画人们的内在情感,又能描绘出动人壮观的恢弘场面。无论是如泣如诉,还是慷慨激昂,或是高歌吟唱,它都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它既是一种具有独特风韵的独奏乐器,又可以参加合奏、伴奏,重奏、协奏等等,古筝被誉为“东方钢琴东方钢琴”之称。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
2、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古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驰的境地。一、筝的源流1、筝名的由来与起源2、筝的种类与构造3、筝乐的兴盛4、筝的演奏技巧 据史记记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古筝就已在秦地(今陕西一带)十分流行,古筝也叫“秦筝”。在古代,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和筝、素筝等等。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春秋时期见于记载的著名筝手如邯郸的罗敷,西晋崔豹古今注曰:“罗敷乃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根据以上史实,筝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已成为事实。1
3、、筝名的由来与起源1)分瑟为筝说2)蒙恬造筝说3)筝筑同源说 1)分瑟为筝说分瑟为筝说 瑟,诗经中已有关于瑟的记载。瑟主要在古代宴享礼仪时为歌唱伴奏。“琴瑟合鸣”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器乐演奏组合方式。隋唐以后,瑟完全脱离了民间,仅仅使用于宫廷雅乐。古代瑟的外观形制,大略是这样的:瑟身为长方形,木质的共鸣箱,有四个系弦的枘,三条尾岳,一条首岳,弦大多是二十五根,每根弦的下面装有弦柱,用来调节弦的有效长度,确定音高。瑟按五声音阶调弦。瑟与筝的共通之处不少,而最大的区别是弦数。筝弦从早期的五弦,发展成为汉代的十二弦,进而为隋唐的十三弦筝,明代增至十四,十五弦筝,清末才出现了十六弦筝,发展到现在二十一弦
4、,二十五弦,甚至四十九弦。现在常用的是二十一弦筝。1)分瑟为筝说分瑟为筝说 历史上流传时间最长的十二弦筝和十三弦筝,其弦数相加恰巧是瑟的弦数。加上筝、瑟形制相近,特点相似。瑟的历史比筝似乎更为久远,于是便有了二人争瑟,互不相让,瑟断为二,各得一半的争瑟为筝之说。关于筝的起源,在古文献中确有分瑟为筝的说法。如唐代赵磷的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还有宋代丁度的集韵中,也载有类似的说法:“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1)分瑟为筝说分瑟为筝说
5、又如乐道类集第二卷)中说:“秦有琬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又如“本大瑟,二十七弦。秦人不义,二子争父瑟,各得十三弦,故曰筝。”(续一切经音义);再如“秦女姊妹争瑟,引破终为两片,其一片为十三弦于姊分,其一片有十二弦为妹分,秦皇奇之,立号为筝。”两人争瑟,由争夺而产生了“筝”,这种说法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只是传说而已。传说一:秦国有个叫琬无义的人,准备把自己的一张瑟传给两个女儿,不料两个女儿相争不已,将瑟引破为二,半张瑟便被趣称为“筝”。1)分瑟为筝说分瑟为筝说 传说二:古代秦国有非常喜欢弹瑟的姐妹俩,可家中仅有一件瑟,一次姐妹俩争着去取瑟弹,瑟破为两半,姐姐手中的一
6、半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十二弦,秦皇听说此事,甚感惊奇,立即将新乐器命名为“筝”。记述“争瑟为筝”的文献虽然不少,不管争瑟的人是“父子”“兄弟”还是“姐妹”,却有明显的破绽。上述传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一分为二”而为筝。其实此类以“争”为“筝”之命名的说法,大多为后人由“筝”而引发的联想,不太可信。1)分瑟为筝说分瑟为筝说 最早是五弦筝,筝弦是由少到多发展变化的,由简到繁是筝弦数演变的一般规律。按“分瑟为筝”之说,筝弦是由多到少发展变化的,这既不符合事实,也有悖于乐器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汉字结构分析,中国汉字的形成是有规律的,每一个字的形体,部首和偏旁大体上都是有道理的。拿民族乐器名称来说吧
7、,钟、镛、钹、锣这类是“金”字旁,说明这些乐器是用金属制成的敲击乐器;根据说文,凡属琴类的乐器,字的结构都从“琴”。瑟的结构从“琴必”,筝的结构则从“竹争”这说明筝并不是琴类,二者是两个不同属类的乐器。最早的筝可能与竹有关,所以从竹。1)分瑟为筝说分瑟为筝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汉代时发展成为与瑟形制基本相同的乐器种类,两者的根本区别是,瑟为二十五弦,而筝为五弦(战国时期)、尔后发展成为十二弦(秦汉时期)、十三弦(唐宋时期)。根据专家的研究,在汉代,有些地区的筝确实外观制作的像瑟,这可能催生或助长了“争瑟为筝”之说。瑟与筝是不是有密切
8、复杂的关系,现在还是个谜。东汉刘熙在著作释名释乐器中记载:“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就说明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音响效果而命名的。2)蒙恬造筝说蒙恬造筝说 筝为历史上著名人物所造也是流传较广的说法。古代秦国有个大将名叫蒙恬,他南征北战,声名遐迩。蒙恬不仅是有军事才能,还通晓音乐,制造了筝。关于蒙 恬 造 筝 之 说,古 文 献 中 有 记 载。如隋书音乐志载:“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造。”但刘朐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筝,秦声也,相传蒙恬所造,非也!”认为“蒙恬造筝”说,是持否定态度。在我国第一部纪传通史史记的“蒙恬列传”中,没有蒙恬造筝的记载。如果蒙恬造筝是史实,它不可能不把“蒙恬造筝
9、”这一重大发明列入“蒙恬列传”中去。2)蒙恬造筝说蒙恬造筝说 清朝著名的训诂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为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否定了“蒙恬造筝”之说。但是,他又肯定了筝形的改制,是蒙恬所为。由于蒙恬的历史地位,决定他是熟悉瑟的弹奏与结构,而为了适应自己的戎马生活,将筝改制为瑟形也是可能的。这样的推论是合乎逻辑的。这只能说明蒙恬在筝的发展及形制的改革上,是有不可磨灭的贡献。3)筝筑同源说筝筑同源说 筝的早期形制,以东汉应劭风俗通所云:“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可见,筝最初只有五弦,且与筑很相似。
10、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筝的文献是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一文:“弹筝、博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而有关筑乐一事,在史记 刺客列传中曾提到,燕太子丹派荆轲入秦行刺秦始皇,送至易水河边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气氛十分悲壮。荆轲刺秦始皇这年是公元前227年,这两段史实证明,筝在战国时代的秦地(今陕西一带)早已流行。古筝也叫“秦筝”。而筑则在燕、赵、齐国等北方诸国流行。3)筝筑同源说筝筑同源说 我国的乐器发展史是先有打击乐器,后有弹拨乐器。筑的右手奏法,是以竹尺击之,沿用了打击乐器的奏法。筝是用手指弹奏。筝与筑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筝是由筑发展而来的,筑之源即筝之源。“筝筑
11、同源说”有合理之处,也有没解释清楚的地方,由于筑这种乐器战国以后就逐渐失传,要彻底证明二者的关系就成为很复杂的事情。筝的起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还难以定论。这也从侧面证明筝的古老,不过,随着音乐史学的研究进展,相信最终总会寻觅到古筝的源头。3)筝筑同源说筝筑同源说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产生的年代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2、筝的
12、种类与构造、筝的种类与构造 古筝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作为一件民族乐器,它产生于民间,两千多年来,古筝经历了一个不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筝体从竹制到木制,从圆形到长匣形状。筝弦从早期的五弦,发展成为汉代的十二弦,进而为隋唐的十三弦筝,明代增至十四,十五弦筝,清末才出现了十六弦筝。发展到现在有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甚至四十九弦筝。还有转调筝,蝶式筝等等。现在常用的是二十一弦筝。筝弦在制料上也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时代审美观的改变,由丝弦逐渐发展到钢丝弦的金属缠弦,钢丝弦的尼龙缠弦。古筝是用梧桐板制成长方形音箱,面板呈弧形的弹拨乐器。2、筝的种类与构造、筝的种类与构造 五弦筝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衍
13、变过程中,筝弦数目增多,音域在不断扩大,现在有四个八度。在弦质、音色、装饰等各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建国以来,很多地方都基于某个派别筝的形制、特点以及其它方面,进行改良与革新,开发研制了许多新型筝。这些革新筝,造型现代与时尚,装饰工艺水平高超。现代筝通体都是文化,或雕龙刻凤,铭字镂文,使得筝体美观而大气,也透出几分雅趣、涵养;音域也更加宽广;弦的质料也从原来的丝质发展为钢丝尼龙缠弦,防蚀技术也颇为高超,钢弦外面有一层尼龙包裹,既增加筝的美感,又延长了筝弦的寿命,音色较之前代更加的明亮与华丽。2、筝的种类与构造、筝的种类与构造 在古筝长方形的共鸣箱体上,筝首与筝尾是最能够体现古筝艺术与诗词歌
14、赋、绘画书法的部位。此两个部位精雕细琢,精美且兼具些许诗意。古筝制作师也往往以此处的雕刻内容或图案来命名。如:龙凤筝、楠木筝、景泰蓝筝、红木筝,浮雕筝等.建国前古筝在外观上不太有多大讲究,多以古朴见长.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 制作工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因而古筝在工艺方面的致美技术开始了向“百花齐放”的目标发展了。现代制作工艺的发明与利用,大大突破了传统致美技术的束缚.比如研发并使用镶玉石等工艺,由此形成了民族乐器的独特工艺,造就了独特的品牌,等等。2、筝的种类与构造、筝的种类与构造 筝主要取材梧桐木,音箱呈长方形,面板成弧形,底板平直并开三个出音孔。筝分筝首、筝身、筝尾筝首、筝身、筝尾三
15、部分,以前后梁为界,筝面置弦,弦距均等,每根弦下设筝柱,可左右移动,筝柱多以象牙、紫檀、红木等材料。在我国众多民族乐器当中,能够在其名称之前冠以“古”字的乐器除了古琴之外,那就要数着古筝了。筝虽然不及琴的历史那样悠久,但也有两千年多的历史,仅从题材广泛的唐诗中,便可以观测到古筝艺术的高度艺术境界,唐代诗歌中对古筝艺术那深刻生动、感情细腻、栩栩如生的描述,令人叹为观止、为人称颂。3、筝乐的兴盛、筝乐的兴盛 或许是由于古筝最初流行于战乱纷飞的战国时期的缘故,或许是出于古筝本身的原因,筝乐往往寄托了老百姓的流离失所、生死离别的愁苦,听来使人凄婉哀怨,所以古筝又有“哀筝”之说。筝乐的这种哀愁情绪,一直
16、延续到后世,甚至成为了古筝所表现的主要题材,唐诗中的咏筝诗,也多记述了古筝的这种哀怨凄楚之苦。3、筝乐的兴盛、筝乐的兴盛 唐代诗人常建在高楼夜弹筝一诗中,对古筝的哀怨凄楚之苦给予了极其幽深的暗示:高楼百尺余,直上江水平。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高楼百尺余,直上江水平。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此诗喻筝之苦,可谓让人浮想联翩。前四句紧扣主题,后四句急转而述筝声的急切悲凉。诗人运用了夸张和比喻手法,突出了“高楼夜弹筝”的主题,而最让人难解的则是全诗只此一“苦”字,却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使人读来不禁潸然泪
17、下。但细细品味,此一“苦”字却又无具体内容,不知苦从何来,何人之苦,这正是此诗之特,让人回味无穷。3、筝乐的兴盛、筝乐的兴盛 唐人李远的赠筝妓伍卿中也有“座客满筵都不语,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一行哀雁十三声”之句。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泪也说:“苦调还吟出,深情咽不传。苦调还吟出,深情咽不传。”大诗人李商隐也有一首诗诗名即为哀筝。可见唐代的许多筝曲都表现了这种哀伤的情绪。只可惜年代已久,我们只能从这些诗篇当中体会“苦筝”的哀怨之苦了,却无法亲耳聆听到当时能够使众多诗人为之愁肠百断、潸然泪下的筝声原曲了。从诗人白居易所写“奔车看牡丹,走马听奏筝。奔车看牡丹,走马听奏筝。”之句,也可
18、以看出筝在民间就已经广泛流传。4、筝的演奏技巧、筝的演奏技巧 古筝的韵味婉转深长,音色古朴浑厚,古筝的演奏手法也丰富多样,传统的演奏技巧一般右手弹弦,左手按弦,右手如:托、抹、勾、劈、摇、撮、挑、剔、打等,左手主要有:揉、吟、按、滑、推、点等技巧。现代的演奏技巧,在保持已有的传统演奏技巧基础上大量吸收借鉴西洋键盘乐器钢琴的弹奏特点,尤其是扫摇技法及双手和弦音程、双手快速指序等的演奏更加丰富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古筝刮奏的琶音效果极佳,犹如流水淙淙,十分动人。使古筝在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树立更好的形象。4、筝的演奏技巧、筝的演奏技巧 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慢弹回断雁,急奏转
19、飞蓬。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倚丽精神定,矜能意态融。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倚丽精神定,矜能意态融。白居易筝当头独坐枞一声,满座好风生拂拂。天颜开,圣心悦,当头独坐枞一声,满座好风生拂拂。天颜开,圣心悦,紫金白珠沾赐物。紫金白珠沾赐物。吴融李周弹筝歌“风沙”,“飞雪”,“断雁”,“飞蓬”都描绘了唐代弹筝技艺之高。诗人生动描绘了古筝演奏的高明,且表现了动人的音乐效果,用“珠联”比喻乐声之明快流畅,用“刀截”比喻乐声之清脆急速,嘎然而止,以“凤萧龙管”映衬筝乐之声势.形象生动地使人感受到音乐的强弱和节奏的快慢,令人“如听仙乐耳暂明”,“妙入神处无人知”。4、筝的演奏技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筝 文化 欣赏
限制150内